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最重磅!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大会报告人观点集锦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6-09-25 01:21:28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点击标题下“中国城市规划网”关注我们吧!
编者按:
9月24日,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沈阳新世界博览馆召开。本届年会的主题为“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今年年会邀请了7位大会报告人,分别从国家政策、空间研究、经济形势、“一带一路”、全球化、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城市治理等方面就当前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系列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下是大会报告观点集锦。
历史发展阶段的要求——城乡规划改革
黄艳副部长指出,当前,城市规划改革面对两个主要任务: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建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任务——以人的宜居为目标,把粗放扩张性的规划转变为提高城市内涵质量的规划。
针对建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改革,城市总体规划改革是最重要的工作。
目前城市总体规划制度的突出短板很多,如:事权划分不清,刚性约束、规范指导的层级传递不足等。因此,对城市总体规划制度的改革非常急迫,要通过规划编制、规划审批、规划实施监督的系统性改革,实现对接国家空间规划体系建立、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城市规划改革各项具体要求的目标。
要实现以人的宜居为目标,把粗放扩张性的规划转变为提高城市内涵质量的规划,需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
黄艳副部长表示,城市设计要在城市发展方式转型中发挥作用,同时,通过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实现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城市治理方式的转型。
最后,黄艳副部长提出,规划改革需要明确认识、实现转变。对政府来说,城市规划是公共政策、是管理规则;对市民来说,城市规划师是技术人员,更是社会工作者;从自身的专业角度来看,数据可以改变规划方式,大大提高科学性。
中国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历史与未来
孙施文教授从城乡规划学科构建的本土文化背景和知识传统、中国城乡规划学科的形成、中国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演进三方面对中国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历史进行总结,并对中国城乡规划的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城乡规划在中国古代本土文化与知识传统中,是“统治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20年起,西方现代城市规划学科传入中国,中国城乡规划学科逐步形成。从1957年至2000年,中国城乡规划进入到学科领域与知识结构的重构期。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城乡规划学科已经开始关注功能的合理布局,城市的建设动因并开始向发展规划转型;进入到市场经济时代,城乡规划开展了规划类型创新,结合实践的学科拓展以及学科制度的完善。自2001年起,城乡规划学科进入到提升与成熟期。学科发展与国际交流逐步提升,学术研究的广度、深度得到拓展。
孙施文教授认为城乡规划是应用学科,应当针对问题具体应用,融会贯通相关学科。同时,西方城市的尺度、历史与制度与国内城市存在区别。因此,在借鉴国外相关经验中要结合中国实践进行转化。最后,孙施文教授指出,强化规划实施评价的研究是规划内容、方法、研究、实施、制度等知识内容发展的重要途径。
空间研究与城乡规划发展
段进教授以国内外空间研究的历史对比为基点,从国内城乡规划学界的空间研究、国内地理学界的空间研究、国内建筑学界的空间研究演进三个视角分析了六十年来的空间研究演进。他指出,总体上,空间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国家城乡发展的“空间复兴”,并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
段进教授指出,城乡规划发展的一个趋势就是城乡发展的“空间复兴”。当前,空间规划成为规划行业的重要工作,空间成为城乡规划学科的核心内容。在“空间复兴”的大背景下,城乡规划之所以能更好地发挥空间统筹的作用,其原因主要在于对空间规律的系统认识和对空间规划技术方法的把握。但现实中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隐忧:认知层面来讲就是对空间作用的片面认识;从研究层面来讲是空间规律研究的简单化现象;从实践层面来讲是套用空间规律、忽视差异性。
段进教授强调,面向真实世界的城乡规划,需要把握一个重要的方向,即尊重和顺应空间规律的城乡规划发展转型。尊重和顺应城市空间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城乡规划工作的基础。但空间规律又与一般自然科学规律不同,还应充分考虑到建成环境的人文性和现实世界的差异性。
段进教授强调,要全面认识城市空间的作用,努力掌握空间发展的规律,正确运用空间发展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让城乡规划在国家“空间复兴”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带一路”:开启包容性全球化新时代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了有关国家的积极响应。同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在当年中央经济工作会上,“一带一路”成为特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专有名词,并在此后逐步成为统筹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长远、重大国家战略。两年多来,特别是 2015年3月《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公布以来,这个战略得到了各部门、各地区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已经形成举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局面。
刘卫东教授指出,正确理解“一带一路”需要认识其出现的大背景,这就是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要以“包容性全球化”为核心概念理解“一带一路”。他指出,丝绸之路的走向随着地理环境变化、经济发展和政治形势的演变不断发生变化;丝绸之路不是一个具有固定线路的空间现象,而是一个文化符号,其当代内涵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因此,总的来看,共建“一带一路”是包容性全球化的倡议,是探索推进全球化健康发展的尝试,这既符合中国走出去的需要,也是让全球化惠及更多国家和地区的需要,是在经济全球化机制下促进区域共赢发展的一个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建设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在维护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共谋发展、共求繁荣、共享和平,是大多数国家的共同愿望。
当前经济形势与政策重点分析
