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PA】旅游导向下的哈尔滨市红星镇总体规划修编实践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6-09-22 01:45:32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点击蓝字快速关注规划师杂志
作者
东北林业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副教授,黑龙江省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二所副所长
秦磊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后,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
孙明
在《规划师》2016年第8期撰文,
文章结合哈尔滨市阿城区红星镇新一版城镇总体规划(2011—2030年)修编案例,分析规划修编的缘由,回顾与评
价历版城镇总体规划,明确规划修编的重点内容,在城镇发展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以旅游为导向,从城镇发展目标与战略的确定、
城镇性质与规模的调整、城镇空间的布局、景观绿地系统的构建等方面提出规划策略,以期能为其他旅游城镇的规划编制提供
参考。
以旅游为导向的规划修编策略
1
根据旅游城镇的定位,
制定城镇
发展目标和战略
规划根据哈尔滨市打造20个试点
镇及阿城区“一二九五”工程协调发展
的战略要求,面向打造旅游精品城镇的目
标,全面分析红星镇在黑龙江省旅游发展
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其区域定位,针
对目前镇域内外部区域各自为营的现状,
综合考虑整个区域的资源环境、发展条
件及限制因素,合理确定城镇性质,确
定其在规划期内的城镇发展战略和目标。
2
科学确定城镇性质与规模,
明确
城镇发展方向和发展时序
根据哈尔滨市对红星镇的发展定位,
结合上位规划以及对区域、产业、旅游
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承载力的综合分
析,科学确定红星镇的城镇性质、人口
与用地发展规模。根据对红星镇空间发
展战略的系统研究,明确城镇发展的主
导方向以及近、中、远期的发展时序、
发展策略和发展目标。
3
构建合理的整体空间格局,
优化
中心镇区的空间布局,
促进旅游业的
持续发展
在全面分析红星镇旅游业发展现状
和问题的基础上,规划统筹考虑城区、
景区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的整体格局,
科学引导,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构
筑城镇与旅游发展的协调发展平台。规
划在统筹考虑中心镇区各功能组团的空
间规模及职能分工的基础上,结合基础
设施的调整,优化中心镇区拓展的空间
格局,合理改造城镇旧区,完善城镇旅
游职能,提升城镇整体风貌,促进城镇
与旅游的协调发展。
4
立足镇域自然环境,
协调产业
发展,
合理划定城镇规划区
规划以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保
护为前提,明确不同地域内空间管制的
范围、内容及措施,保障城镇安全;科
学安排不同产业发展的空间,协调产业
发展与城镇空间布局的关系,促进红星
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根据城镇
建设、城镇远景空间拓展、旅游资源管
理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结合旅游资
源的分布格局,合理划定城镇规划区,
促进中心城镇与周边地区的合理分工和
协调发展。
5
构建生态绿地系统,
改善城镇
景观风貌,
塑造旅游城镇形象
规划以高标准建设具有旅游城镇特
色的生态绿地系统,创造具有旅游特色
和田园风貌的山水城镇,保持和优化红
星镇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城镇的整体
形象,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引导
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从红星镇建设国
际旅游城镇的总体目标出发,保护城区
周边的自然资源,重点改善城镇景观风
貌,将城镇景观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
塑造红星镇山环水绕、富有地域特色的
旅游城镇形象。
6
依托旅游城镇特色,
构建合理的
旅游城镇交通网络体系
规划以城镇发展方向和功能布局结
构为导向,以城镇交通、景区旅游交通
与用地布局整体协调发展为核心,加快
道路交通建设;依托旅游城镇的特色,
完善城镇道路网络,优先发展公交体系,
