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城市设计字母歌|T---Z篇(下)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6-09-24 00:10:01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编辑团队
原文/ Mark Sheppard
翻译/ 徐鹏(A-N) 相欣奕(O-Z)
校验/ 相欣奕 编辑/ 众山小 文献/ 徐蜀辰
?
译者萌像&导读:
U 是新城市主义,回归传统重拾旧日虽然听起来不错但却有点不切实际;V是视觉趣味,建筑不可争奇斗艳也不可铁板一块;W是路径寻找,让任何人都能在城市中不至于迷失;X是街道围合,1:1是良好比例;Y是建筑风格,其实折中主义表现最多;Z是零退界,活动中心建筑零退界才能繁荣有趣。
写完字母歌,用了洪荒之力,感觉身体被掏空,赶紧吃饭去。
吃饭之前,忽然想起一件事,David Lock Associates的官网上说他们做过的最大的规划项目在中国,2010年武汉National Innovation Park为两百万人做设计。本人百度来百度去,真的没找到这个开发区到底在哪里。哪位好心的同学知道的话请务必告知。
?
紧 接 上 集
“
T- Tower Separation,
高楼间距。
墨尔本正在经历着高层塔楼激增的过程。越来越多的塔楼被修建于极小的场地之中,塔楼与塔楼间距日益缩小,而关于塔楼分隔之隐忧日趋增强。墨尔本规划方案中列明高层塔楼之间的间距应至少保持24米。这一规定与澳大利亚其他城市以及国外城市的规划政策是一致的。但是,这一规定不允许在狭窄场地上进行开发。如何在开发小型物业的同时,确保良好的内部及公共空间的便捷性?
塔楼之间间距不足对内部便利性产生的潜在影响,包括日照和自然光受限,外观和私密性受损等。但是,如果使得公寓(或办公室)朝向避开邻近塔楼的话,则可对上述影响加以规避。
塔楼间距同样会对周边公共空间的日照、自然光和围合感造成影响。但是,既然较窄的塔楼产生的影响不那么大,我们是否应允许窄而高的塔楼间距缩小呢?换一种思路,经过谨慎规划之后,两栋或三栋窄而高的塔楼可合而为一,其造成的影响与一栋宽而高大的塔楼的影响并无差异。
不可避免会出现的情况是,如果在狭窄的场地开发高层塔楼,势必会造成无法容忍的环境影响,或者导致邻近物业的未来开发难以实施。是否有任何开发权转换体系,针对上述情况的管理提供一种公正的方式呢?
似乎达成了一种共识,即针对宽而高大的塔楼而言,合理的间距应当为约20米。但是,还需确定一种创新性的方式,使得能够对较为狭窄的地块进行开发,从而对服务便捷地段的地块加以充分利用。
?
“
U- (New) Urbanism,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是一项运动
试图重拾被风靡一时的现代城市主义及20世纪以小汽车为基础的城市开发所遗落到脑后的城与镇的传统品质。
这些品质如下所列:
?土地混合利用
?多样化的住房组合
?适宜步行的街区
?以公共交通为导向
?充分的密度以支持本地服务
?目标明确的与所有住户邻近的公共空间(而非开发剩余的边角地块)
?用来对公共领域加以界定和强调的建筑
?地方特色的建筑物与景观
城市设计者们针对这些品质所具备的优点罕有异议。实际上,在1980年代新城市主义正式兴起之前,城市设计者们就已经被无数持此意见的评论人员促进和推动。
新城市主义真正存在的争议在于,其是否具有现实性。传统城市主义在何种程度上能够达成,有赖于物质和经济背景。但是,新城市主义被人们以疯狂的热情采纳,根本不考虑所处背景,把刻板的复制奉为优选方案加以利用。其所带来的危险是,导致项目停滞不前,或者造成新城市运动努力试图规避的一种“无地方”状态。
新城市主义推行成功的城市场所所具备的品质。但是,对这些品质的营造,切不可忽略当前实际的物质与经济背景。
?