张立群教授在报告中指出,2010年以后,随着“一揽子”计划的撤出,中国经济增速持续回落。2012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开始转向“稳增长”。但受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和经济转型升级活动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始终较大。2016年,随着稳增长政策效果的持续显现,中国经济增速换档基本完成,经济增长总体趋向平稳。
未来,世界经济呈继续恢复态势,投资增长将大体趋稳,消费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在这样的经济走势下,7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通过实施适度扩大总需求、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良好发展预期的组合政策,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发展走势,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张立群教授指出,当前的政策重点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
第一,要坚持适度扩大总需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良好宏观环境。
第二,要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措施,保证公共支出能力和力度,发挥财政资金效应。
第三,要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合理增长,着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第四,要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隐患,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第五,要持续深化“放、管、服”和财税、金融、创新、国企等重点领域改革。全面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
回应导向的城市治理
杨宏山教授指出,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城市是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集聚的地理空间,城市治理的使命就是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配套性,构建可持续的财政筹集机制,改进公共服务。
在市场化改革中,城市形成两种联盟。一是以精英为主体的增长联盟,拥有政策制定的话语权和一定的舆论影响力。另一种是以普通民众为主体的社群联盟。城市善治就是要在发挥增长联盟作用的同时,也要倾听社群声音,寻求最大公约数。
当前,我们国家治理处于从“效率优先”走向“凸显公平正义”的转型期中,我们在借鉴国外城市治理经验的基础上,也要建设回应导向制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规划师职业伦理建设;其次,整合城市热线,便于公众参与;第三,构建联盟对话机制,推进民主治理;第四,推进整体治理,化解“碎片化”问题;第五,改进市政绩效评估,强化问责约束。
对中国若干区位导向性政策的研究及讨论
郑思齐教授认为从广义上来讲几乎所有的规划政策都是区位导向的,狭义上来讲,区位导向型政策是国家通过公共投资、政策优惠和补贴等方式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提升社会福利的重要政策手段。
郑思齐教授指出,与区位导向性政策相关的三个关键城市经济理论是集聚经济、人力资本溢出、 空间均衡理论,然而从理论到实际是困难的。
郑思齐教授对中国“交通基础设施投资、 开发区政策、 城市内破败地区的更新、保障房建设”四类典型区位导向性政策进行了定量研究。
在对“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政策的研究中发现区位导向性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能够带动周边土地和房地产升值,为“溢价回收”政策(“Value Capturing”)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认为区位导向性政策体现了城市开发中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协同效应;建议在实施区位导向性政策过程中,要注重公平性问题。
在对“开发区政策”的研究中发现,开发区政策具有显著的生产和消费溢出效应。建议开发区政策要重视差异性,尊重城市发展规律。
在对“城市内破败地区的更新”研究中发现,“城中村”拆迁改造的溢出效应非常明显。
在对“保障房建设”政策研究中发现,住房保障覆盖范围是一个热点话题,地方政府提供住房保障的“短期成本与长期收益不匹配”。
郑思齐教授指出,区位导向性政策也面临着一系列常见的问题。为避免区位导向性政策成为“扭曲之手”,就要遵循效率原则,把资源投入到具有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的地方,也要遵循人口自由流动原则,同时向没有享受到区位导向性政策好处的地方进行适度财政转移,改善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是我国城市规划行业影响力最大、学术水平最高、参与性最强的学术峰会和行业性盛会,是城市规划领域最重要的学术创新交流平台,每年举办一次。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先后在全国多个城市举办了23届年会。主办单位根据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领域的需求,确定年会的主题,系统交流全国及各地在城市规划研究、规划管理、规划设计和规划教育等领域的最新成就,探讨当前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系列热点和难点问题。年会一般由全体大会、专题会议、自由论坛、特别论坛、主题展览和工作会议组成,每年邀请国内外著名的学者作报告,同时在行业内广泛征集论文,通过匿名评审,确保报告的质量和参与程度。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性大会或行业性工作会议,以学术为核心,以学术质量为唯一标尺。由于年会具有学术性强、信息量大、参与度高的特点,年会已经成为一线科技工作者首选创新交流平台。每年的年会吸引了大量专家学者和规划第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参加,参会代表主要来自各级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大专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此外,参会者还包括各级党政负责人员,境外城市规划专业人士等。历届年会分别在杭州、厦门、北京、西安、广州、哈尔滨、大连、天津、重庆、南京、昆明、青岛、海口、贵阳举行。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和使用权属中国城市规划网所有。任何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其他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修改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内容。授权事宜请在微信公众号留言或发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联系我们。中国城市规划网对此保留最终解释权。
中国城市规划网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www.planning.org.cn
知规划动态 | 晓行业前沿 | 听学会声音 | 碰学术火花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http://www.planning.org.cn/2016anpc/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