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福映(中规院深圳分院)
对青岛邮轮母港片区(大港地区)发展方向的思考,是产业视角需要回应的问题,也是决定地区空间标准的答案。为了避免从产业视角触发的思考落入俗套,我们选择了一个新的语境去认识这个片区的转型。它不能消融在简单的邮轮经济话题之下,青岛城市发展的战略思维,提示了这个片区的独有的价值以及将为城市带来的变化。
青岛邮轮母港片区(大港地区)不是一个简单的港口地区,它与青岛的发展历史有着紧密的结构关系。100多年前,青岛就是以大港为起点,吸纳工业文明,由小渔村发展成为近现代的港口城市。近年来随着港口生产功能向胶州湾西岸转移,引发了以邮轮经济为促发动力的转型话题。因此,我们回到城市发展脉络去寻找片区的发展方向,让这个片区与城市的发展再次对话。

历史上青岛城区与大港
城市的发展总有一种特定的脉络,把握住了这个脉络,那么规划的目标就可以有迹可循。如同改革对于深圳、商贸对于广州而言,蓝色开放对于青岛也是如此。
近现代的开放为青岛带来了工业文明,港、城的兴起奠定了海洋城市的基础以及城市面向海洋发展的活力。青岛蓝色开放的必经之路是从工业港口城市走向国际化的海洋文明城市,然而现实局面是青岛的物流发展强而人口吸引力弱。在全球城市评价体系下,青岛的智力资本与文化生活排名靠后,反映了在经济和文化维度上,青岛是相对薄弱的。这种现象与青岛在新开放格局下的门户定位是不匹配的,无疑影响到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竞争能力,影响青岛城市新文明与现代化秩序的构建。

全球城市评价维度下青岛在国内的排名(资料来源于普华永道)
我们判断,大港拥有历史积淀的城市记忆,以及南引历史城区、西放胶州新城的枢纽价值,是负载海洋城市新生活理想的最佳空间,它的转型为青岛提供了面向未来最好的支点。借助这次大港转型的机会,青岛可以建设更现代的港城关系,通过新增功能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布局,促进青岛的国际化服务能力,推动青岛更高层级的可持续发展。
从大港的特殊城市价值出发,去思考两种转型发展动力——邮轮母港和自贸区,使我们获得了不同于常规产业研究的语境。这两种动力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激发大港的转型,更有想象力的是落实在城市整体的资源尺度上,赋予青岛人文与经济新的系统活力。
最可预期的转型动力是邮轮母港。与国内外知名邮轮母港相比,青岛邮轮母港的客流量和泊位数并不具备规模优势,属于中等规模的港口[1]。通过温哥华、深圳太子湾等相似母港的经验分析,具有良好效益的中规模邮轮港,更加注重以下两个空间尺度上的资源整合:
1km半径内,步行15~30分钟内的场所活化和紧凑体验;
6km半径内,车行15~30分钟内的腹地资源链接和拼合。
因此,青岛邮轮母港,不应只是提供开放的城市入口与清晰的腹地目的地指向,更应同时专注于提供步行可达、功能复合的滨海体验场所,满足国际人群以及本地人群的更多元滨海休闲诉求。我们推荐在空间品质和功能塑造方面,营造会议会展、海上活动、自然体验、康体休闲、节庆活动等为一体的多元场所,并且活化港区历史文化要素,营造滨海公共生活的活力要素,建设公园、工业遗产、文化街区、度假酒店等设施,实现再造城市体验目的地、完善和融合城市文化特色地区的目的。

两种类型的邮轮港城

大港邮轮产业选择
另一个动力是自贸区,它具有不确定性但是与青岛开放方向相契合,更具有现代服务业的培育价值。
相关规划中,青岛自贸区是一个环胶州湾的组合空间概念[2]。从区位价值判断,大港地区将作为城市型自贸区,是环胶州湾城市组团的区域服务中枢。其自贸功能选择,更适合侧重于高端服务以及国际化的公共服务职能,形成信息流动与智力交流的密集区。适时注入金融、科技、国际交流等高端门户性功能,带来新人群,与青岛现有的办公、商务、科研等场所分工整合、互补协调,实现再造城市经济中心、完善和融合城市增长极地区的战略目标。

青岛自贸区各片区的分工设想

大港自贸区产业选择
邮轮母港与自贸区所带来的发展动力与产业功能并非是孤立的,两者的核心方向都是促进青岛的更大开放,促使更国际化的文化、人员、服务等要素在这个地区汇聚,产生更持续的复合反应,从而使青岛的地方优势,转化为全球城市体系中的竞争力。相对于历史上青岛的国际地位,未来的这种趋势可以称之为青岛的再国际化。
青岛的再国际化并非只是产业的国际化,更是生活方式与城市文明的国际化。邮轮母港与自贸区是两种相互融合的发展动力,共同带动大港地区的功能高端化、服务化、知识化,大港的城市角色将由生产港转型为回应青岛未来需求的城市生活港。未来青岛的各个城市单元,在邮轮港和自贸区的整合带动下,可以预见地走向更具参与性、多元体验的产业方向,实现更高效、更复合、更有潜力的多维业态结构,聚集世界性滨海资源,融入全球经贸与人文交流网络。

产业功能布局

面向未来的港城产业业态
面对一个原有的边缘化的城市起点地区,我们未曾生搬硬套产业发展思维的理论模型,而是在历史的回望与未来的展望中把握港城发展的脉络,在畅想青岛再次开放的同时思考大港转型发展的最优可能性,找寻面向未来海洋文明时代的国际化要素,建构城市新中心。
文中图片除特殊标注均来自投标和深化阶段的工作成果。
[1] 根据青岛邮轮母港规划设计,其泊位数量为3个,设计的运载能力在150万人/年,属于区域级港口。
[2] 根据青岛自贸区申报的设想方案,青岛自贸区由邮轮母港片区、前湾港片区和董家口港片区等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