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PD】文化创意植入下的村庄空间改造——以东莞下坝坊为例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6-09-10 23:14:54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点击蓝字快速关注规划师杂志
近年来,我国掀起了乡村建设的热潮,艺术介入村庄改造为我国的乡村建设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推动了村庄物质
空间和产业结构的转型,让村庄重新焕发活力。作者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化研究院院长
李郇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郑佳芬
在《规划师》2016年第8期撰文,
东莞下坝坊的村庄改造与文化创意相结合,以自下而上的方式着重从空间肌理
再造、半公共空间营造和街巷空间内部化等角度进行空间改造,并将艺术、旅游等整合到空间中,在保留乡村特色的同时,带
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了传统村落的转型。
下坝坊从传统乡村到文创空间的
演变
下坝坊位于东莞城区交界处,原为
东莞坝头社区下坝村内的成片祖宅,始
建于明清时期,占地约0.7km2
,自建
村以来,便一直是村民的主要生活场所。
改革开放后,村内经济快速发展,村民
生活富足后,纷纷在下坝坊的外围盖起
了新房,逐渐形成了下坝村现状一坊、
二坊、三坊的格局。随着原住民的搬离,
下坝坊内的祖屋逐渐闲置下来,破旧的
老屋被村民租给一些拾荒者。2009年,
由于很多房屋属于高危房,下坝坊被东
莞政府列入“三旧改造”项目中,原计
划全部拆除,而文化创意的植入使它的
命运得到扭转。2010年7月,蔷薇之光
工作室与下坝坊居民小组签署协议,租
用原村委会的老房子作为设计工作室。
蔷薇之光工作室的成立吸引了大批新闻
媒体的关注,在媒体的宣传报道下,下
坝坊人气大增,吸引了大量的文艺青年、
摄影爱好者和游客。随后,38号矮房子
藏吧、DEJAVU 与古琴可轩等现代经济
创意工作室和经济休闲消费会所也入驻
进来,在这些商家的带动下,不断有艺
术工作者和创业者租下老屋进行改造、
经营。如今,下坝坊已经成为东莞具有
代表性的的文化休闲场所和旅游目的地,
实现了从小村落到“东莞鼓浪屿”“东
莞田子坊”的转变。
文化创意的植入使下坝坊装配了各
种建筑、文化、艺术和生活方式,下坝
坊的空间也随之发生了质的变化。改造
前的下坝坊同其他传统村落一样,是村
民生产、生活的空间载体,是一种以血
缘关系、宗族观念为统领
,强调集
体存在的空间。这种在共同文化下凝聚
起来的村落,具有秩序严明、统一规整
的特征,是面对群体相对单一的空间。
而文化创意的植入,引导具有不同文化
倾向的社会群体在下坝坊的空间范围内
不断碰撞、互动,促进了下坝坊村落空
间的持续演变与重构,形成了面对群体
更为多元化的文化创意空间,营造了更
具特色与个性的空间氛围 ( 图 1)。
下坝坊的空间演变也推动了其功能
的置换与产业的发展,主导功能逐渐由
居住向文化休闲转变,空间改造主体也
由村民变为文化创意工作者。在文化创
意工作者进入之初,文化休闲产业主要
是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附加产业,而随
着下坝坊的名气日增,游客数量急速上
升,在不受控制的市场的导向下,许多
咖啡厅、茶室开始向具有更高消费标准
的酒吧转型,大量的餐馆、清吧、咖啡
厅和摄影室等相继涌入,文化休闲产业
逐渐成为下坝坊的主导产业 ( 图 2)。
下坝坊之所以能吸引文化创意工作
者进入并快速实现从传统村落到文创空
间的演变,一方面得益于其优美的自然
环境,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东莞的城市发
展。东莞发达的经济与繁荣的城市吸引
