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9月24日,主题为“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的2016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沈阳市隆重开幕,本届年会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沈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协办,沈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承办。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迄今已成功举办了23届,今年又恰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立60周年,来自全国3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164家政府机构、科研院校及设计单位的逾七千名规划工作者会聚一堂,共商城乡规划改革与发展大计。
今年年会邀请了7位大会报告人,从国家政策、空间研究、经济形势、“一带一路”、全球化、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城市治理等方面探讨当前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系列热点和难点问题。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艳参加会议并作学术报告。
黄艳副部长指出,“十八大”以后,中央对城市规划改革提出具体要求。现在,城市规划改革面对两个主要任务: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建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任务——以人的宜居为目标,把粗放扩张性的规划转变为提高城市内涵质量的规划。
针对建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改革,城市总体规划改革是最重要的工作。目前城市总体规划制度的突出短板很多,主要包括:缺乏城市全域的空间规划内容,事权划分不清,刚性约束、规范指导的层级传递不足,规划实施缺乏公众、同级人大、上级政府监督的路径和手段,审批效率低下,根据总体规划直接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造成城市“碎片化”等。因此,对城市总体规划制度的改革非常急迫,要通过规划编制、规划审批、规划实施监督的系统性改革,实现对接国家空间规划体系建立、落实国家对城市规划改革各项具体要求的目标。
要实现以人的宜居为目标,把粗放扩张性的规划转变为提高城市内涵质量的规划,需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城市设计要在城市发展方式转型中发挥作用,同时,通过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实现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城市治理方式的转型。
最后,黄艳副部长强调,规划改革需要明确认识、实现转变。对政府来说,城市规划是公共政策、是管理规则;对市民来说,城市规划师是技术人员,更是社会工作者;从自身的专业角度来看,数据可以改变规划方式、大大提高科学性。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年会将围绕着“成就”与“挑战”这两个关键词,分多个层面多个角度,通过数十个平行会议、自由论坛和高端论坛,探讨颇受关注的“城市病”、“老工业基地城市复兴”、“工业遗产保护”、“街区制”、“健康城市”,以及“生态保育与科学开发、创新与创业、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乡村规划与治理等重要议题。
期待已久的盛会终于拉开帷幕
曹国华 摄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致辞
刘奇志 摄

年会开幕式上颁发终身成就奖,本次获奖者为:朱自煊、周一星、夏宗玕、崔功豪、董鉴泓。“终身成就奖”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最高奖励,该奖项用于表彰在城市规划学术研究领域、推进城市规划事业发展、扩大城市规划学会影响等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学会每一届理事会(四年)评选一次。历次获奖者为:吴良镛、侯仁之、李德华、曹洪涛、郑孝燮、储传亨、赵士修、宋春华、胡序威、周干峙、邹德慈。
曹国华 摄

黄艳副部长为获奖者颁奖,获奖的各位前辈发表获奖感言,照片从左至右分别为石楠、朱自煊、周一星、崔功豪、黄艳。
俞滨洋 摄
会场内人头攒动,氛围热烈
俞滨洋 摄
黄艳副部长做学术报告
王莉慧 摄

城乡规划领域的多位知名专家学者亲临现场
方明 摄

年会开幕式上颁发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彭震伟;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吴志强、杨保军、赵万民。照片从左至右分别为彭震伟、邹德慈、杨保军。
俞滨洋 摄
注1:本文在中国城市规划网、凤凰网、沈阳网、和讯网、新浪财经、中新网等各大媒体新闻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 欲知更多精彩,敬请关注中国城市规划网(http://www.planning.cn)的即时报道。
注2:现场照片为“城乡规划公园”微群内的多位行业良师益友所摄,特此鸣谢,且声明仅限公益传播之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