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深圳网约车的初步调查与个人思考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6-10-10 01:33:24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网约车爆发式发展,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网友鹏城阡陌一直关注深圳网约车发展,近期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了网约车的小调查,发现网约车改进了叫车和支付模式,提高了出行体验,一定程度缓解了“打车难”问题。同时,也应看到网约车作为个体机动化出行方式之一,客观上转移分担了原有部分公共交通出行方式,且承担了较高比例的通勤出行,其实际应承担的合理功能值得商榷。此外,调查问卷显示市民对网约车监管和安全尚存在一定担忧。结合调查分析结论,提出引导网约车规范、有序发展的相关思考与建议。
一、热点聚焦
网约车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2015年迎来爆发式增长。
第一阶段:2013年滴滴、快的两大平台通过大规模补贴迅速占领巡游出租车市场,培育了乘客通过手机APP召车的习惯。第二阶段:2014年各平台相继推出专车服务,与巡游出租车暂时形成差异化发展。第三阶段:
2015年快车类服务模式上线,私家车挂靠平台的门槛大幅降低,网约车数量爆发式增长,社会各界对于网约车的发展问题争议不断。
如何理解出租车(含网约车)的功能定位?
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作用,今年7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七部门发布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明确坚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适度发展出租汽车,按照高品质服务、差异化经营原则有序发展网约车的基本思路,
为各地方出租车行业改革和网约车的规范管理指明了方向。
二、调查与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市民打车习惯和意愿,
开展了网约车的初步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约2000份,覆盖原特区内外典型商业办公、休闲娱乐、居住片区各类人群。调查问卷包括市民打车习惯、网约车的替代作用、出行特征和存在问题等,相关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1. 网约车优势在于使用方便和价格优惠,培育了市民通过手机APP招车的习惯
根据本次调查,叫车方便、价格优惠和支付便捷是用户选择网约车的主要原因,占比分别达到73%、69%和46%。一方面,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叫车和支付方式,消除了路边招手和传统支付的不确定性,提高了用户体验,受到用户欢迎。另一方面,互联网平台通过多轮价格补贴,形成了价格方面的比较优势,同时补充了出租车市场运力,缓解了“打车难”问题。
图1 乘客选择网约车的原因
滴滴、优步等打车软件的出现,逐步改变了市民的招车习惯,APP叫车已经取代路边招手成为市民最常用的打车方式。根据本次调查,约有73%的受访用户使用打车软件叫车,路边招手仅占18%。
图2 出租车乘客打车方式分布
2. 网约车对常规公交和传统巡游车的替代作用明显,对私家车的替代作用有限
对非拥车者,网约车主要替代了常规公交和出租车出行。
约有88%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约车替代了其公共交通出行(其中常规公交68%、地铁36%,本项为多选,下同),其次是出租车占41%,第三是慢行交通占18%。
图3 网约车对其它出行方式的替代情况(非拥车者)
对于拥车者,网约车对公交和出租的分流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对私家车的替代作用有限。
约有50%的拥车者认为网约车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其公共交通出行(其中常规公交42%、地铁21%),对出租车的替代占比54%,仅有30%的人认为网约车替代了其私家车出行。
图4 网约车对其它出行方式的替代情况(拥车者)
问卷还对用户
最近一次
打车选用的服务模式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乘客打车类型主要是快车、专车,合计占比71%(快车49%,专车15%),传统巡游出租车仅占29%。
图5 出租车乘客打车类型分布
3. 网约车出行中通勤通学比例较高,与巡游车对比具有明显的高峰出行特征
根据本次调查,网约车出行目的中休闲娱乐比例最高,约为38%,除此之外,通勤通学的比例也较高,约为27%。
图6 出租车乘客出行目的分布
与传统出租车相比,网约车出行具有明显的高峰特征。
《中国智能出行2015大数据报告》和《中国移动端出行服务市场研究报告》提供的专车(快车)软件使用时间段数据也显示出同样的特征,说明网约车在通勤通学中存在一定的过度使用。
图7 网约车与巡游车出行时间分布
图8 《中国智能出行2015大数据报告》滴滴出行时间分布
2015年5月前,在“限购+限外”和路内停车收费政策的作用下,道路运行明显好转,中心城区主干路网车速达到30.4km/h,同比提升9.7%。
2015年6-10月(快车模式上线后同期),中心城区主干路网车速降至27.7km/h,基本可认为恢复到2014同期水平。
图9 2014和2015年中心城区主干道车速对比
4. 网约车行业在准入审核、运行监管等方面存在隐忧,司机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根据本次调查,76%的调查者认为网约车司机职业素养有待提高(主要问题包括不认路、技术差68%,经常爽约18%,违章驾驶10%,本项为多选,下同),61%认为平台的运营监管存在缺陷(包括事故责任不明确、安全没保障25%,平台提供的信息与实际不符21%,个人信息泄露30%,手机支付不安全10%)。26%认为平台的准入审核不严(包括驾驶员有不良背景21%,车况较差6%)。
图10 网约车存在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网约车用户普遍认为有必要加强对网约车行业的监管和培训,加大乘客隐私的保护力度,维护乘客的合法权益,应引起相关各方的重视。
三、思考与建议
1.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引导出租车行业改革与创新。
调查表明,通过互联网招车和支付等手段,不仅提高了乘客体验,而且加强了营运车辆的找客能力,对网约车新业态的发展应充分鼓励。传统巡游车同样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服务质量,提升运营效率。
2.明确网约车功能定位,引导网约车有序发展。
网约车的出现确实提供更好的出租车服务,缓解了“打车难”。但网约车毕竟是一种个性化、非集约的出行服务,不应成为大城市客运交通的主要方式。深圳作为超高密度的超大城市,城市交通发展应借鉴香港、新加坡等公交主导型城市的经验,遵循国家层面两个指导性文件要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适度发展出租车(含网约车),成为城市交通的有效补充。
网约车应坚持“高品质、差异化”的发展思路,提供个性化的出行服务。
3.加强网约车行业监管,促进网约车规范发展。
在国家层面两个指导性文件基础上,各地方政府应结合实际,细化和出台能够指导具体工作的管理办法,一方面应明确平台承运人责任,加强对车辆和司机的规范管理,保障乘客信息安全。另一方面,建立网约车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公共利益。
4.网约车辆动态运行和平台营运数据应接入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为政府决策和行业管理提供基本依据。
通过大数据等多种分析手段,加强对网约车运行、营运、管理等方面相关数据分析,提供更精准的量化分析和决策支持。
本文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单位、机构立场
,旨在聚焦城市交通热点问题和动态,引起思考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