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了更好地推广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不定期地推送一些尚未见刊的稿件的精华观点,以飨读者。作品的发布已取得作者授权。欢迎读者指正、讨论。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
1 “光辉城市”规划实践项目:比基莫米尔住区建设与复兴
1.1 住区建设
比基莫米尔(Bijlmermeer,下称B)住区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市东南部的祖德斯特(Zuidoost)自治区,因便捷的区域交通和良好的自然环境,成为1950年代阿姆斯特丹城市扩张的重要方向。B住区被当作一个独立项目来建设,1968—1975年间,这里建成了13000套住宅。“板式”的建筑外形在空间结构上形成了类似“蜂巢”结构的31个街区(图1)。
图1 B住区总体规划图
按照柯布西耶的理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不仅要像机器适应生产那样适应居住要求,还应大批量地生产并便于维修,纯粹的几何形体就是最好的建筑形式。B住区的邻里单元被设计成一系列相似的高层建筑,为强调公平性,住宅之间的差异几乎不存在——所有的住宅楼都是10层,每栋楼的长度达到200~300m(图2)。
图2 住区内的大体量建筑和空阔绿地
柯布西耶“高层低密度,集中绿地”的主张在B住区也得以体现:通过上述高层住宅的设计,为该地区腾出大量空间,建设了大片集中绿地,并在高层住宅之间遍布草地和树木,使之成为无噪音污染和机动交通的干扰的居民休闲场所。
1.2 B住区的衰败
尽管B住区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设计理念,但从建设伊始,就问题频出。
首先,由于资金短缺,建设质量低下,严重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其次,由于设计不当和缺乏大型高层住宅管理经验,B住区高层住宅宜居性较差。大量公共、半公共区域管理责任不明,公共设施因缺乏管理维护而衰败,导致住区居住环境恶化,居民生活不便。同时,由于靠走廊联系的住宅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住户间缺乏必要监护,远离居民视线的公共空间大量存在,反而增加了犯罪行为的发生。再次,规模巨大、种类单一的高层住宅难以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的变化。最后,文化和社会政策因素也是该住区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荷兰的移民政策、住房政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B地区出现少数民族聚居的现象,文化日趋多元化,引发的地域文化差异和矛盾冲突,也使各种社会问题纷至沓来。
1.3 B住区复兴计划
1980年后,当地政府决定对B区进行整治修复,这一复兴计划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表1)。
表1 B住区复兴计划
B住区复兴计划最终取得成功得益于其采取了许多有效而具体的措施,主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梳理物质空间关系。明确住区内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和公共空间的界线。同时,通过新建一部分在建筑形式、开发密度、产权所有形式上具有差异化的住宅,打破单调,丰富结构(图3)。第二,复兴社会经济要素。新建大量办公场所和购物中心,引入新的城市功能;同时让居民参与住区管理工作决策,切实改善住区生活质量,激活社区活力。第三,促进多元文化融合。通过新建各种文化、体育设施,为文化交流和宗教活动提供场地,保障居民特别是特殊人群的合法文化权益等措施,破除心理隔离,推动B地区逐步向多元文化融合的活力新城转变。
图3 B住区改建前后对比图及改造后的Google影像
2 “新农村”规划乱象
B住区由完美设想到失败再到复兴的同时也尴尬地证明了柯布西耶和他的“光辉城市”理论并不完美,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而在当下,在20世纪以来全球最大规模的中国城市化浪潮中,一场轰轰烈烈新农村建设运动正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展开。但在这场运动中,运用“柯布西耶”现代式的开发建设手法去改造或重构乡村社区仍然普遍,似乎正在重蹈B住区的覆辙。
2.1 乡村设计“城市化”
长期以来,乡村规划都游离于传统规划体系之外,即使2008年新的《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开始将乡村规划纳入城乡规划体系,但实践中乡村规划仍处在被忽略的尴尬境地。突出表现在乡村规划缺乏具体的编制规范及标准,也缺乏专业的乡村规划师,因此乡村建设规划多由城市规划师承担,造成的结果就是乡村设计“城市化”,即按照城市规划的标准和方法来设计农村社区,导致农村不像农村,而更像城市。
2.2 设计同质化
为了节约设计成本以及保障工程进度,许多村镇往往套用一个相同的模式,盲目“克隆”。这种完全忽视设计场地和乡村文化的机械化设计手段单调乏味,缺少公共空间,毫无生机活力可言,致使新农村建设千村一面(图4)。
图4 中部某镇的新农村建设
2.3 建设实施简单化、形式化
在这场自上而下的新农村建设运动中,乡村建设规划在很多地方被列为上级布置的政治任务,要求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乡镇政府为追求速度,开始走“捷径”,也往往规定规划师在短期完成规划编制工作,致使新农村规划方案的实施简单化为宽马路、大广场、小洋楼、人工化的河道及西化的建筑外部装饰(图5)。新农村建设变成了类似于“化妆”的形式主义活动。
图5 中部某新农村的宽马路和小洋楼
2.4 规划可操作性差
许多规划师是在没有进行深入的现状调研的情况下做出的乡村规划方案,缺乏对当地自然条件、地形地貌、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现状的深入了解,方案的生成除了抄袭就是照搬;有的设计脱离实际的“高大上”,建设标准远超当地村民的经济条件,导致规划很难实施。操作性不强的规划方案,最后也就成了“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摆设,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
2.5 乡土文化破坏严重
