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清华同衡规划播报(ID:InfoTHUPDI)本文已获授权转载
来源:清华同衡规划播报(ID:InfoTHUPDI)
本文已获授权转载
本文为“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宣讲论文作者:郝新华、王鹏、段冰若,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技术创新中心;宗颖俏。
本文为“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宣讲论文
作者:郝新华、王鹏、段冰若,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技术创新中心;宗颖俏。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及经济、文化全球化带来的影响,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过去见地不见人、以物质空间的扩张为主的城市建设带来的城市问题,并开始反思和总结,与此同时,经济实力的提升带来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的关注,人们意识到社会交往及公共空间的重要性,而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载体,对城市公园的使用状况评估是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基于调查的POE虽然在深度、人群行为等方面能对城市公园有更深入的评估,但该方法因其耗费人力、物力等,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少数量的评估,难以对大范围的城市公园进行评估,同时也难以做到持续的跟踪。现如今,随着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提升,使得对隐含人们公园真实使用行为的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成为可能,而持续、动态、大范围的城市公园使用后评估也成为可能。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于2008年竣工开园,从开园至今已过去8年,游客对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否满意?当初,设计者凭专业知识和经验规划设计,而人们实际情况又是否会与规划初衷会有所偏离呢?利用网络上及时、海量的数据,我们得以持续动态地观察游客的体验和公园本身的实际运营情况,从而回馈和优化设计。
该公园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北五环林萃路,由北五环横穿公园,隔成北园和南园,相较北园,南园景点更多,更具看点,且人也更多,而北园在实施过程中与规划偏离较大,因此,本文选择南园作为主体。
本文研究数据主要包括某互联网LBS数据、游记、微博签到等。
(1)百度景区人口数据
数据来源于百度景区热力图产品的后台LBS数据,通过爬虫技术获得,数据约每隔20min更新一次,空间尺度视人流密集程度而定,时间为周五(2015-06-06)和周六(2015-06-07)。此外,该数据进行过归一化处理,不代表实际人口数。
(2)游记
数据来源于百度旅游网站上的游客评价,采用爬虫数据获取,最后供获取576条记录
(3)微博签到
数据来源于新浪微博签到,采用爬虫数据获取,时间跨度为新浪微博产品上线至今,共77539条微博签到数据。
采用语义分析的方法,梳理百度旅游上游客对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评价,可以发现,游客们对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提及较多的词汇,除公园、森林公园、北京、地方等因为与“奥林匹克公园”名称高度相关的词之外,锻炼、跑步、周末、帐篷、散步、鸟巢、适合、很大、环境、空气、免费等也成为提及较多的词汇之一。
百度旅游评价词频分布
前五个词反映游客在此公园中的活动,可见在游客心目中,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确是个锻炼、游憩的好地方,而后四个词反映公园本身的特征,结合下图中出现的词如清新、优美等,可以推测,在游客心目中,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也是个环境优美、空气新鲜,但也很大的地方。
