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我们动起来了。或迫于生存,或勤于进步,欲望之下,我们迁徙、移动,利益至上,我们不惜把孩子们童年的空间记忆买来卖去。
几千年,农业文明传统下的“个体-家庭-家族-故乡”的空间范围,是与人群社会的心理认同的距离空间架构高度重合的,几乎是瞬间,这种地理空间与文化心理的双重价值体系崩溃了。
你我参与其间,皆成为了一群居无定所的中国人(我常问身边的人,你住的家有5年吗?)。故乡的视觉和心理记忆,就这样被擦除了,在城乡巨变下荡然无存。
每一个内心长期流离失所的个体,为了不自觉生活苟且,不得不努力地把人生自导自演成供人参照的成功学范式,家里的房子、车子、娘子不过是这出闹剧里猥琐的道具。一群心灵上无家可归蓬头垢面的人,才特别需要《舌尖上的中国》关于乡愁味道的救赎。
回放最近的热词:文化、艺术、健康、养生养老、生态、农业、休闲度假,哪个不是过去遗忘的角落?哪个不是对乡愁的寄语。但是,当下的利益格局下,哪个不能沦为炒作的题材,哪个不能被操作成欲望的CBD(甚至于三农)?
新一轮城镇化之路上,如何避免“乡愁”成为全新的“打造对象”?又如何避免其成为散酒、甚至成为假酒的“新瓶”?用经济的普遍规律让“乡愁”不流于概念,又不沦为炒作的题材。
永居才能保乡愁,经营方可谈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