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老场坊初建于30年代,建筑结合古典英式建筑特质和古罗马巴西利卡式元素的魅力风格,整体建筑外方内圆、高低错落,内部的无梁楼盖、廊道盘旋宛若迷宫,空间次序分明。
由于建筑本身宰牲功能的弱化,该建筑在历经多次落寞之后,上海通过对其改造更新,在完好保留了原来的历史风貌的基础上,以创新求知、生活方式为核心要素,使其形成机体和内核整合互动为一、风尚诠释复古的创意生活体验区。

图:1933老场坊入口(图片来源于网络)
简介
“1933老场坊”位于上海市中心虹口区沙泾路10号。距外滩1.2km,离北外滩0.9km。在改造前是废旧的廉价仓库,形成了与中心城区发展不相适应的功能衰败区。“1933老场坊”项目的开发在有效保护上海老工业历史建筑的同时,盘活了此类国有存量资源,挖掘其真正历史内涵,发扬和提升了建筑物本身价值,并以此为平台载体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和新型产业形态,对提升虹口区都市工业的等级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使之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以新的结构内涵形成上海的新地标。
远东最大宰牲场的变迁
1933老场坊原为上海工部局宰牲场,曾经是当时远东最大,且最现代化的宰牲场,该建筑于1933年竣工,1934年投入使用。由英国建筑设计大师巴尔弗斯但当设计,整体建筑可见古罗马巴西里卡风格。在空间设计方面,设计者根据“宰牲”的需要进行定制,形成错综复杂的内部空间,以及外方内圆的多重空间结构,使建筑本身充满神秘色彩。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该建筑宰牲场的功能逐渐淡化。并逐渐成为肉品厂、制药厂对额仓库以及其他设施的配套用房。
“三个不变”的更新机制
由于功能不能与城市相匹配,产权关系较为复杂,所以该建筑长时间的空置,逐渐变成城市的死角。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政府采用了长期租用的办法,配合三个不变的政策(土地性质不变、产权不变、建筑规模不变)允许投资公司进行改造,1933项目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得以改造建设。
通过竞标,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成功获得了1933老场坊改造项目,以将废弃的工业遗产盘活,改造成为一个时尚中心。

图:上海工部局宰牲场(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改建后的上海1933老场坊(图片来源于网络)
功能定位
该建筑的新功能定位为由原来的工业建筑更新为一个时尚空间,其包含了奢侈品中心、知识产权交易体验中心、人文历史博物馆、影视拍摄基地、男士体验中心、创意产业推广中心等功能。以及与此相关的休闲场所,如酒吧、咖啡厅等,但原则上不引进大型餐饮等人流物流较大的业态,以避免大人流对老建筑的压力。

图:更新后的1933内部商业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注重建筑本省原汁原味的留存
依据1933时尚创意空间的功能定位,重点针对原有建筑的外立面、廊桥空间、伞状柱、内墙、楼梯、电梯、进行了保护式更新。在更新该建筑手法中尽可能减少奢华的装饰元素,而是注重建筑本身原汁原味的留存。

图:外立面复原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建筑西立面依据1933年原建筑设计图纸进行修复。在讲该立面上已被封堵的花格进行清理,并修复其原来的面貌。利用专业技术手段将原有粉红色的外立面图层还原原有设计和质感。
在更新改建的最初,为保证最大程度的保留建筑本来的味道,所以整个规划设计的过程都贯彻了一下几个原则——
原真性:尽可能恢复建筑历史原貌。建筑空间设计保留原有建筑的气质。着重保护和修缮建筑外立面、坡道、连廊、无梁柱帽、混凝土花饰、铸铁通风口花格等典型的特征元素。已损毁的按原式样、原材料、原工艺进行恢复,即修旧如旧。
识别性:对由于功能需要新增的元素,如电梯等,尽可能明显地与历史元素相区分,保护历史记忆的清晰,即新旧分离。
可逆性:对于功能性分隔空间和满足现功能需求而所增设备均应采用“可逆性”原则。
安全性:结合结构检测,对影响结构安全的构件结合修缮设计,在不影响建筑外貌的前提下进行加固。修缮工作一步到位,实现完善的使用功能,从而使老建筑重新焕发生机。
不同宽度且错综复杂的廊桥和八角形的伞状柱是该建筑最大的特色,外廊桥共含有4层外廊和相互连通的26座斜桥。修复保留所有原有设计图纸上的廊桥,并拆除所有后加的桥。内廊桥空间充满魔幻氛围,完整保留10座连通桥。并在中心设计吧台作为交易展示空间。八角形和四边形的伞状柱帽是建筑的另一大特色,其形状源于无梁楼盖的结构设计,其均匀分布在方形外围建筑体中。在修缮设计中完整保留这些柱子,并按照原来的材料做成水泥抹面,通体打磨的装饰表面。
同时改造中拆除许多原有内墙,依据创意空间的需求增加新的分隔,并采用轻质的隔断材料。现状建筑墙面被历年各种材料所覆盖,有各色马赛克、涂料、面砖等等。设计师在去除这些材料后,并没有采用华丽的装饰材料,而是用水泥修复,再打磨,使整个建筑形成统一的灰色基调。保留建筑中大多数原有楼梯,修复原有被拆除的入口处楼梯,并且依据新功能在中心环处增设2部楼梯。