而提取游客情绪,也可以发现,游客对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总体比较满意(积极情绪占比82.35),不满意占比约7.06,可见,“满意”占据主流。
消极情绪虽然占比少,可仍然存在。剔除与公园无关或者明显不是负面的评论,列出消极情绪的评论内容如下所示。可见,在好评如潮时,依然需要保持冷静,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仍存在治安管理混乱、不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表1 消极情绪评论原文
采用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园内的77539条微博签到数据,通过语义和情绪分析,提取出积极、消极的情绪,落在空间上。
基于微博签到的游客情绪分布
可见,红色的积极情绪分布较广,排名前三位分别是奥林匹克露天剧场,观光车停靠站-天境东站,叠水花台、廉洁奥运赋雕塑。此外,林泉高致,以及有几处道路的交叉口处也是积极情绪发布较多的地方。
奥林匹克露天剧场有大片的草地、开阔的广场、曼妙的喷泉,同时也是3km、5km跑步环道的起点和终点,无论是拍照留念,还是记录跑步的开始和结束,都是促使人们心情愉悦的原由,因此,奥林匹克露天剧场有最多的积极情绪签到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消极情绪分布范围非常狭小,且多与公园本身无关,来自于其他事情的吐槽,值得一提的是,消极情绪分布非常狭小并不是不存在不满,在选择景点的过程中,人们已经过滤了他不感兴趣的地方。
采用2015年6月6日百度景区人口数据发现:除地铁站森林公园南园以外,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园的人流主要沿5km的规划环道分布,而3km的规划环道并未形成明显的人流聚集,可见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作为运动公园名副其实。同时,在以南门、西门和东门为核心的周边区域有不少人流集聚,而仰山所在中心区域则明显十分稀疏。
整体人群分布
在规划之初,规划中并无塑胶跑道,而利用鸟巢、水立方等周边场馆建设以及公园挖湖产生的土方堆筑完成的仰山,其所在的中心区域是园区内唯一的登高场,且可以登高眺望奥林匹克全村、远眺鸟巢等美丽风景,理应集聚大量人群。而实际上,多数游客因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绿色环境产生来此跑步健身的心理需求,可以说,塑胶跑道重塑了森林公园的人群分布。而对于仰山所在的中心区域,设计师的设计初衷与游客的反响则差距明显。
(1)景点人群使用情况
除了跑步,观光游憩也是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另一大亮点,单独对绿地进行热点分析,发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园排名前三的人多的景点分别是:靠近奥海的草地,叠水花台,奥林匹克露天剧场。
重点景点人群分布
除此之外,潜流湿地,林泉高致等景点也能吸引较多人群集聚。这些地方要么视域开阔(奥林匹克露天剧场),要么绿植丰富、景色优美(叠水花台、潜流湿地、临泉高致),要么是水景空间(奥海边的草地),此外,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道路连接可达性好。通常人多的地方也是景点吸引人的地方,由此,可以推测人们在户外游憩过程中偏好的空间的特征。
与规划初衷明显不一致的人少的景观主要是:钓鱼台及天境观景台。钓鱼这一活动本身适宜人群主要以中老年人居多,对多数游客的吸引力较弱。而位于仰山山顶的天境观景台,是园区内的最高点,为园区内唯一登山场所,且有天境-天元-奥林匹克露天剧场这一较好的视线,设计之初认为会是人群喜爱的地方,而实际事与愿违,平台狭小,影响了游客的使用偏好。
此外,这两处景点还有的共同特点是道路可达性较差、周围无休息座椅、且与其他景点关联性较弱,经过“千辛万苦”来到这里,人们似乎更偏爱一路上能欣赏到更多的风景。这些,均是造成钓鱼台和天境观景台人流量较少的原因,了解到真实情况与设计初衷的差距,能帮助设计师优化设计,更贴近游客的实际需求。
(2)小路的人群使用情况
一般认为,道路与水面之间通常安排一段绿地,形成更好的风光,而实际上没有路的水边走出了路,人们似乎更爱在水边漫步。
小路人群使用情况,左图来自百度卫星影像图
由此,可以推测人们更喜欢一些可供人们亲近水面的方式,如在水边设置木栈道(还可伸入水面之中)、亲水平台等,而在一些情况下,道路与水面之间设置了绿地,虽然能产生更美的风光,但也容易产生阻隔,降低草地的使用率。
