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3日,首届“城乡龙门阵”学术论坛暨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分院成立仪式在成都举行,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唐凯在会上作了题为《勇于担当》的主题报告,深刻剖析了规划行业的变革与困境,提出新形势下规划师要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开展科研创新,以开放的态度研究“多规合一”的发展与进步。
中国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的数量经常在变化,比如今天清华同衡四川分院的成立,而某个时刻某个规划设计单位就停业。截止2016年8月17日统计到的编制单位2880家。
按照资质按分类,有399家甲级,占14%; 1067家乙级,占37%;1414家丙级,占49%。

按照单位性质分类,事业单位和国企是整个规划编制队伍的主力军,占44.5%,比例比较高。事业单位和国企中甲级资质的比例为37%,大大超过14%这个平均值。

按照地域划分,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在东部密度高,下面列出排在前10位的,在广东的城市规划编制单位数量列首位。
从各地规划编制单位的资质看,北京的甲级院最多,占34%。上海的占26%,列第二。再往下就是广东占21%。这个排位可以看到,全国的规划编制单位当中,不仅数量是东部多,甲级院也较多位于东部地区。
非常有意思的是,上海和广东的编制单位当中私企占比最高,说明那里的政策、市场、员工待遇比较好。也说明二十多年以来,国家对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的管理是开放的,对单位的资质管理是把握城市规划编制质量、规范城市规划设计市场、引导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发展的一个主要办法。对不同性质的编制单位是一视同仁的。

在最新一批初始注册的注册城市规划师完成注册前,全国注册规划师总人数为18520人,其中注册人数占比87.1%,登记人数占比12.9%。能作为注册规划师的是指那些通过资格考试,并在规划编制单位工作的人员。数字说明中国城市规划的专业技术力量主要在编制单位。

