总第114期(2016年第60期)
近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我国未来五年的城乡规划建设事业,提出了覆盖城乡、涵盖全面的安排部署。
△传统与转型中的“五年规划”。建设事业五年规划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专项规划,一直以来引领着我国城乡建设发展。“十二五”之前的建设事业专项规划正处于我国工业化快速阶段,更关注城市空间拓展和物质空间建设。“十三五”则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我国改革转型的关键阶段。本《纲要》在新形势、新常态的要求下,从建立完善的城乡空间规划体系入手,侧重民生需求、城市安全及宜居环境的打造,并从标准化实施和管理角度,提出城乡规划管理向治理的变革。可以说,本次《纲要》拨云见日,为我们地方规划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强调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纲要》在原则中明确提出了城乡规划在城乡发展中具有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作用。重点任务中,一是提出编制实施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为制定和实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提供依据;二是提出在海南、宁夏等地开展省级空间规划和“多规合一”改革试点,实现各类规划的有机衔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事权清晰、上下衔接的空间规划体系。制度保障上,《纲要》提出“全面推行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研究建立住房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委员会”,以此统筹协调城乡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其他专业专项规划。
△紧紧围绕民生需求。民生是本次五年规划的重点,规划首先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基本原则,制定的30个可量化目标基本都与民生相关。在具体任务中,城市方面:一是强调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将人居环境、交通出行、公共服务、城市安全等作为重要规划指标,在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过程中予以落实和考核;二是提出“改进城市规划理念,将城市社区作为城市基本生活功能单元”,“推进街区制建设”,要求统一社区用地布局,加强公共设施、商业网点、公共空间、交通、市政、绿地等方面配套建设;三是制度上提出“探索建立社区责任规划师制度”。乡村方面:强调按城乡统筹治理模式,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提出“在有条件地方推进城镇自来水和天然气管网向农村延伸”,并提出“因地制宜采取纳入城镇污水管网处理、村组集中处理、分户处理等污水处理方式。”
△营造安全宜居的城乡环境。《纲要》以我国城市问题为导向,在安全、宜居、绿色等方面提出了发展要求,增强城市、乡村的活力和宜居性。重点任务中,一是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提出组织编制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建立项目储备,制定五年项目滚动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二是按“窄马路、密路网”布局理念,完善城市道路系统。加快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城市停车设施专项规划;三是按照习总书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要求,把绿色发展要求纳入城市规划,推进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市政发展和低影响开发模式;四是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城市新区建设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老城区结合棚户区和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更新等开展;五是按照城市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编制城市生态空间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加强城市中心区、老城区的园林绿化建设,增加社区公园、街头游园等小型绿地。
△推动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管理和治理的区别在于,管理是单一的政府行为,而治理更强调在法制或统一标准条件下的多主体广泛参与。《纲要》在重点任务中提出三项实现共建共治的方式:一是标准化推广,提出制定实施生态宜居城市规划建设指标体系和技术导则;二是标准化统一,在“多规合一”工作中,提出以城乡规划为统领,以空间坐标落实为核心,以公共空间布局优化为抓手,通过“五定”(定性、定量、定形、定界、定策),实现“五统”(统一发展目标、统一技术指标、统一空间坐标、统一图例标准、统一实施平台),实现各类规划的有机衔接;三是标准化管理,提出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整合城市管理相关电话服务平台、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数据库,促进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建设。其次,加强公众参与,鼓励利用社区平台,加大社区居民参与规划的和深度,推动共建共治的城市治理方式转型。
△对重庆城乡规划事业的启示。我市自2014年实施全市城乡规划全覆盖计划以来,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空间规划体系,实现了全域土地的规划管控。后续工作应按照《纲要》要求,结合重庆实际,建议作好以下几个层面的落实工作:一是继续完善空间规划体系,尤其是在管理体制上进一步改革创新;二是根据民生需求,推动特色镇、社区以及村规划编制;三是营造安全宜居环境,开展城市双修、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步行游憩系统等规划编制推广与实施;四是推动城乡规划编制与管理标准化、政策化,制定地下空间、城市更新、城市风貌设计等专项规划落地的政策性文件,制定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和技术导则,包括海绵城市指标落地的原则、方法和技术标准,研究“多规合一”工作技术标准等。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