此外,设计之初,东部定位为原生态自然风光为主、西部则加入了较多人工的元素,如叠水花台、潜流湿地、林泉高致等人工打造的景观,但因为无法确定人群是否会喜欢东部的自然原生态风光,因此,东、西部均设计了较密的路网,而实际上东部及北部许多小路几乎无人使用(如右图中蓝色小路所示),恰恰是过密的路网弱化了东部的原生态自然氛围。
可见,设计之初,设计师的理念是登高、亲水、原生态,而实际上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园的有吸引力的场景为:草地、水边、广场。
对比周五(2015-06-06)和周六(2015-06-07)的人流量,可以发现,总体上,周五的人流量更集中于外围5km的环道,而周六的人群分布更为广泛,更加深入到森林公园内部的各处景点;而单独对比晚间的人群分布,周五晚间的人群扩散主要还是集中于以东门、南门、西门为核心的周边区域,而周六晚间的人群有部分会扩散到仰山所在的中心区域。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人群时空分布分布特征
而对比早间、下午和晚上的人流总量(图例最大值),周五早上的人流量明显高于下午和夜晚,而周六早上和夜晚的人流量差异较小。此外,无论周五还是周六,下午、夜间的人群分布相较早间都更为广泛,可以说,早间主要以晨练为主,而下午和夜间都伴随着散步、搭帐篷等活动。
亲水、登高、原生态为设计师设计森林公园的初衷之一,设计师在设计时多多少少会按照自己的经验来设计,然而有时候设计师的偏好并不一定跟市民的偏好相符。那,人们对亲水、登高、原生态到底有何偏好呢?选取北海公园、景山公园、汉石桥公园,同样通过人群集聚分布来回答这个问题。
北海公园(黑色虚线为游船路线):人多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北海边的道路、楼亭及码头上,中间小岛的环岛小路及登高的道路、沿线楼亭。可以说,北海公园的人主要有四项游憩场所:环岛小路、登高及沿线楼亭、滨水道路及沿线楼亭、游船。
北海公园人口分布
景山公园:万春亭和环景山道路为主要人群集聚地,可知,北海公园的主要游憩路线有两条:一条为经富览亭、辑芳亭登高到万春亭,或经周赏亭、观妙亭登高到万春亭;另一条为环景山道路漫步。
景山公园人口分布
汉石桥公园:汉石桥为大型芦苇沼泽湿地,从热图上看,荷塘月色、东方香蒲观光亭(可看荷花、睡莲、香蒲等),双子湖广场(游船),芦苇荡(芦苇),放鹤亭、归汉亭、汉石桥、湿地野战、汉沙文化广场等(汉石桥),及森林公园(森林)等均为人气较高的地方,这些地方均可以欣赏到独特的风景。值得一提的是湿地野钓,有草鱼、鲤鱼等多种鱼类供垂钓,但比较少人前往,跟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园的垂钓区情况相似,可能是因为垂钓活动本身就是一件较小众的活动。
汉石桥公园人口分布
从北海公园、景山公园、汉石桥公园内吸引人的景点,会发现:就登高而言,高处需要有较好的视线,登高沿线上楼亭间隔布置、提供人们休息、观赏的空间,且部分人群有沿环山道路漫步的喜好;就亲水而言,滨水道路、水边观景台或者楼亭,均是不错的选择;而就原生态而言,好风景及观景台是重点。
通过大数据对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园为主)的分析,发现,人们对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好评与差评共存,而规划设计初衷与人们实际的喜好也是吻合和偏离并存,而通过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规划初衷与人群实际使用情况的深入对比,及对北京其他公园的分析,我们得以快速且准确地推测人们在城市公园中游憩、锻炼时的喜好。
针对人们的对公园游憩等的喜好和对该公园的吐槽,我们对规划设计及管理部分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对规划设计而言,东部原生态自然风貌区几乎无人走的小路,考虑去掉,增强东部原生态自然氛围;水边可设置木栈道(还可伸入水面之中)、亲水平台等,适应人们对亲水的诉求;应扩大天境观景台的面积,让游客有稍宽敞的空间,在沿路往观景台之处,也应多设置休息亭,提供给人们休息、观赏的空间;中部小路上应该多设置路灯,增加人们的安全感。
其次,对管理部门:应进一步规范园区内的商业行为,及时响应群众投诉,对不规范的行为加大惩罚力度。
通过大数据,我们得以快速且准确把握城市公园规划初衷与人们实际使用需求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能推测人们对城市公园使用需求的偏好。但实际上,人的喜好远比数据能展示的多样,需要更广泛的身在其中的公众参与,而设计师也在不断的反馈和改进中,得以更接近人们真实的喜好,最终回赠以更人性化的城市休闲空间。
注:转自清华同衡规划播报(ID:InfoTHUPDI),本文已获授权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