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高山速降
这是一位非建筑专业的摄影师2016年在青岛老城区拍摄的照片。照片是中立和开放的,而对它们的诠释则是有无限可能性的。解读画面也是一个好玩的事情,各位老师能不能说一说,从这组照片里自己看到了些什么?会如何诠释这里面传达的信息?会联想到哪些建筑、规划、人与环境关系等等问题?以及,图像或建筑与其诠释之间的关系?谢谢!
魏皓严:很简单粗糙地做了一下两组照片相似构图样本的比对分析,以像素化处理尽量剔除形状的影响,仅仅比对色彩。会发现青岛照片的色彩明度与色相跨度明显小于哈瓦那的,也就是前面朱晔老师也提到了的偏平化处理以及其他好几位老师提到的(色彩)溢出;后者的情况相反,而且还是经过了俞挺老师手机翻拍后一定程度上的失真过程的。
徐苗:这个分析做得好,这个视角很好。
俞挺:哈瓦那拍出一种悲哀。
魏皓严:我还看出了优雅。
俞挺:这个摄影师很著名,照片都是胶片。
魏皓严:下面五张是拍摄哈瓦那的Michael Eastman拍的五张
下面几张是布列松拍的:
石岗:我去老城主要是看平靓正的非网购实用商品,物价便宜,方便的生活环境,闻气味,偷听他们说什么,吃小吃,坐摩的,买水果。每次拍城中村,都不满意,但是朱晔拍的,我很羡慕,于是仿朱晔拍,还和张海一起拍城中村,还和余老师一起画城中村,还有魏皓严也一起似乎逛过老白云机场边上的那个城中村,也拍了很多,但照片都不如我亲眼看到的感受强烈和真实,都不满意。
朱晔:这几天手机拍的。
石岗:就是喜欢,看吧。
朱晔:第三张我在重师后门问扫厕所的孃孃有开门的不,她说戴楞个大的眼镜看不到,就在你右边。出来就给她拍了一张。
刘艺:朱晔你的方式是“甩拍”,甩即放松。
朱晔:哈哈哈,“甩”字好日白哟,这个评价太高了。
王韬:我喜欢狗狗那张,构图很有讲究,人狗视线的反差形成有趣的对比。
朱晔:它跟着主人在看钓鱼。
王韬:我觉得街拍跟拍摄者的个性很有关系,像朱晔这种放松、有亲和力的,能拍到很好的照片,我这种面目狰狞的,不行,有次被一姑娘骂流氓,其实我是在拍墙根一堆老头打麻将。
魏皓严:朱晔偷拍的动作隐蔽而快速,不过还是被骂过的。我亲眼看到。
王韬:哈哈,那我心理平衡点儿了。下次传授下甩拍、抽搐式街拍绝技。
魏皓严:这张狗狗照像素化后的色彩挺明快的。
石岗:
魏皓严:你拍的场景要大些,比较正。
梁浩:青岛这些图片里折叠了多少故事。屋顶的木梯子好似luck?
石岗:这照片一点不喜庆,看多了挺烦的,像一团号称保护环境的原色卫生纸,特别是看了很多遍后就简直到了想让摄影师去死的地步。
龙灏:拿腔拿调。
魏皓严:哈哈哈,同感!
石岗:我去清远连山看过摄影展,觉得摄影展的冲击力总是不一样的,同时很多民间摄影师拿着小样在街头小餐馆给评委看,评委做出一些评论,也挺有趣,正式参展的照片也都不错,但是看和欣赏两三遍也就足够了。
余斡寒:手贱,改黑白看了下。适合钢笔画发烧友练习使用。
魏皓严:黑白要好些,但还是比本来的场景要脏。
梁浩:我在想摄影师面对这样物非人非的生活场景时,自己也迷失了?讲个什么故事?给谁来听?也许拍的时候也没想好(哪有那么多讲究,喜欢怎么拍就怎么拍呗),难免变成现场调研的照片,清晰但含混,光影纤毫毕现但用意暧昧不清,而且也还是用了很多有意无意的技巧,超大的景深,广角,HDR这些都是人眼不习惯的景象,也就难怪有了石岗老师让摄影师狗带的感觉。也许作者也希望展示给大家昔日的鲜衣怒马成了如今的衣衫褴褛之后的视觉到心理不适?但是真正居住在里面的居民似乎又是悠然一派,赤膊,腰裤,纳凉,花园,自建······处处都在不可能中寻找可能,生机盎然,看着乱,我想是见仁见智的事。谁家整天像样板间似的(误伤一片)?换个文艺范的摄影师,保准一堆暖暖的糖水片,一扫这些灰霾和无力感。回到正题,至于这历史街区文化遗产这么用ok不ok,话题太大,各位继续。
石岗:其实才开始看,我也不反感,也都还说挺好的呀,但是看多了重复看就不行了。这个感觉由时间进度产生。表扬,赞美,到狠毒的评论,都是依据一个具有过程的感受来说出感觉。所以被压迫的过度诠释这组照片,是它的最终结局,如同每一个被解释的作品,当你反复搓揉它时,你必然要加入新的因素和以外的故事,最终指向作者和外溢(冯江老师课上名词)而不是不断内卷(冯江老师课上名词),因为画面承载的画语,不是用来翻译和解码,它无法承受这种标本式审查,就如同《长江图》,你要是当谜语或者一个巧妙的蒙太奇故事来看,那就会走向厌恶和衍生的鄙夷,但这部电影并没有在炫耀故事结构和巧妙裁剪,而《追凶者也》就是炫耀了巧妙的故事结构。长江图隐喻很多,它把长江隐喻为母体和阴道,生命的源泉,而我们正是长江的孩子,又是长江的丈夫,这些话题想起来还是很有趣,但这个有趣一定是我们、这些人觉得的有趣。不是批评家的我们的有趣。起码我们感受到了长江图的一段思考历程,同时感受到了一个超尺度的比喻,直白的、硕大的想象,而这些比照片要耐得住我们唾弃和碾压。
