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据”焦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投稿
微信公众号:中国城市规划网
昨日微信公众号中国城市规划网发布了规划年会论文投稿状况,图片如下:

作为我们普通规划师来说,对于其中的“规划师关心啥”更为感兴趣。大家都想对未来的发展做出判断。由于本次是论文投稿,这些话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规划师关心的领域,是否代表了未来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思考。
你更加关心那个领域?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全文

█ 2、为什么规划、建筑要与景观一体化设计?
微信公众号:正反面儿
摘录:看上去很荒诞,但我相信很多人在做方案的时候真的没把景观或建筑或规划当回事。我们大抵都以自己的专业为出发点,认为我就是做建筑景观啥的我不care....
我们就以最近的一次比较轰动的人工岛竞赛为例:
避开甲方的主观因素不谈,这个第一名是美国的一个建筑公司做的方案,单从设计的角度探讨,这个方案将建筑与规划、景观结合的不错,确实有点融入自然的感觉!
.

第三名也是一个建筑事务所,景观与建筑、规划之间的融合也不错,也算是我们倡导的一体化设计方案。

以进入岛屿的主要路径为例,其实蕴藏了三个专业齐心协力的智慧。

这里面有规划专业倡导的地标、路径等传统理论,还有建筑单体的设计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景观做配合。
最后几名的方案,融合的就不大完美,他们有的要么过于孤立,


有的要么过于混乱,思路有些不清


注意啦,我所讲的一体化设计并不是多规合一,而是在概念阶段就要结合在一起设计...
“多规合一”是指在一级政府一级事权下,确保“多规”确定的保护性空间、开发边界、城市规模等重要空间参数一致,并在统一的空间信息平台上建立控制线体系。
一体化设计是指在方案创作初期就把自己定位为没有职业限制的设计师,从景观、规划、建筑的纬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全文

█ 3、开发区转型对通勤距离和职住分离的影响和对策|上海城市规划
微信公众号:上海城市规划杂志

摘录:结论和建议
(1)开发区的转型带来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增加,尽管在开发区周边建设了一些高档居住社区,但他们的居住选择还是相当分散的,收入和小汽车拥有量的增加,他们的通勤出行距离会进一步增加。
所以增加外围地区就业岗位的数量,从表面上看可以改善职住平衡的状况,但并不能带来职住平衡所期望的缩短就业出行距离,并减少对小汽车依赖的效果,更需要在住房政策和公共交通建设方面的政策的配合发展。
(2)随着开发区的转型,由于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居住较为分散并且业务出行量也会增加,人们也会更依赖于小汽车。
对已经采用小汽车出行的工作人员而言,即便是轨道交通的建设对他们的吸引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在开发区的建设选址时,必须考虑到公共交通的发展。
(3)开发的转型升级必须与高品质的公共交通发展结合起来。
在公共交通发展条件比较好的地区优先鼓励开发区的转型。而在公共交通服务比较差的地区鼓励开发区的转型,就必须充分考虑这种建设对长距离的小汽车出行的增加和由此带来的拥挤和城市交通二氧化碳的迅速增加的问题。
一个地区高品质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应该成为是否积极鼓励该地区产业转型或大规模增加专业技术人员岗位的一个基本判别条件。
(4)开发区周边的居住区建设保证了一线职工可以实现就近上班的要求,由于他们的交通出行能力和选址有限,这项政策将有利于实现一线职工的职住平衡,降低他们的交通出行负担。
同时,由于他们对非机动化交通高度依赖,所以即便是在城市外围地区,也要保证良好的非机动车使用环境。目前许多开发都存在仅关注机动化交通的畅通,而忽视非机动化交通的基本设施和安全的现象,这一问题值得关注。
详情请关注《上海城市规划》2016年第3期《开发区转型对通勤距离和职住分离的影响和对策——以上海市金桥出口加工区为例》,作者:潘海啸,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卞硕尉,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全文

推荐:
1、【数据实践】看POI数据玩转商业街区的各种方式
2、【资源分享】关于城市数据学习有哪些网站推荐?
3、【国匠城APP】安卓版下载地址 caup.net/caup.apk,苹果版在商店搜索“国匠城”即可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规划日报第26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