形成路网完善、功能明确、结构合理的
旅游城镇交通网络体系。
规划修编的主要内容
1. 以旅游发展为核心的城镇发展
目标与战略
(1)城镇发展目标
红星镇在区域发展中的定位主要体
现在三个层面:省域层面—黑龙江省
北国风光旅游带上的重要节点;市域层
面—哈尔滨市南拓的重要承接地;区
域层面—阿城区旅游门户节点。规划
立足红星镇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发
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根据城镇定位,
将城镇发展的总目标定为“黑龙江省旅
游城镇的典范”,并进一步将总目标分
解为以下两个子目标:
①风景旅游城镇。规划以红星湖为
依托,逐步完善中心城镇的旅游服务职
能,建设旅游精品城镇;提高城镇旅游
服务的整体水平,建设国际宜游城镇;
充分利用良好的山水条件和自然生态环
境,建设具有寒地地域风情的旅游度假
城镇;逐步完善城镇旅游服务职能,建
设哈尔滨市的旅游中心地城镇。
②阿城区区域中心城镇。规划以旅
游业发展为核心,重点培育金融、物流、
商务和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建设阿城区
的现代服务业中心;逐步整合城区的自
然和人文资源,打造宜居城镇;挖掘传
统文化精髓,延续地域文脉,孕育具有
时代特征的当代文化,提高城镇的文教
科研水平,建设阿城区的文化中心。
(2)城镇发展战略
红星镇应强化资源及环境优势,以
旅游发展为战略核心,以区域、产业、
文化、环境和城镇等协同发展为驱动,
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风景旅游城
镇。红星镇在未来的发展中,可遵循以
下战略:
①充分挖掘镇域的旅游资源和地域
文化,明确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在进一
步巩固现有观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加
强旅游产品的升级和转型;树立红星镇
品牌形象,加强红星镇旅游的促销力度,
扩展、优化国际市场的客源结构;完善
城镇旅游自动化信息系统及旅游服务设
施的建设,面向国际旅游市场,实施“软
旅游战略”。
②加强中心城镇建设力度,加快城
镇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中心
城镇景观风貌,逐步达到国际旅游城镇
的相关标准。优化中心城镇的产业结构,
加强人才和资金的引进力度;完善镇区
的供热、垃圾和污水处理等设施条件,
加强镇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力度,
提高镇区生态环境质量,建构城镇生态
安全格局。
③加强城镇与哈尔滨市域甚至更大
区域范围的经济合作,逐步推进区域经
济的一体化。面向国内,重点加强与一
线城镇和热点景区的旅游合作;面向黑
龙江省,重点加强与哈尔滨市的分工合
作,扩大城镇自身影响力;面向哈尔滨
市,保持航空运输业的龙头地位,改善
陆路交通格局。
④针对红星镇当前产业类型单一、
基础薄弱的特点,应通过加强引导,完
善产业功能体系的结构,提升综合效益。
针对建设国际旅游精品城镇的远大目标,
红星镇的产业布局应立足镇域整体,统
筹布局,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和城乡二元
格局,对全域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合
理配置资源,促进城镇经济的协同发展。
2.
以旅游为导向,合理确定城镇
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与发展时序
规划结合红星镇的主要职能和发展
目标,确定城镇性质为“以复合型生态景
观为主体,以旅游业为主导的商务花园城
镇”。结合土地承载力分析、水资源承载
力分析和用地承载力分析,根据城镇人
口发展规模预测,以及国家对城镇建设
用地控制标准的要求,核定红星镇镇区
的城镇建设用地控制规模,即到2030
年,城镇建设用地为831.49hm2
(图2,
图3)。根据建设条件分析与建设用地评
价,城镇在2030年以前的发展阶段应
依托现状城区,向北、向东扩展(图4)。
按照红星镇中心镇区总体规划确定
的布局结构和职能分区,规划期中心城
镇的建设时序划分为三个阶段(图5):
①近期建设阶段 (2010 ~ 2015 年 ),即
国际旅游城镇建设的启动期。该阶段通
过对镇区组团的老镇区进行改造建设,
带动未来城镇向北发展;通过对滨湖综
合组团的启动区进行建设,实现镇区组
团与滨湖综合组团的联动发展。②中期
建设阶段 (2015 ~ 2020 年 ),即国际旅
游城镇建设的重点阶段。该阶段重点推
进镇区组团、滨湖综合组团及产业组团
的建设,在新区建设的基础上,分阶段
进行旧区更新。③远期建设阶段(2021
~2030年),即国际旅游城镇建设的提
升阶段。该阶段的建设重点是文化运动
休闲组团和旅游度假休闲带,进一步提
升城镇环境,完善城镇综合配套设施,
构建国际旅游城镇建设的综合指标体系。
3.