“
V- Visual Interest,
视觉趣味性。
城市场所拥有大量外观有趣的建筑物。但是,建筑也可能过于“繁忙”。何谓中庸之道?视觉趣味性对于低层建筑还是对于高层建筑更为重要?
变换建筑的形式,外部材料和装置,窗户和阳台的风格,增加建筑小品,比如凸出的框架及遮光设施等,可增加视觉趣味性。是否采取这些措施,有赖于建筑物是否有必要凸显而出。
较小体量的建筑物可嵌入到环境之中,而不是努力吸引注意力。它们应采用一种朴实的墙壁材料,采用简单的建筑形式,通常使用一种功能材料就足够了,采用多种追求变化通常而言是多余的。
而大体量的建筑物,通常需要多加变化,以避免笨重难耐的外观。对建筑低层而言,需要进行颗粒细化的变化,从而增加视觉的趣味性,打破建筑物近景的封闭感。可通过建筑形式上细微的变化来实现,诸如建筑缩进,和谐的建筑结构组合,比如遮阳棚或者不规则的窗户和阳台造型等。应注意,避免引入过多的材料、颜色或者涂饰等,因为这些可能导致整体建筑组合的连贯性受到影响。
高层建筑的上层主要由远观才可见。因此,大粒度视觉变化较为适宜。
最佳示例是雕塑一般的塔楼侧面,总是采用轻灵的外部材料,与底部裙楼加以区分。应当允许采用这样的形式事半功倍达成此目的,而不是过于繁冗的立面设计来实现。
对于建筑的设计与评价而言,视觉趣味性是一项重要的考虑因素。但是,把独特的建筑形式与颜色稍作变化的高品质材料及和谐的建筑风格进行结合,通常比大量运用建筑设计元素堆砌出来的效果要高明太多。大多数情况下,“少即是多”。
?
“
W- Way-finding,
路径寻找。
路径寻找指的是判断出你在哪里,以及如何到达你想要到达的地点
在城市设计的背景之中,指的是由城市环境所提供的线索,帮助人们定位与指引路线。标记物是一种方法。但是传统的指路标记提供的帮助是极为有限的,针对盲人或者视力受损人士尤为如此。过多标记也会导致环境毫无魅力可言。
当前而言,城市的路径寻找,指的是在街景和建筑物之中营造更为广泛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线索与提示。
为强化宏观尺度上的路径寻找能力所采用的城市设计技术如下所列:
?建成形态风格与街景设计能够反映出街道的分级水平——比如高层建筑和规则的街道植物形式设置于主要干道上
?在移动网络的关键位置布设地标建筑和重要的开放空间——比如,在车站设置塔楼
?建筑物和街景设计共同形成其所在区域的独特特征——比如,每个社区采用不同的开发形式或者街道树种。
这些特征有助于人们创建某区域的意象地图,帮助他们定位与导航。
而在较为微观的尺度上,可采用创新性的路径寻找技术,如下所列:
?位置图,对重要的目的地进行三维展示,并列出还需步行多长时间才能够到达。
?可触或者凹凸印制的位置图,包含凸出的文字和盲文等。
?盲道
?按钮或者通过运动激活的可听标记
良好的城市环境,应当确保人们都可进入,且易于定位寻路。这就要求我们采用比常规的标记之外更为复杂的导向方法。
?
“
X- 1:1 Street enclosure,
1:1街道围合。
难忘的城市地点,在空间上都应有良好的界定。空间界定是通过建筑物高度(或者有时候是树木高度)与街道宽度或者其所毗邻的公共空间宽度之比,以及其连续性(或者无间隙)共同营造。通常建议建筑物高度与街道宽度之比为1:1,这样会提供最优化的空间界定,或者围合感。但是,如果围合程度低些或者高些,可被接受吗?