了众多的艺术家和文艺青年,而这类人
群在享受便捷的城市生活的同时,也被
喧闹嘈杂的城市生活所扰,希望能够拥
有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来进行创作,临
近东莞的下坝坊由于环境舒适、清幽且
租金低廉,正符合这类人群的需求。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这种以艺术家
和文艺青年为改造主体,以自筹资金为主
要社会资本的传统村落改造方式,不仅
完善了地区建筑物和周边空地的空间改
造与美化,还推动了整个区域的改造,
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村庄空间改造方式。
文化创意植入下的下坝坊空间改造
1. 空间肌理再造
下坝坊表现为典型的岭南村落的梳
式布局,村落前有广阔的池塘,13条巷
道垂直于滨水主道,房屋在巷子的两侧,
院落相套,南北排列成行,两列建筑的
小巷为“里”。同时,下坝坊内还保有
良好的生态环境:村庄紧挨着厚河水道,
环境优美;村前村后均有水塘,具有良
好的调节气候的作用;村内绿树成荫,
更有7棵树龄超百年的古树。水乡怡人
的空间及良好的生态条件为下坝坊成为
“文创街区”奠定了基础,但它分散而
独立的村庄肌理却不利于多样化、体验
式的文化休闲空间的建设。
为了满足商铺经营及空间氛围营造
的需求,商家对自己租用的旧屋及周边
的空地进行改造,形成了以商业关系为
连接纽带,规模不等且各具特色的空间
单元。只租用一间房屋的商户,更加注
重对房屋本身空间的利用,一般通过改
造房屋边上的柴房、屋顶天台或者最大
程度地利用建筑周边空地来扩展自己的
经营空间。拥有多间房屋的商家则通常
会修建连通廊道或者围墙、围栏等来串
联几栋房屋,将建筑周边的空地作为内
部庭院使用,使得原本相互独立的房屋
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这种由商家主导的自发改造,推动
了下坝坊空间肌理的再造,使原本分散、
独立、以居住单元为主的传统乡村空间
肌理转换为有节奏、多元化、以经营单
元为主的文创空间肌理。在肌理再造的
过程中,下坝坊的岭南水乡肌理并没有
被破坏——原有房屋基本都得到了保留
和修缮,新建的构筑物与原有建筑尺度
相当,新植入的半公共空间也基本嵌于
原有的肌理中。这种因地制宜的改造方
式使下坝坊既可以保留传统街巷空间宜
人的空间尺度,又可以营造丰富的空间
氛围,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 ( 图 3)。
2. 半公共空间营造
半公共空间泛指店铺的前庭、中庭
和边庭等区域。下坝坊的半公共空间常
年处于开放状态,并被作为游客参观、
休息的空间,商家的经营空间,以及文
化消费的重要场所。在下坝坊的改造过
程中,商家作为改造主体,为了满足自
身经营的需求,会更多地对半公共空间
进行营造。各式各样的半公共空间丰富
了下坝坊的空间形态,提升了下坝坊的
空间吸引力。下坝坊的半公共空间数量
众多,改造手法各有不同,本文主要选
取菩提庄与东地素舍两个具有代表性的
案例进行说明。
(1)菩提庄——禅文化与水乡风情的
相辅相成。
在下坝坊的半公共空间营造中,最
常采用的是中式园林造景手法,这主要
是因为在空间营造的过程中,该手法可
以在延续传统水乡风格的同时,自然地
融合新的文化元素。菩提庄便是采用了
中式园林造景手法对其半公共空间进行
改造,强调半公共空间对传统风格的延
续,与环境的协调,并根据商家自己的
审美情趣引入禅文化主题,以此提升整
体的空间气质与韵味 ( 图 4)。
菩提庄所在的老屋以青灰色为主,
符合禅境景观素雅、古朴的基调,因此
设计在保证建筑的安全性之余仅对其进
行简单修葺,并用砖砌的景墙、围栏等
围合成前庭和中庭两处半公共空间。在
这两处半公共空间中,设计根据原本的
房屋构造,增设了休息平台、凉亭与表
演舞台,并在宽敞平坦处适当地布置一
些桌椅,一方面丰富了空间层次,另一
方面能够满足商家经营的需求;在景观
方面,设计采用大量的自然元素,用水
将两处半公共空间串联,中庭的小水池
通过一侧细长的水渠及小跌水与前庭中