与旅游发展统筹协的城镇空间
布局
(1)功能互补、空间分异、经济联动
的城镇发展总体空间格局
规划引导红星镇镇区与滨湖区域从
“各自为营”向“多区联动”发展,形
成功能互补、空间分异、经济联动的空
间发展新格局;结合红星镇各地域产业
发展的不同趋势,在分析镇域生态环境
适宜性的基础上,将城镇发展总体空间
格局概括为“二片、三线”( 图 6)。
“二片”,即中心城镇旅游服务经
济区和农林种植区两大片区。中心城镇
旅游服务经济区作为红星镇政治、经济
和文化中心,在未来的发展中应重点发
展第三产业,适量发展对环境影响较小
的第二产业(以高科技和旅游产品加工
业为主)。农林种植区应加强对人文旅游
产品的开发,与红星镇的自然旅游产品
相互补充,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同时促
进商贸业和旅游服务业的发展。
“三线”,即由沿哈红公路形成的
城镇主要发展轴、沿料甸乡至红星镇的
发展轴及沿蜚克图镇至大岭乡的发展轴
所构成的三条交通骨架,作为城镇体系
的空间发展轴线。三条发展轴经过的区
域辐射范围大,对镇域城镇整体格局具
有较好的带动作用。
(2)“旅游中优、城镇东拓、组团格局、
轴带发展”的中心镇区空间布局模式
红星镇中心镇区的空间结构以自然
水系为轴带,表现为东西功能分异、轴
带拓展、多点散布的多中心组团式结构。
在中心镇区,规划制定“山水田园、碧
水串珠”的空间格局,重点打造“一心、
三轴、四组团”。“一心”即以红星湖
为中心;“三轴”为三条连接各功能组
团的水系,分别为红星沟、冒西沟和牛
样沟;“四组团”为镇区组团、滨湖综
合组团、产业组团和文化运动休闲组团
(图7)。最终,中心镇区将形成“旅游
中优、城镇东拓、组团格局、轴带发展”
的空间布局模式。
①“旅游中优”—立意高远,重
点发展。
规划明确各组团发展分工,滨湖综
合组团以旅游综合服务为主(图8),镇
区组团打造旅游服务基地(图9),产业
组团以产业发展为主,文化运动休闲组
团以综合度假休闲为主要功能(图10);
明确发展时序,近期加快建设镇区组团
与产业组团,严格控制滨湖综合组团与
文化运动休闲组团的发展;保护中部地
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实现用
地布局与山水环境的和谐共生;构建组
团、景区之间快捷便利的旅游交通系统,
特别是公共交通系统。
②“城镇东拓”—优化结构、增
强实力。
东部地区是红星镇的主要空间拓展
载体,其建设将强化红星镇作为区域中
心城镇的综合竞争力。规划调整与优化
现状中心镇区的城镇空间结构,逐步疏
解老镇区的人口与职能,完善城镇基础
设施;将城镇向东边拓展,发展生产性
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旅游产品
加工业,严禁发展有污染、占地广的重
工业项目。
③“组团格局”—山水环绕,和
谐共生。
城镇用地各组团通过绿廊、水系等
相分隔,各个组团有明确的分工定位,
景观风貌各具特色且和谐统一。水系、
绿廊穿插于各组团之间,成为重要的开
放空间,规划要保证主要观景点与重要
自然景观单元(山体、水体等)的视线
廊道。
④“轴带发展”—顺应趋势,多
点储备。
“轴带发展”即城镇用地与旅游服
务设施沿轴带差异化布局,形成多样化
的城镇职能空间和旅游服务区域。红星
镇镇区未来主要沿一条轴带发展(一条
沿水系的空间拓展轴),轴带中部为旅游
空间发展带,向东为城镇职能拓展带。
规划顺应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完善旅游
服务设施,顺应轴带发展格局,形成若
干休闲度假旅游发展节点;近期应加强
城区与景区之间的用地控制和储备,以
备城镇长远发展之需。
4.
统筹协调的产业布与城镇规划区
空间管制
(1)产业布局规划
规划综合考虑旅游城镇的特点和红
星镇未来的发展趋势,立足镇域和城区
的生态环境容量与资源承载力,统筹布
局,避免产业用地空间与旅游主导职能
的矛盾,保障城镇生态安全。红星镇镇
域的产业发展布局以生态环境为本底,
以旅游产业提升为重点,分区引导,形成
“双核、一极”的产业布局结构 ( 图 11)。
“双核”,即中心镇区(红星老镇区)
和红星湖(滨湖综合组团)。规划在中心
镇区采用集中式布局,发展现代服务业。
红星的旅游产业以观光、游览为主。
对于必需的旅游服务设施,应在保护和
突出自然风光的前提下进行建设,挖掘
旅游产品的生态性、科学性,可适当发
展科学考察等专项旅游。
“一极”即产业发展极。规划根据
镇域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和镇域产业综
合统筹布局的需要,在原慈兴村的位置
上发展产业组团,改变目前工业散乱布
局的状态。通过集中处理相关流程和循
环利用等方式,对企业进行集中布局,
降低企业生产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发挥
企业的集聚效益。新增企业原则上必须
进入产业组团,而已经存在的企业需要
分步骤、分批次地向产业组团集中。
(2) 城镇规划区空间管制规划
城镇规划区指城镇建设用地范围、
近郊区及城镇行政区域内根据城镇建设
和发展需要以及城镇主体活动的相关需
要实施规划控制的区域。该区域的建设
和发展必须满足城镇的持续发展、资源
管理和生态安全的需要。为促进城镇与
旅游的协调发展,规划对城镇规划区进
行重新界定,将振兴村、北赵村和慈兴
村划入城镇规划区,总面积为151km
2
。
为了保护城镇规划区的生态环境,
统筹科学配置资源,规划基于现状自然
要素和空间布局,对规划区的土地开发
管理进行必要的控制和开发引导,保护
旅游资源和生态敏感性要素。规划综合
考虑生态适宜性、工程地质和资源保护
等因素,将红星镇城镇规划区的开发建
设限制分区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
设区、适宜建设区和现状建成区四大类,
并提出相应的目标和管制措施,确保土
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城镇生态安全格
局 ( 图 12)。
5.