随着近年经济的下滑,规划编制工作出现了变化,编制的重点和内容也出现了许多新要求。那么我们需要对整个规划形势做一个总的评估,即大评估。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仍然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我国城乡规划工作进入十八大以后,一直受到中央、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群众也非常关心,说明城乡规划仍然是一个热门行业,并不是说像钢铁煤炭矫枉过正。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的一系列新要求、两个百年目标、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质量转型发展的要求等,使城市规划工作回归到学科的根本并有了新时期的方向。
目前,城乡规划编制队伍人员不断壮大。据城乡规划司统计,国内规划人员在30万人左右,非政府行政管理人员占三分之二以上,并且这只队伍还在不断的扩大。从业多年,这只队伍有成熟经验、有完善的工作体系、有成就感和荣誉感,作为规划的专业技术主力军地位已然形成。
最早的规划院是从规划部门中分出来,二十年前开城市规划工作的会议,研究规划问题时,建设厅、城市规划局、规划院都有人员参加。但是现在开会研究城市规划工作的时候,没有规划院的人员参会了。
原因可能有二,一是认为规划院走向市场了,公共政策问题没有发言权了;二是开会规模受到限制,参会人不能多,结果首先就取消了规划院的代表。问题是,城市规划编制单位是规划专业技术的主力军,因为单位性质多样,主管的可能是规划部门以及别的行政部门,另外还有国资委、工商部门等,结果最强的专业队伍的意见得不到充分表达,这对城乡规划的改革与发展是不利的。
中央提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要求,城市规划学科综合统筹的发展方向,使我们得以重新认识规划编制单位的服务对象。最近清华大学与国家发改委成立了以清华同衡规划院为主要力量的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这是一个非常有益之举。
只有开放,将看不见的藩篱清除掉,与国家各个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做好服务,多规合一才能真正合起来。否则,各家自成一体,它们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制定自己的标准和制度,结果是肢解了规划。规划编制单位的工作面对的是国家是人民,不是各个不同部门,我们主动作为、主动服务,这样才可能真正做到多规合一。
规划编制单位的定位是什么?大家在讨论的时候普遍认为需要尽快明确。比如公益二类,在经营上要应对很多市场规律要求,但管理上要遵从政府部门规则,有些经营上必要的灵活性难做到。比如公益三类,得不到任何财政支持,但办事章程得满足政府部门要求。
若将规划编制单位推向企业化,国企的管理部门为国资委。国资委考核企业的目标是保值增值,是否每年有一定的增长。每位规划院院长的生产压力非常大,每年需要完成一定量的任务,通过国资委的考核。
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该如何定位?是单纯的生产单位吗?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所决定的公益如何做?
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对规划编制方法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规划要有权威性,首先要具有科学性。
什么叫科学性,难道是越编越细越编越复杂?这可能是伪科学。报批的时候编审、监督、实施,这个过程应该是怎样的?城乡规划一定是综合性的规划,这是我们规划人的理想,是学科发展方向的问题。
另外还有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如果在推动多规合一的过程中,规划的分析方法和成果的表现方式如何进步?现在信息技发展术,能不能应用模拟技术把多规合一的信息反映出来?这也是对新技术应用的要求。
施行放开政策后,各类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的出现,城乡规划设计市场的规范化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城市规划师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既然有设计市场就会出现扰乱市场的人,不遵守职业道德的人。比如在投标活动中不负责任地恶意竞标。
三十多年前规划院资深专家的意见非常受到重视,现在规划院老总的意见可能不如管理部门的科员。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要看颜色,规划咨询意见更多与挣钱或者揽业务挂钩,这很糟糕,实际上我们的专业精神的缺失。
编制单位现在的经营自主权在缩小,可是生产经营的压力在扩大,这也是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国家好的政策又借用不上,比如说营改增,规划编制单位的抵扣项却非常少。举办一场学术交流会的成本,不能开增值税发票;开展人员培训、规划现场考察、出差的费用算到抵扣项里都挺困难。
我们应该投入相当的力量承担科研工作,这是个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但是现在学术研究和交流方面在被逐渐弱化。
当前规划院生产任务比较重,而且搞生产回报比较高,做科研的人,尤其是做标准的人越来越少。过去都是最权威的专家带队伍展开大量调研编技术标准,这个过程要持续几年时间。现在做标准的补助没有一个项目所带来的收益高、快,因此越来越少人做这个事情,这也是一个问题。
有同志反映编制单位的工资额度受到限制以后,人才就可能外流,这是现实存在的。有一些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始建立自己的技术队伍,他们需要专业人士和研究人士,他们给的工资会相对较高。而规划单位的职称限制、职务限制,工资额限制使得一些人辞职跳槽了。
现在城市规划人员的思维很活跃。但是现在伪科学很多,混乱的观念也很多,这也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
在建筑系统当中只有注册城市规划师是法律确认的准入制,但是注册城市规划师的作用发挥还很不够,怎么发挥注册城市规划师作用需要尽快解决。
规划院院长们认为,规划协会既然是行业组织,应该组织起草一份规划收费指导意见。十几年前的那个指导意见需要修改了。
规划单位大量的人是做研究的,因此规划编制单位应具有科研机构的地位,享受一些优惠政策,不能将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完全看成是生产单位。
现在的招投标工作比较乱,或者价低者得,或者扰乱市场。许多不够成本的规划投标,实际上做出来的规划,都是质量欠佳的。因此规划编制工作招投标应当对投标质量有所要求。
现在的事业性规划编制单位中高等级职位、高级职称数量受限,这样不利于人才成长,也是人才流失的因素。此外,许多单位用于人才培训的费用微乎其微。
1、从城市规划学科的特殊性出发,规划院必须坚持工作中的公共政策属性和公共服务特点,以服务促发展。
2、规划院应始终保持一定的科研工作量,鼓励创新,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
3、以开放的态度研究“多规合一”的发展与进步。
4、做好规划行业乃至城乡建设的人才库。
5、横向比较、调整心态,接受新的管理规定,研究新的工作方法。
6、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将尽力为会员做好服务。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info@thupdi.com;请在标题处标明“微信投稿”字样。小编,你们往期内容那么多,找起来好麻烦的,能不能整理个合集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