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6日上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承办的规划年会自由论坛:
健康导向城市设计,在沈阳新世界博览馆201会议室召开,吸引了百余位规划师的参与。
自由论坛嘉宾合影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助理王兰副教授担任论坛主持人,她提到,现代城市规划最早的发源是因为工业城市所带来的污染问题,随着城市的发展,公共健康与城市规划脱离为两个专业,但很多研究表明,城市空间的要素对特定疾病是有显著影响的。一个健康城市应该是由健康的人群、健康的环境、健康的社会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希望通过此次论坛探讨三个问题,一是健康城市的核心和内涵是什么?二是对于我国来说健康导向的城市设计的主要思路、重点和内容是什么?三是在我们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里是否有必要,以及如何导入健康导向的城市设计。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林琳老师从使用者的角度谈了对健康导向城市设计的看法,并通过两个案例分析了城市建成环境对于城市健康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学会理事、华南理工大学城市规划系系主任王世福教授:关于城市设计和健康,有的时候开启一个新的理念并不是需要高大上的理论,一个很朴素的价值观就可以启发一个领域的开展。其次,很多关于城市健康的数据,我们目前还处于后评价的阶段,如何将后评价转换成评价方法这是长期来研究的话题。第三,当我们慢慢的有去评估这个城市的含量是否健康,是否跟癌症有关,是否跟肥胖有关之后我们能干什么?需要指标的控制,也需要制度的完善,需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论建构。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冷红教授:中国的城市规划,经过了改革开放将近40年的发展过程,到现在我们应该进一步的反思我们的城市规划和所谓的一些设计的行为究竟能够对我们的公共健康有什么样的促进作用,从西方的城市规划发展的过程再到中国的城市规划过程有很多点是很相似的,所以我们现在做这样一个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健康导向的城市设计对健康应该有一个很好的干预作用,并促使我们对于物质空间环境的设计能够走向更高的质量。目前,健康城市的研究还在停留在理念的层面,要把它变成城市设计的导则,要有一定的判断和取舍也需要进一步去探讨。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吴晓莉:从我个人的体验来说,什么城市是健康的?两个方面:第一是城市里的居民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从个人来说其实就是个人时间的分配方式,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周边给你的建成环境是否让你健康,舒适。第二是他个人有一个比较高的健康水平。但是这两个都是结果,我们规划师更关注的应该是建成环境,怎样去营造比较好的建成环境。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是规划师的作用,尽可能与政府合力把城市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所以规划师未来可能有很多工作在这个方面去做,这个也是健康城市需要做的,要营造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健康的物理含量,其实这些都是规划师可以做的工作。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居住区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重庆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徐苗副教授:从心理健康、规划手段、呼吸健康三个方面阐述了她对健康导向城市设计的认识。健康导向是城市规划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规划可以与其他部门相整合来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王纪武副教授:城市设计是一个辩证的提高和升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我们整个学科的工作方式、规划组织方式、城市设计套路的方式、包括我们城市人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环境心理学里有一个金字塔的模型,第一个层次是安全的生存层次,但是现在我们做规划的时候往往是跳过了这个层次,我们现在的城市规划往往是怎么漂亮怎么来做,很多问题也就显现出来了。我们现在提出的健康城市导向也好,规划城市导向也好,实际都是在弥补我们第一个层次的工作。
学会常务理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唐子来教授:城市规划最初的产生就是因为公共卫生,虽然现在我们的规划工作是越来越宽广了,但是公共健康始终是城市规划的一个议题。城市设计能不能在提供空间的基础上做场所改造,这些空间是否有利于健康,这也是城市规划讨论的一个议题。影响人健康的三个因素,首先是遗传因素,第二是环境因素,第三就是外部干预。便利、安全、愉悦、活力是城市空间的基本要素,并且对生理和心理健康都非常重要,我们更应该关注日常生活空间是不是真正适我们,是不是真正的合宜人的健康,人的生活。
学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郑德高:近几年,原先发展的城市设计与物质空间导向城市设计到了一个转机的时刻,从追求外观的城市设计到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城市设计,人对未来的需求是什么?是健康、是自然、是生活品质等等。希望健康城市成为城市设计的新地标和导向。
以上内容根据现场听录整理,未经嘉宾审阅
后记:随着自由论坛“健康导向城市设计”的圆满落幕,小记与叶老师此次沈阳之行的会场任务也顺利完成。沈阳人民的热情让小记记忆深刻,年会满满的议程也让小记受益匪浅。规划60年,荣耀而辉煌;相信今后也一定会朝着更全面、严谨、民主和法制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