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专题会议主要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承办,历时一天,着重以城市设计的相关问题做深入探讨和学术交流。会议特邀杨保军、汪科、潘公凯、段进、王世福作大会的主题报告。回顾今天会议现场,不同的声音发生激烈的碰撞,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会议精彩之处我们在这里和大家一一分享。

【特邀主题报告:城市设计新期望】
报告人:杨保军
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工
杨院长报告题目本来是《城市设计方向》,在会议前临时改成《城市设计新期望》,会上向大家解释道,觉得说“方向”题目过大,所以改成“期望”,谦逊的学者态度可见一斑。
在报告中,杨院长以四点期望、一点感想向与会者阐述了他心中的城市设计。

需要有不同的声音,也需要学术宽容、包容
对于如何认识城市?经济看到的是产业,地理学看到的是区域,政治学看到的是博弈等等,大家不同专业对城市的认识无异于盲人摸象。在这种有争议的情况下,杨院长提出:学术的发展与理念的形成必须基于大量实践的积累,不能仅以个案经验草率定论,而应放下争议、脚踏实地、放眼长远,从实践中真正探索中国城市设计的精髓与内涵。

历史使命——我们处于50%城镇化率拐点。
之前城镇化加速阶段带来的城市问题经过积累,开始放大呈现,“坏处”开始超过“好处”(如污染问题),开始注重品质。城市化50%以前,以城市扩张和新城建设为主,城市发展是粗放型的;城市化50%以后以城市更新和新城建设并重,且随时间的推移,旧城更新的 比重会越来越大,越来越以环境品质优化为主。
在新经济时代,“人类的智慧在哪里集中,财富就在哪里聚集,这种趋势日益增强”,“今天,重要的资产已不再是自然资源,而是获得高素质人才——尤其是科学家、工程师及其他主导新经济的专业人士的能力。”
价值使命——回归本源。
城市设计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如何使城市成为市民的幸福家园,成为人类文明恒久的载体,成为创新驱动的强大引擎。
讲述价值使命的时候,杨院长问道:城市应该抓什么? 很多人说抓经济、抓产业等等,以前我们也是这样做的,可是你想一下,过一百年,经济在变,产业在变,唯独不变的是城市。 我们现在要回归本源,抓城市。 |
百姓使命——满足人性。
让百姓的生活更方便舒适。

包容那些“和谐”的“不同”,反对“强加”的“不同”。

城市基调必须严格控制。
有趣的例子:在这一小节,杨院长举了一个例子,面对桂林的规划,他建议路宽不超过20米,高度不超过18米,面宽不超过40米。 这里就有人有疑问,路太窄满足不了交通怎么办,杨院长说,你可以建两条或者更多条,只是一条路宽不超过20米,并没有限制你修建几条马路。 这样增加了路网密度,相应的楼也就不会盖得太高。对于高度的要求,同样不能太高,但是可以让楼躺下来,做成院落式,设计中能处理的方法很多。 |
一点感想:
城市设计要求会限制建筑创作吗?
提到这一点时,杨院长举了两个例子:
?一个是崔颢的《登黄鹤楼》,一个是杜甫的《登高》。
两首律诗一直都有“七律之首”之争,前一首完全没有按照律诗的规则在走,而后一首严格遵循了七律的要求,可是都不妨碍他们在中国古诗词中的地位。
所以,城市设计也一样,如同格律,设定规矩,等待建筑师创作出优秀的诗篇。