空间界定或者围合感是街道或者空间极具价值的一项品质。与之相反,开敞感则是另外一项重要品质。充足光照也极为重要。
建筑高度与街道宽度为1:1时,可在空间界定与开敞感之间达成均衡。同时还避免对维多利亚州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的南侧造成长达半年时间的遮蔽。这样,就能达成良好效果。
城市场所所具备的另一品质在于多样性。墨尔本中部宽阔大道和狭窄街道和小巷之间的鲜明对比,也是其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上摩天高楼密集的特征,与郊区宽阔树木成荫的道路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这些差异有助于营造出独特的场所气质,并共同构成城市的辨识度。
1:1的街道围合度,是经过验证的经验法则。但是,不得把这一规则凌驾于其他特征之上。
?
“
Y- Style (Architectural),
建筑风格。
建筑风格是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
仅次于建筑高度之后,建筑风格可能是非专业人士讨论最多的话题。但是,从城市设计或者规划的角度来看,其影响有多大呢?
在我们保存最为良好的历史街景中,风格显著不同的建筑物会对环境宝贵的一致性产生影响。这一点同样适用于采用统一建筑主题的新建社区。
但是,仅用一种风格控制新开发的建筑设计是较为罕有的情况。我们大多数街道,就其建筑风格而言,呈现出折中主义的面貌,由不同年代建造的多个建筑物组成。就此而言,是否应采用何种建筑风格这一问题,仅仅关乎个人品味?
诸多规划方案鼓励采用现代设计,而禁止进行历史风格的仿造。这样就促进了建筑革新,并使得建筑技术和表现得以发展,而非停滞不前。但是,当今的建筑风格最终会变得过时,就像从前的那些风格一样。与此同时,当前的建筑风格也会成为混合区域中折中主义特征的构成部分。
建筑风格是具有高度统一性的区域中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而在其他的区域,是否有充分理由支持我们采用一种建筑风格而压制其他建筑风格呢?
?
“
Z- Zero-setback,
零退界。
在活动中心区域,通常都寻求建筑与街道的零退界
为什么?是否存在需要退界的情况?通常要求零退界,因为其构成当前特征的重要组成要素。但是,还有其他的一些原因。它们可确保在公共领域与私人土地之间的清晰界线。相反,在商业区中的景观退界则可能创造出模糊空间,既不为公众也部位建筑居民所使用或关心。
零退界还确保在窗户和人行道可直接交界。这样在步行经过的行人和相邻店铺房屋之中的货物以及/或者活动之间形成强烈的视觉关联,从而有助于活动中心的活力与吸引力。
有时候,建筑物对街道进行退界,以供营建公共广场或者前庭。尽管这样可确保在公共和私人领域之间有清晰的界限,但却削弱了大部分中心地区的特征,并影响步行者及店铺的接近度。街角位置例外,因为在这样的位置,步行者可横穿空间,得以确保与建筑物的边缘足够接近。
较少的局部退界,能够在建筑物的立面之间提供良好的过渡,从而在步行者入口的前方提供驻足空间。如果这样的过渡空间采取的是在建筑外立面略做退缩(凹进深度约为半米),而非把建筑物外立面直接修建于街道边界之上,则不会对街道的特征产生影响,也不会影响步行者与建筑内部之间的关联性。
出于若干重要原因的考虑,在活动中心地带首选建筑物零退界的形式。但是,街角的广场以及窄而浅的建筑外立面过渡空间,也有助于营造积极的便利性及良好特征。
以上就是城市设计A-Z关键词注解全文内容!
我们为本文提供的免费下载资料有:
1、《A-Z城市设计概念手册》
▼
▼
▼
请联系我们微信号
@SustainableCity
或电邮
daizongliu@qq.com
请点击
阅读原文
,购买一览众山小2015半年刊
「 欢迎投稿 」
我们作为专业志愿者团体,秉承理想,帮助中国可持续发展。并为之贡献:理念与传播、培训与教育、实践与孵化。欢迎您加入我们一起并肩前行!
2014-2016 ? 转载请注明:
源自公众号“一览众山小-可持续城市与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