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之前与一位台湾朋友闲聊,提到台湾建筑他说:“你是不是跟我一样觉得台湾建筑很丑?”住宅建筑毫无特色,更可悲的是政府机关或是县市地标也毫无新意。101除了高之外,外形就像百事新logo一样,有自己的一套说法但是难看。“
不是说台湾的建筑师不好,是因为很多建筑都受限于预算。不过,有一个政府斥巨资投入的大师的作品,让这位台湾朋友充满了期待,那就是:

.
.
.

OMA在台北的大牛之作
脚手架已经逐渐被拆除
铝制球形舞台被展示在公众面前
.

从施工进度上估计
这座顶个球的建筑明年可以完工
.

早在2014年的照片显示
正对着一个轻轨站的大球地标感已很强
.

不过
这个只有1/3体积嵌入主体建筑的大球
在安装阶段对施工人员是个巨大的挑战
.

这个大球在当时,
也激起了业界对剧场建筑的大讨论
.
近年来,世界各地的演艺中心数目渐增,但不知何故,这些演艺中心似乎达成一种共识,呈现出雷同的空间组合:一座约2000席的大型演艺厅和一个1500席的中型剧院,再加上一个黑盒子剧场。
标志性的外形掩饰以典型十九世纪做法为基础的保守内部剧场布局 (及其象征:包厢见证着社会阶级观念。) 纵然剧院最基本的构造元素如舞台、镜框式剧场和观众席等,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但我们仍不应以此作为借口,让现代剧场建筑的创新发展停滞不前。
台北艺术中心正进行着相反的尝试——以实验性手法设计剧院的内部布局,从而自然地创造出一个地标。
.

球形剧场凸出于方形量体,犹如悬浮的星体。剧场内,观众在球体内壳与外壳的空间穿梭前往观众席。
.

从球内看舞台
在有一种梦幻的视觉体验
悬浮在半空中的内心体验也是怪怪的
.

从舞台上看
球形的观众席
更能激发表演者的创作激情
.

大球的素颜照
球体外层为VIP包间
.

内壳与方形量体的交汇
组成了一个独特的活动式镜框,
也让导演自由构想舞台的可能性。
.

内部空间素颜照
舞台的布置拥有了弹性空间
.

看模型
三个剧场漂浮在空气之中
确实有种梦幻的赶脚
.

并且
每个剧场的交通流线不受干扰
对于路痴的小编来讲
来看三场演出就好像到了三个陌生的建筑
有种别样的体验
.

也许由于超高的造价及复杂的施工工艺
原计划2015年完工的项目
预计要拖延到明年才能完工
.

这座建筑在当年是十分前卫的,
它的革命性不仅仅是给观众带来不同的体验
而是对传统剧场建筑的一种挑战
因为它对整个建筑行业提出了两个让人深思的问题:
1.为什么过去百年间最令人兴奋的剧场盛事总是发生在正规场所之外?
2.建筑如何才能超越自身卑微龌龊的秘密,摆脱那种限制各种可能的宿命?

我们的价值观是:
建筑、规划、景观一体化设计,
东方、西方、心中的小怪兽相互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