图:伞状柱、穹顶结构(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外圈廊桥(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升华——上海音乐谷创意园
上海音乐谷属于一个主题式街区整体开发项目,创意园由“1933老场坊”在内的多栋老工业建筑和具有上海特色的石库门里弄等组成。通过对旧民居修饰、旧建筑创意式翻新、河道整治、街区灯光改造等各子项目的改造开发,实现园区集合多种功能的建筑,把商业、办公、居住和休闲娱乐混合布置,很好地避免了传统园区功能的单一化和简单化,提高了园区中的复合性,给园区带来更多的活力,从而形成创意园区、居民社区和商业街区的完美融合。
目前音乐谷包含8个项目基本建成。已建成项目包括国家音乐产业基地、1933老场坊、1913老洋行、半岛湾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园、1930鑫鑫创意园、星梦剧院、三角地艺术园以及音乐谷游客接待中心。

图:音乐谷区位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优秀的历史建筑遗产
其实不仅仅1933老场坊,在其四周仍保留着公租界时期优秀的近现代建筑,也体现了嘉兴路地区与当时国际水平相同步的规划水准。这些建筑开发始于20世纪初,由于绝大多数建筑均有当时著名的建筑营造商设计,所以在规划理念和建筑水准上都代表了当时世界先进的水平。因此留存至今的建筑都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人文内涵。
如嘉兴影剧院被改建成先进音乐设施设备的现代化剧场——“星梦剧院”,系国内首个为偶像团体SNH48量身打造的综合性专属剧院。原人力车夫互助会注入了创意的血脉,以创新作为发展的外延,以艺术文化为特色,吸收原创设计的力量,变身为三角地艺术园等。这些优秀的历史建筑有些被保留,有些被注入了新的功能,它们与“1933老场坊”一道更新成为了音乐谷中不可多得的创意空间。

图:改建后的嘉兴影剧院(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改建后的人力车夫互助会(图片来源于网络)
风貌新街区
音乐谷拥有大量的石库门建筑,其与田子坊、新天地所不同的是,音乐谷拥有更加成熟完善的石库门街区,其中包括菜场、酱园、浴室、剧院、警署等许多历史遗迹,整体风貌完整清晰。音乐谷将保留区域内的原有建筑特色与河道风情打造特色音乐街区文化。通过对道路沿线的建筑立面的综合整治,不仅仅让传统的上海石库门建筑特色得以延续,而且为沿街商业注入新的时尚消费元素。
在沿河公共空间方面,音乐谷将沿河景观与公共艺术空间相结合,将自然和建筑完美连结在一起,提供以音乐为主的音乐酒吧,形成一个以音乐为主题的夜间休闲区,通过音乐创作、音乐体验,营造舒适别致的音乐交流体验空间。
参考文献:
赵崇新. 1933老场坊改造[J]. 建筑学报, 2008(12):50-57.
赵崇新. 变身、平台、再生——图说1933老场坊改造过程[J]. 工业建筑,2008, 38(10):4-7.
其他参考资料来源:
上海音乐谷官方网站:www.smv2013.com
虹口区规土局
本期内容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四所(城市设计研究中心)杨郑由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