【特邀主题报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报告人:张辉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
张辉教授从“建国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和“国家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两大板块出发”,系统阐述了不同阶段我国区域发展的战略演变。
1949——1978年
这一时期,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主要受平衡发展思潮影响,平衡发展、平衡布局、缩小差距是该阶段基本特征。受当时计划体制约束,当时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上主要依赖国家投资和重点项目的布局方面。
1949年之前,我国工业文明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77%的工业产值集中在不到12%的东部沿海狭长地带。
1950年朝鲜战争,以及1964年美国直接出兵越南,使得这一时期全面加强全国和各省区战略后方建设,我国第三、四个五年计划都以备战为中心,以建设三线地区为重点。
1997——1991年
地区差距特别是东西差距不断扩大,1979-1992年东部与中部人均地方生产总值差距由31.1%上升到43.5%,东部与西部差距则由43.3%上升到49.9%。
中西部农村扶贫任务艰巨,农村贫困人口由改革开放之处2.5亿,下降到“七五”期末的8500万。
老工业基地经济持续不景气,老工业基地工业增长速度只相当于新兴工业区的1/3-1/2。
地区间矛盾和摩擦不断加剧,行政壁垒愈演愈烈,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导致全国区域经济秩序的严重混乱。
2009年之前,国家确定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成都市、重庆市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战略。

2009年国家层面分别制定和发布了《中国图门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横琴总体发展规划》、《海南国际旅游岛》。

2010年初,国家五大中心城市形成,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广州。

最后,报告提出,我国不同时期的区域发展战略是特定时期发展的现实需要,且在全球价值体系分工中,2003年我国全面超越日本成为东亚对接北美和欧盟或西欧经济体的首位国家,之后十多年来这种分工对接的首位度则越来越强,已经是日本的4、5倍规模。
而在于东南亚等欠发达经济体的全球价值分工体系中,中国要到2007年才全面超越日本成为首位国家,之后差距虽然逐步也在扩大,不过规模没有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那么大。
特别论坛一:维多利亚港启示录——青年规划师的噩梦与美梦

主持人:尹稚 凌嘉勤
尹稚 规划学会副会长,居住区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凌嘉勤 香港规划师学会原会长,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规划署署长

香港维多利亚港(维港)两岸海滨地区全长73 公里,横贯香港岛和九龙半岛两个被山峦环抱的市区地带,百年来见证着从渔港到国际都会的发发展和蜕变。
无论是政治、经济、或是社会上,维多利亚港都对香港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然而维港的两岸规划一直以来都面对着不同种类的挑战。

会议别出心裁,以话剧的形式进行了生动的反映。
两个努力想要将规划做好的年轻规划师,因为法律的限制,各方利益的角逐,设想的两个方案最终没有被实施,满腔热血被泼冷水。
虽然留下了无力和绝望,但这并没有影响青年规划师持之以恒的决心!
他们没有绝望,也没有放弃,他们在海滨工作中经过挣扎与努力,探索在海滨规划上所遇到的矛盾以及解决方法,最终在九龙案例得到启发,茅塞顿开,把海滨规划工作面对的噩梦,逐步变成理想终可成真的美梦!

随着新的发展机遇,近年公民意识的提高,加上海滨地区暗藏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不同利益相关者对维港两岸规划均高度关注并各有期盼,矛盾亦因此而产生。
面对种种限制与冲突,每一项海滨规划都可能成为规划工作的噩梦,青年规划师面对重重考验,既要平衡各方利益,满足香港的发现需求,又要营造活力的海滨响应市民的要求,应如何是好?

他们遇到的这些问题,何尝不是我们青年规划师做项目时遇到问题的真实写照。
对于青年规划师来说规划一开始本来就是噩梦,要适应地方,方案要出彩,文化要充分融入,满足法律法规,满足公众的诉求,多方开发商的利益,政府的利益,即使所有都满足,但只要有一方利益者不满意所有努力都可能会白费,我们费尽心思常想着让周边的世界变得更美好,身边的人们生活得更舒适。
但很多时候会白费,多方不理解,多方指责,我们会很无力,没有成就感,没有存在感!
但是作为青年规划师,我们依旧会去找寻,会去探索,顶住质疑和不支持,全力以赴将规划做好。
(想要做好规划,一定要能顶住挨骂,即使被怀疑也不能放弃自己,不放弃自己追寻的目标) 这样才能将面对的噩梦,逐步变成理想终可成真的美梦!
(后续小编将继续整理,详细报道敬请关注)