的汀步水池相连,以水为核心来组织景
观,在水池周边利用各式植物、盆栽及
景石作为点缀;在亭台、桌椅和花钵等
材质的选择上,也以石、木为主,通过
自然的材质和素雅的色调来营造清静、
祥和的空间氛围。此外,为了加强空间
中的禅文化氛围,石灯笼、莲花和佛像
等富含禅意的景观要素也反复出现
,
如水池中的睡莲、庭院中的莲花景墙及
房间中的莲花伞等。
(2)东地素舍——现代风格与红砖房
的混搭。
东地素舍的设计相较于下坝坊内其
他建筑,风格更为大胆、个性更为鲜明。
东地素舍的设计在空间营造中以画廊为
主要元素,用木质的二层平台将六栋建
筑串联起来,巧妙地利用街巷的空间尺
度来构造廊的感觉,并在红砖墙上粘贴
各式艺术海报、画作等来烘托画廊的氛
围。在平台的设计上,设计通过摆放不
同颜色的盆栽花卉进行线路的引导,并
在宽敞处摆放桌椅供人休息。除了二层
平台,前庭也是东地素舍重要的半公共
空间。设计在前庭设置了一个由黑色大
理石砌成的矩形水池,水池中间摆放着主
人收藏的白色石膏像,其夸张的雕像形
象以及黑与白的强烈对比让人印象深刻,
成为整个半公共空间的核心景观(图5)。
东地素舍的半公共空间营造主要是
通过材质、色调和风格等方面的拼合来
形成其独特的风格。一方面,它在较大
程度上保留了原有的岭南水乡特色,包
括在立面的设计上保留原有的红砖肌理,
在前庭的改造中保留了原有的乡土树作
为入口的天然门柱等;另一方面,它又
采用大量的黑色钢架与玻璃等现代感较
强的材质,搭配形式特别、个性鲜明的
小品和不同形式的家具,吸引游客的目
光。简洁的现代风格与传统村落的水乡
风情相辅相成,形成了东地素舍与众不
同的空间氛围。
3. 街巷空间内部化
街巷在传统的岭南村落中不仅是村
民通行的道路,承担着交通空间的功能,
还是村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承担着社
会交往的功能。随着文化创意元素的植入,
下坝坊的街巷空间被纳入单元体之中,逐
渐从外部空间转变为内部空间
,其空
间形态伴随着单元体的改造而发生改变。
街巷空间的内部化使得这些街巷为商家展
示店铺文化以及消费者体验、消费空间氛
围提供了合适的场所。
在单元体的改造过程中,商家往往
会用景墙或篱笆来进行围合。这种改造
方式改变了原有的街巷形态,增强了街
巷界面的连续性。连续的街巷界面成为
各单元体彰显自我风格的绝佳场所,涂
鸦便是最直接的一种表达方式,设计师
对墙面进行粉刷、涂绘、描画甚至是雕刻,
创造了形形色色、个性鲜明的涂鸦。此外,
门窗也是街巷界面的重要装饰 ( 图 6)。
由于下坝坊内的房屋间距较窄,为
了满足采光的需求,许多店家会在墙面
加开门窗,而门窗的形式多样,有侧开
窗、悬窗和支摘窗等多种样式,窗饰风
格亦不尽相同。大面积的门窗打破了街
巷与实体建筑的绝对间隔,成为了单元
体不可或缺的展示空间,如陶池的展品
馆,在巷子一侧的墙面采用了大面积的
玻璃橱窗,透过橱窗展示馆内的陶艺品。
这些装饰过的实体墙面与镂空的景墙、
围栏等,形成了虚实对比、连续且丰富
的街巷界面。
在下坝坊的改造中也充分运用了绿
化与其他小构件来丰富街巷空间。在绿
化方面,由于下坝坊的街巷狭长,无法
栽种大中型的乔灌木,商家一般会沿着
墙缘砌出长条的花池或是创意性地利用
富含乡村趣味的材料栽种花草,有些商
家会别出心裁地将小盆栽悬挂在半空或
是种植绿萝等爬藤植物,形成垂直绿化。
在构件方面,下坝坊的街巷构件以小型
的招牌与灯饰为主,造型小巧,但在色
调与设计上都体现了各家店的特色,这
些小构件不仅有指引的作用,还是街上
的一道靓丽风景。而较为大型的构件如
私享汇旁的门栏、东地素舍的架空小平
台等,一方面可以连接单元体巷道两侧
的房屋,另一方面也起到了装饰作用,
强化了单元体的风格特色。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6年8期
《
文化创意植入下的村庄空间改造
——以东莞下坝坊为例》
转载须知
由规划师杂志原创文章请遵循以下转载要求:
微信公众号请于文章发布
两天后
转载,
转载时后台回复“转载”二字,
无授权图片的童鞋会被举报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