宜居、宜游的绿地系统规划和
景观风貌规划
(1)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保护以山体、田园和河流为主
体的自然生态绿地系统,积极开发城镇
森林公园,保持并提高城镇绿地的标准
与指标,建设适宜生活、居住的绿化环
境,提高绿化覆盖率,使城镇绿地系统
与其他系统相结合,形成“一潭碧水映
小镇,十里青山半入城”的自然景观格
局:①水系两岸绿廊贯穿。由水系两岸
的绿色公共空间、带状公园和沿河防护
林形成滨水绿廊,由西向东贯穿整个城
镇岸线,是城镇绿地结构的主干骨架。
②城镇背景山体映衬。众多山体形成多
个城镇绿核,映衬在城镇背后,起到城
镇背景的作用,是城镇生态景观的重要
构成部分。③组团绿地功能匹配。规划
依托现有的公园、居住区、工业园区及
公共设施的布局,增设部分大型湿地公
园、山地公园和休闲公园,并根据各个
城镇组团中的功能定位设置不同类型的
绿地。④河流水系生态联通。规划全面
控制水系及主要穿城水系两侧的用地,
按照生态廊道的需求,确保水系的贯通,
沿各水系两侧布置绿地,形成完整的滨
河绿地生态系统 ( 图 13)。
(2) 景观风貌规划
规划明确城镇用地性质与城镇风貌
之间的内在联系,有针对性地改善与提
升城镇环境。通过对城区周边山体、水
系等自然要素的保护,规划维持城镇原
有山水格局的意境,摒弃无序蔓延式的
发展模式;重新审视镇区文化资源,在
实施保护的基础上,延续城镇传统空间
的格局与肌理,体现红星镇作为“北方
山水旅游城镇”的特点。
红星镇镇区的总体景观结构可以概
括为“群山一谷,水脉逶迤,神龟望月,
山水相连”。具体而言,水系为镇区景
观风貌体系的骨架;红星湖为景观核心;
绿廊作为重要通道,沟通城区与山水自
然环境;城区内外多处开放空间与制高
点作为观景点,对城镇景观风貌进行控
制;城区周边山体作为中景与背景,构
成城镇的外围自然界面 ( 图 14)。
6.
功能明确、布局合理的道路交通
系统规划
规划根据红星镇中心镇区的用地布
局以及河流、山体等自然要素的分布情
况,形成以快速路和结构性主干路为骨
架系统,组团之间以快速路和主干路相
衔接,城镇干路、旅游景观路和支路有
机分布的城镇道路网体系 ( 图 15)。
规划充分考虑城镇空间布局与组团
功能定位,将道路网络与用地拓展相结
合,增加城镇中心及主要旅游职能发展
区域的路网密度,在旅游职能组团内规
划建设自行车交通区域及步行交通区域;
充分考虑带状城镇的交通流分布,加强
城镇东西方向的道路建设和水系两岸南
北方向的桥梁建设;合理组织过境和出
入境交通,形成快速便捷的一体化交通
网络;综合考虑城镇基础设施的共享,
与城镇各区域保持较高的交通可达性;
采取积极政策加快停车场建设,满足旅
游停车的需要。
根据交通需要和用地类型,规划在
不同职能的区域采取不同的策略。旧城
区要完善道路网络系统,合理利用低等
级分流道路,形成相对完善的路网级配;
新建城区要增加低等级的道路,完善主
要干道的集散道路系统;规划建成区外
围要加强环行快速路系统的建设。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6年8期
《
旅游导向下的哈尔滨市红星镇总体规划修编实践》
转载须知
由规划师杂志原创文章请遵循以下转载要求:
微信公众号请于文章发布
两天后
转载,
转载时后台回复“转载”二字,
无授权图片的童鞋会被举报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