【特邀主题报告:城市更新的价值导向思考】
报告人:边兰春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报告内容总结:
报告从四个章节着手,分别是:
城市更新必须面向可持续的城市未来、如何看待城市存量更新、如何定义价值导向、如何做好存量更新。
首先从目前城市的发展趋势出发,城市发展影响着众多人口,但目前城市存量用地面临着诸多问题,边教授通过梳理城市更新理念的发展历程,明确城市更新是未来城市发展转型的必然趋势,并提出存量视角下规划转型的关键内容,简明扼要的解读了城市更新内涵,探讨了城市更新的价值导向,并据此从多个维度提出存量资源更新的建议措施。

一、城市更新,必须面向可持续的城市未来
比较1900年和2000年的城市发展趋势,城市越来越多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城市未来需要形成经济繁荣、文化多样、社会进步、环境友好的良好局面。
可持续发展对人类住区发展至关重要,它充分考虑了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与必要性。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能确保经济发展、就业机会和社会进步,文化的多样性,并与环境和谐。——《人居议程》,联合国第二次人类住区会议,1996年。
目前中国的土地资源、生态绿地、街区形态、有机更新、历史保护、基础设施等方面都还存在着较多不足。
二、如何看待城市存量更新
城市更新理念的演进
城市重建——1940
城市复苏——1960
城市更新(振兴城市经济、提高内城环境吸引力)——1970
城市再开发(开发与再开发的重大项目促进后工业化城市转型)——1980
城市再生(面向全球化的国际竞争,政策更新与物质更新相结合)——1990
城市复兴(公民社会重建与社区更新,强调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1997
城市更新是城市演进过程中一个永恒话题
城市更新必须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未来
城市更新必须应对城市发展转型的新挑战
存量视角下的规划转型
规划手段的转变:以工程设计为主要工具的城市规划,转向以制度设计为主要工具。
关键问题的转变:存量规划的最大特点是既有空间资源为众多产权人共有。而制度设计的目标,就是减少产权转移带来的交易成本,因此产权资源就会成为存量规划的核心问题。
核心内容的转变:如果说增量规划主要是解决在一张白纸上,怎样合理布局各种“色块”(功能),那么存量规划主要解决怎样在已经布满“色块”的现状图上,将一个已有“色块”转变为更合理的“色块”。规划师需要设定一种规则,然后等待“色块”在市场的驱动下,自主转变为更合理的“色块”。
城市更新内涵的多元解读——城市功能的转型提升
城市更新内涵的多元解读——社区营造与创新治理
存量与更新之间既存在着差异,又存在着联系
三、如何定义价值导向
文化与特色
城市更新的价值导向——尊重城市历史遗存,城市未来空间特色和城市魅力的挖掘和再造。
绿色与品质
城市更新的价值导向——完善公共服务供给和公共空间营造,结合自上而下的空间管制引导与自下而上的公共参与,提供更具包容性的公共服务与生活、生态环境。
创新与智慧
城市更新的价值导向——从城市空间的创新、创意带动城市人才、平台与机制的创新和创意。
整合与调整
城市更新的价值导向——以成本效益评估为主导,整合性设计与管理为手段,实现城市“空间效益”与“动力机制”的整合。
存量·更新不能等同空间再开发
存量规划需要避免走入新的误区:
片面强调土地价值提升的改造行为仍是GDP主义的反映
旧城区大规模的拆除重建实际是增量规划的变种······
存量·更新可以推进“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
既要通过有效手段盘活存量资源
同时也要创造性的对存量资源进行更新利用
最终实现城市生活品质的有效提升
四、如何做好城市更新
1、作为存量的闲置,废弃,低效利用的土地——城市功能的转型
2、作为存量的城市机动车道——高密度城市中见缝插针的公共空间创造
作为存量的城市机动车道——慢行友好,绿色出行的城市转型
3、作为存量的城市中使用低效的私人所有空地——公共空间的积极创造
法律制度不断完善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公众参与加强空间开放性监管力度
4、作为存量的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延续城市文化脉络的有机更新
5、作为存量的城市基础设施——绿色生态的再还原与城市文态的再创造
6、存量资源的更新利用需要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多元利益主体协调,从规划到设计到实施的制度保障体系和公私合作模式
(新土地规划人 根据现场报告及PPT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