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107期(2016年第53期)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5号),2016年7月,住建部印发了《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建计〔2016〕141号),作出“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相关决策部署,大力强化城乡规划工作,提出了“基本完成现有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全面治理,基本实现乡村规划管理全覆盖”等具体目标,进一步强化农村人居环境的规划建设工作。
△重点工作任务。一是改善基本生活条件。以存量农村危房改造为规划底线,循序推进自来水、天然气、硬质道路、公共照明灯建设。以韩国“新村运动”为例,重视公共环境改善,政府无偿提供近20种环境建设项目费用与相关物资,注重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提升乡村自我管理能力,激发了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大力整治村庄环境。将开展垃圾和污水治理作为当前的重点工作,推行已经比较成熟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的城乡统筹治理模式。在江苏省实施的“美好乡村建设行动”中,广泛开展技术培训,组织全省百余家甲级规划设计单位进行对口技术支持,并将村庄环境整治作为主要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三是加强乡村规划管理。编制简便易行的乡村规划,注重规划实用性,重点整治农房建设,推广优秀田园建筑及绿色村庄建设,大幅提升农房建筑风貌,保持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协调。如浙江省实施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每年举办村庄整治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大赛,发放农村建房规范图集;强调规划执行到位,注重上下联动,农民参与贯穿于乡村规划编制与实施的全过程。四是拓宽投资渠道。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打通民间资本进入渠道,推行政府购买服务、企业负责建设和运行。如江苏省在不改变现有管理方式和体制的情况下,整合相关资金集中投入村庄整治计划,带动地方财政、村集体及社会资金投入,引导村民主动投工投劳参与家园整治和维护管理。五是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推动特色小城镇培育。
△重庆市村规划编制历程。重庆市村规划编制受政策推动影响作用较为明显。2006年,重庆市批复为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四年间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指导思想编制了约700多个村规划。2010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农民新村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的意见》(渝府发〔2010〕89号)出台,两年间编制相关规划30多个。2013年出台《重庆市“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纲要(2013—2017》,编制美丽乡村规划约60个。2015年,《重庆市村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出台,将村规划分为村域现状分析及规划指引、村用地布局规划、村建设规划、村整治规划四个类型,分别提出了编制及审批要求。近一年来,村域现状分析及规划指引编制数量已达数百个。近期,《重庆市规划局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村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渝规发〔2016〕66号)、《重庆市规划局关于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渝规发〔2016〕67号)相继出台,强化了“多规合一”的思路,进一步指导村规划编制工作。
△重庆市村规划编制现状问题。一是村规划编制滞后,数量上村规划不及行政村三分之一,空间上集中在城市发展新区,大量村庄建设无规可依。二是规划指导性不足,规划类型多为村建设规划,欠缺全域规划的指导,在产业策划、土规协调等方面指导性较弱。三是环境治理力度不强,规划中规划了垃圾处理设施的不足三分之一,规划了污水处理设施的更是寥寥无几。四是资金投入缺乏统筹,一方面村集体缺乏财权导致实施资金匮乏,另一方面监管部门缺乏协同导致政策资金因建设无序而无法有效使用。
△近期工作建议。一是规划先行,统筹推进村庄建设。提升规划编制普及率,发挥村规划的统筹协调作用,推进农村建设步伐,全面解决农村危房问题,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注重中心村建设,同时加快建设需求较大和需要保护的村庄的规划编制工作。二是规划相容,提升上位规划与村规划水平。县(区)域规划要高度重视城乡统筹,镇(乡)域规划要注重具体村庄的发展指导,处理好远近期实施问题。村规划要注重整合发展思路,注重多规合一,避免不顾现实条件的超越发展,避免就建设谈建设、就产业论产业的片面规划。三是城乡统筹,共治村庄环境。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环境集中整治。打破乡镇的行政界限,在县(区)域层面开展垃圾和污水城乡统筹治理,进行集约化运营管理,减少浪费,解决农村技术和管理力量薄弱等问题。四是村企共建,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利用财政杠杆作用,培育和引导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引入专业化、市场化运管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要作用,维持投入资金连续性,保障长效治理效应。五是宣传教育,扩大公众参与广度与深度。在政府指导下,进一步扩大农民主体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参与权、话语权。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