中国长期以来都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农村群落的形成有悠久的历史,也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同的村庄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传统,展现出独特的乡村文化个性。但当城市规划手法照搬到乡村地区时,盲目追求开发强度和形象美化,无视农村的传统历史、人文积淀、资源禀赋、地形地貌以及群众诉求,成片的乡村地区成为城市风貌的复制品,严重破坏了原有的乡土气息,也割裂了乡村历史的传承。
3 “新农村”规划建议
3.1 规划前提:明确城乡关系,抵制城乡同质化
回顾我国城乡关系的演变历程:两者逐渐从“彼此独立”到“乡村支撑城市”、“城市反哺农村”,再到“城乡统筹,有机结合”三个阶段。不难发现:城市和乡村的互动必须是以平等为前提,任何一方的偏重发展都会导致城乡结构破碎,就现阶段而言,一个健康的城乡发展关系中,乡村保持自我的独立性和开放性,显得比任何时候都重要。正如比基莫米尔初期的住宅开发一样,市场定位错误,直接导致B地区经营困难——同质化模式既缺乏城市发达地区的吸引力,也丧失了自身的内在特质。我国乡村也需要一个明确定位来处理城乡关系。“新农村”建设是在“城乡统筹”的战略背景下提出的,然而很多规划师并没有准确掌握城乡差异,而是把乡村规划视为城市规划的延伸,进而把“城乡一体化”演变成“城乡同质化”,致使广大乡村规划出现诸多乱象。统筹城乡建设既有“城市化”的一面,也有“乡土化”的一面。因此,在处理城乡关系中需明确的重要的一点是:乡村有其自身特质,某些方面它独立于城市存在,城市甚至是依附于乡村的。只有坚持这一规划前提,给予乡村在规划体系中合理科学的地位,我国的乡村规划才不会走向歧途。
3.2 规划基础:立足经济实情,探索农村经济新体制
规划建设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撑,而更好的经济实力有助于规划实现落地。回顾B住区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金和设计成本与当时经济现状脱节,B住区建设与当时经济发展程度不相匹配。以此为鉴,乡村规划需量力而行,不搞冒进建设和超前建设,构建完善乡村建设项目的审批、监督和管理机制。迈入21世纪后,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广大农村地区在劳动结构、乡村治理结构、思想文化、价值取向上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规划还是“美丽乡村”都依旧无法从社会经济的动力机制上深层次解决当前乡村的经济发展问题。在B住区的复兴过程中,引入新商业、新业态起到了激发社区经济活力的作用。乡村规划可探索搭建城市产业和乡村资源的深层结合机制,改变农业传统种植业的地位,与二、三产业实现有机结合,进一步开发多元化新型业态。新农村规划应顺应时势,将核心放到农村经济体制的探索创新上来,从城乡关系出发,对乡村自身经济要素内生机制、城市对于农村的外部经济动力机制、城乡融合动力机制三个方面进行规划探索。尝试在局部试点土地流转机制支撑大规模农场开发;探索乡村集体经济、散户经济的新兴发展;借鉴B地区通过成立专门就业创业培训机构,提高居民就业能力的做法,尝试构建农民职业素质培训和农村文化建设的响应机制。将新农村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等乡村建设的相关规划统筹协调,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多样需求,为农业、农民、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规划实施方法。
3.3 规划思维:正视乡土文化,践行乡村主体规划
B住区复苏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多民族文化与当地文化有机融合的过程,在此我们最需要深思的是,农村,或者说乡村文化对于当今时代城乡发展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规划上又该如何给乡村文化以合理定位?实际上,与城市中心论相反,乡村文化也有自我意识。乡村作为一个整体,也在不断对乡村社会伦理变化、价值观、经济组织、政治活动作出微妙的反应。城乡规划中,学习B地区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对待转型时期乡村文化的正确态度应是辩证的、革故鼎新的。规划应以乡村社会变革的名义对落后文化进行改造,通过土地利用、集体经济创新发展到乡村风貌运动、生活文化更新这一洗涤过程,促使乡村文化的外源变迁与内源变迁有机结合,将乡村文化带入现代化、科学化、大众化的新型文化轨道上。这就要求我们真正树立以乡村为主体的融合现代性规划理念的规划框架:借鉴B住区居民参与建设管理的做法,探索新农村规划村民参与机制;尊重传统、自然的乡村空间格局和乡村地域文化,尝试建立一个地域性的乡土规划区划标准,以规范乡土风貌的建设改造活动;对于乡村内部的特色空间,借鉴B住区复苏举措中丰富住区空间肌理的做法,尊重乡村建筑风貌特征,在建筑色彩、建筑样式、建筑材料上体现文化特质;新建区域应考虑保留、延续地方特色,协调建设风貌一致。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柯布西耶城市规划思想及其实践项目B住区兴衰过程的分析,结合我国乡村建设规划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反思新农村规划中反映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要素的不足。比对B住区的规划理念,发现其根源在于新农村规划对“现代化”的理解偏差以及对乡村特质的忽视:照搬的城市现代化规划建设理念与乡村固有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观念错位。在此观点下,结合B住区衰败复兴进程中在定位、经济复兴、空间改造和文化融合等方面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提出认识城乡关系、规划经济基础和规划中文化理念的改进策略和规划建议。
作者:黄经南,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城市规划系副教授。huangjn73@qq.com
陈舒怡,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媛媛,中工武大设计研究有限公司,规划师
王存颂,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公众号编辑、排版:张祎娴)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