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新建线路与城市重点功能区的关系
项目背景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首都建设和谐宜居之都的背景下,北京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2015年,北京市新开工建设9条地铁线路。以此为契机,统筹轨道交通与土地两大要素,对于提升城市品质、促进首都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是2015年度市财政课题,我院作为轨道交通工作的技术统筹平台,在市规划委的指导和相关设计单位的协助下,开展了本项规划的编制研究工作。
规划内容
规划研究从线路层面、站点层面、车辆段部分、规划通则四个方面展开,并针对一体化规划管理工作提出了优化建议。
(1)线路层面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线路基本情况分析、沿线周边用地资源状况梳理、沿线重点功能区和交通枢纽梳理、提出一体化重点站与重点地区、重点区域规划优化调整建议等。
(2)站点层面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在轨道总体设计、可行性研究阶段,对线路局部走向、站点设置提供参考意见;对旧城内的站点开展二红线梳理工作,保障轨道实施条件;在轨道总体设计、可行性研究阶段,研判站点的一体化条件,划分站点一体化类别,提出一体化要求,编制衔接规划图则。
(3)车辆段部分的研究内容包括:全市车辆段基本情况梳理、方案对接与综合开发可行性论证、规划设计条件研提、上盖开发车辆段所在地区的控规优化调整等。
(4)衔接规划通则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增强衔接规划的适应性和指导性、体现衔接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通则分区、分类地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对轨道交通建设的规则标准进行了阐释。
(5)本规划还针对北京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一体化工作的工作方案、决策机制,对衔接规划成果的审批与管理办法提出了建议,对规划管理程序进行了优化。
图2 研究框架图
创新与特色
(1)“衔接式、补空白”的规划——完善规划层级,起到“填缝剂”、“提味剂”、“催化剂”的作用
本项目重点在中观层面开展规划工作。在轨道工程体系中与总体设计对接,在城市规划体系中与控规对接,实现两大规划体系的有效反馈互动。规划成果可以有效指导后续的轨道工程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以及站点周边的交通和城市设计。
本项规划完善了规划层级,加强了轨道交通与城市功能之间的联系,可以有效带动城市功能、结构和环境品质的优化提升。将轨道工程建设的相关要求纳入控规条件,可以方便规划审批,保障轨道线路建设顺利进行。本项工作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三剂”:“填缝剂”——是轨道工程与城市规划的衔接规划,“提味剂”——是工程设计的延伸完善,“催化剂”——是对接控规保障落实的基础工作。
(2)“协作式、平台型”的规划——利用一体化规划协作平台实现部门间充分互动与信息共享
通过规划协作平台,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协调会和多次部门调研访谈,各部门间随时沟通信息、协调工作。实现了委内各相关部门、市区政府、轨道投资与建设部门、各设计单位的紧密联系,统一了思想与步伐,形成了合力。通过技术统筹平台,院内各所、各设计单位通力合作,有效开展各项技术协调工作,确保不同单位、不同专业间的有效衔接,保证一体化目标能够有效落实。
(3)“全覆盖、无遗漏”的规划——对所有新开工线路、站点、车辆段开展一体化研究
将2015年新开工的9条线路及其涉及的85座车站、9个车辆段全部纳入研究范围,提出了所有车站都开展一体化工作的要求,充分发掘一体化潜力,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优化轨道工程与城市功能之间的关系。改变了过去以重点站为主要工作对象的工作方法,大大提高了线路、站点的一体化程度,提高了基础设施用地的集约利用程度。
(4)“全时式、跟踪型”的规划——规划工作贯穿全过程,随时提供技术支持与数据更新
在轨道的工程可行性研究、线路总体设计、初步设计等各个阶段,规划全程介入,随时提供技术支持,使一体化理念贯穿整个规划设计过程。并根据项目进展与变化情况,随时更新相关数据。改变了过去在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城市规划介入时机晚、造成诸多遗憾的弊端,强化了规划的跟踪与实施监管能力。
(5)“实施型、指导性”的规划——以“控规通则+图则”的形式在明确规则与标准的前提下,有效指导开展各站的具体规划工作
提出“衔接规划通则”,作为开展相关工作应遵循的技术规则与标准,强化衔接规划的适应性与指导性。同时,逐站编制“规划图则”,将一体化控制要求纳入控规体系,有效指导具体工作。“通则”和“图则”的编制,有效提高了一体化工作的指导性和管控能力,大大方便了规划管理部门的审批管理工作。
图3 衔接规划图则示例
实施效果
(1)相关内容已被采纳,有效指导轨道建设工作
本衔接规划的相关内容已纳入各条轨道线路的线路规划或总体设计方案,形成了“一体化专篇”,对后续的工程设计方案形成了有效指导。同时,衔接规划中提出的沿线重点地区,如东坝、歇甲组团、磁各庄等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优化调整工作也正在积极开展。
(2)落实了市委市政府相关工作要求,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技术参考
以本项目部分研究成果为基础,形成了《新建轨道交通线路沿线土地综合利用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已通过市规划委上报市政府,并获得了批复。该方案明确了我市未来轨道沿线综合利用的资源潜力、重点区域和规划要求,明确了工作思路和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