朱晔:仔细看呢,这些照片还是有优点的,也都关注到了生活在里面的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拍照的过程中也是讲究的,基本上用的是中焦,偶尔可能还用了长焦防止建筑的边线变形,糟糕真的就是糟在p过了。细节多的照片还有一点就是和尺幅有关,比如之前用光学相机拍中或大画幅,那么可以放很大,当照片最终出来放大到接近一米甚至更大尺幅的时候,细节才会出现震撼的力量。我们说这个照片不好,这也和我们只是在手机或电脑屏幕上看有关系。希望拍摄者以后扬长避短,如果面对这样的场景,也可以试试直接用120拍中大画幅,扫大一些,用大尺幅精细打印出来,以后会更有心得的。
刘克成:这组照片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生态学样本。与建筑师习以为常的清晰、干净、理性不同,照片里呈现的景观复杂、混乱甚至有些肮脏,尤如未经清理的下水道。照片像一个箴言,呈现一个末世景象,告诉我们人类的所有乌托邦理想,从城市到建筑,最终的结局都是爬满苔藓的碎片化废墟。就像如花少女在岁月的摧残下,也会有皱纹爬上额头一样,这是生命不同阶段的不一样的美,分形之美。
李淦:大家主要在看是否P过了头。
余斡寒:不过最近流行爆破,轰隆炸掉。川音大楼,感觉都还在用着呢,忽然没了,省掉废墟这一环节。
臧峰:这些照片显然就是机内HDR自修理照片,拿来问这么多老师有点糊弄人的意思。
刘克成:其实草率地建与草率地拆都是一种愚蠢
余斡寒:成,住,坏,空,照片上还是坏这个阶段吧,下一步,空。
魏皓严:由于照片本身太吸引人/引人注意(不管好的不好的),以至于大家答题都跑偏了。这个现象本身也说明了一些事情:如何摄取城市场景。就我自己的经验,大多数乱糟糟的城市场景其实都有干净的方面,因为人的机体还不能完全适应很肮脏的环境里过于丰富的营养。我们的城市正在精细化管理的方向上越走越远,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好事。垃圾的分类与收集与处理、道路的分类与分速、摄像头的到处布控、各种APP软件的GPS监控/辅助、蓝线红线绿线紫线的管控、地价的设定、植物绿化的分类栽植与管理,运作的成本也在增加与累积中得以减少和再增加。但是在贫富差距过大的城市,总有些地方是难以被精细化管理与监控的,它们会呈现出粗野、蛮横、狂暴与温情等交织的状态。人们无力将自己的生活环境收拾得体面与光鲜。如果比作动物的话,精细化管理的城市就像是毛皮黑亮顺滑的黑豹,而这些照片所反应的城市就像是癞毛狗儿,虽然毛皮癞了,但是还在顽强倔强地活下去。这组照片过于强化了癞的一面,却忽视了狗儿的灵巧与顽强。
王韬:问题问的是通过图像看到的东西,不是图像本身,就是说通过影子看到了什么样的柏拉图的理念,不是理念的影子怎么弄出来的,无可救药的建筑师啊。癞毛狗的比喻好形象啊,那也是一条绳命!
臧峰:王韬你说的是对的,关键是看内容,可是,一形式与内容从来就不曾分离过,不问形式只看内容也是不可能的。二是作者对形式的追求太明显了,不可能不看了。三是即便掠过形式只看内容,也很难看出来作者的意图。所以,让所有人猜这位作者到底想拍什么的游戏实在是有点......
王韬:所以这是对心魔的考验啊,如何穿透炫技刺眼的形式和暧昧混乱的画面直达理念,阿弥陀佛。另外,不要猜他想说什么,这是唯物主义真理观标准答案式应试教育对我们的毒害,要想我看到了什么。
臧峰:我是觉得这些照片摄取的是老城空间混乱情景,基本没有人(或者很小的人)。本身并不是说很有深度,但是HDR的形式让这种混乱难以清楚辨识,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一旦有炫技之嫌,我就自动怀疑内容不足。
李淦:是,干扰内容了。
王韬:用力过猛。
王韬:我看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药渣”~
李东:各位评得都非常精彩,我发几张香港九龙城寨的照片吧。它已经消失。
魏皓严:你这组照片就比较有力。
李东:前三张出自电影及插画;后面为现实。特此说明一下。大家自可读出不同的内容。
余斡寒:
魏皓严:这张也不错,我想起了当年的《城市中国》。
这几张是重庆朝天门到朝东路。
(责任编辑:冯旦)
留言即可提问
摁上3秒,城门开启
“”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nofficeqa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