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城市越来越大的时候,我们感觉越来越渺小,空间越来越压抑,除了快节奏的工作就是失眠。望不见山,看不见水,记不得乡愁,闻不得鸟声,城市只是作为经济资本生产再生产的工具,亚里士多德所倡议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现实落差显而易见。城市与自然原本属于一个整体,城市生活不能排斥村野、泥澡、山风和塘雨。正因此,一群来自理想殿堂的规划师们在密不透风的城市水泥森林中开始呐喊:回归乡土,拥抱自然,抒发情怀,我们需要将“乡愁、风景和文脉”融于城市,贯穿于社区,在城市的高炉烟囱上中插上一条橄榄枝。城镇化是一个必然之路,当我国建设越来越多超级大城市,构建国际大都市的时候,又回忆起当初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梦想。虽然已不能将来到大城市的人口赶回去,那就让他们更幸福、安逸地生活在此吧。
理想规划师们在倡议:当前我国都市地区,尤其是特大城市地区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城镇空间由外延式拓展逐步转向精致空间建设,一种伴随着都市新兴消费活动、休闲活动和文化体验的“第三空间”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这种集文化、休闲、生态等功能为一体的功能空间叫做都市人文与生态交融空间。但现有的城市规划在特大城市、都市区、城镇群等层面对于这类空间的塑造还缺乏系统的方法,因此倡议重视这种多元活力空间的塑造,积极推动城乡双修,为建设美丽家园添砖加瓦。
动起来:加入“让乡愁、风景、文脉融入城市——美丽都市健康生活”众研会
城市规划师、乡村规划师、社区规划师、景观规划师、海绵城市规划师、园艺规划师、文化创意工作者们,把你们亲自动手绘就并建设的案例分享出来,看看是北上广深的大都市郊区漂亮,还是杭州、成都、西安、青岛等大都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景观长廊亮眼,或者你家乡的乡村聚落更有品位。不一定都是些宏大的大地尺度规划,精彩的小空间设计也更有味道,可以把他们都串联在一起,统筹规划起来。
健康生活的奉行者,如果你们是登山、观鸟、步道、自行车爱好者,郊野农家乐的好玩者,加入进来分享你们的有趣经历。
新媒体、自媒体的朋友们、文创朋友们,请多关注公众的诉求和意愿,也把规划师们的设想展示给大家,给人们美好的希望与信心。
开发商、地产商们,来看看这里的新想法,或许你们能找到新的卖点!

(群二维码)
怎么说?群人数太多了?二维码失联了?请加微信号 flyyinghui,拉你一把。
有啥活动:分享必然有收获!
请大家关注公众号"规划中国"、"绿色生态城市",我们将定期推出作品,进行广泛交流,我们将理论探索与规划实践紧密结合,为你我的理想编织家园。
我们将组织健康穿越活动,依托各地方的规划师,踏勘你们的“乡愁、风景和文脉”作品场地,并向媒体广泛宣传。
还有什么活动?出书、沙龙会、工作坊......随时@所有人,期待你的加盟!

请分享“浅论都市人文与生态交融空间”一文(作者:徐辉),文章通过一个示范案例,抛砖引玉说明都市人文与生态交融空间规划的方法,欢迎大家交流讨论。
上 篇
1 背景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达56%,已经进入城市型社会。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均GDP也超过了8000美元,部分沿海发达地区更是超过1.5万美元,标志着我国将进入富裕发展阶段。这两个阶段特征预示着我国城乡居民在文化、休闲、生态旅游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将大为增加,这要求人口密集的都市地区率先建立多元功能体系以应对多样消费需求。
同时,我国都市地区的空间拓展已经逐步从粗放的外延扩展向精致空间建设方向转变,逐步由传统的工业区、住宅新区等单一功能区建设拓展到多元、多样的特色空间建设。都市的文化、休闲、生态空间是都市精致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乡居民点体系的重要延伸,正引起越来越多的政府管理者、学者和公众的重视。如广东省推行的珠三角绿道网规划,北京的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杭州西溪湿地、成都林盘规划建设等。这些特色空间是都市地区改善人居环境品质,弘扬城市传统文化,提升城市形象,建设和谐宜居城乡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城市反哺农村地区,促进农村地区多元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都市人文与生态交融空间是城市生产、生活空间的拓展,也是乡村地域都市化的具体载体,其空间的形成往往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基于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和保护各类稀缺资源的目标,分期有序地组织此类功能空间应是特大城市、都市区、城镇群层次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2 都市人文与生态交融空间的概念
2.1 概念界定
都市地区的空间发展是城市功能不断向乡村地区拓展,城镇、村庄和自然环境不断交融的过程。这是城市人文与乡村乡土文化不断交融的过程,同时也是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不断融入城市的过程。这种城乡功能交互发展的结果,即形成了都市人文与生态交融空间。这种交融过程或是对一个特定空间的不断文化叠加和人工化生态治理,如西湖、京杭大运河沿线地区具有上千年的历史人文积淀,而这些地区又是大区域生态环境中的重要节点;或是在特质的自然环境中不断延伸生活足迹,这是都市化的过程,如特大城市周边风景良好的山区、湿地、河谷地带将逐步成为城乡居民休闲、游憩的场所,而区域中的乡土文化也将逐步融入都市。如果说传统的城市空间是快节奏空间,那么都市人文与生态交融空间是“慢空间”,乡村地区是静态空间。
都市人文与生态交融空间既是城镇组团外在功能的延伸,同时又有部分深入到城镇空间内部,并与城镇其它功能空间密不可分。因此都市人文与生态交融空间具有如下特征:一是自然山水环境在都市地区延伸,这类绿色空间既是都市区空间组团的绿色屏障,又是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的外在延续。二是城市多元功能生长的载体,该类地区是在既有城市生活、生产功能基础上,融入休闲、文化、特殊服务功能,此外也有城市生产功能的升级拓展和高档生活空间的延伸。三是作为城乡景观空间的纽带,即体现出都市化的功能区特征,又具有都市农村特有的乡土景观风貌和田园风光,但该类空间会不断根据城市功能扩展的而不断改造和重塑。本文认为,不能简单的认为都市人文与生态交融空间就是城市的绿色开敞空间,后者是前者的载体,同时前者更多地体现了人的活动交流、文化创新及对生态环境的有限、有度改造。

图 人文与生态交融空间与城市、乡村地域空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
2.2 基本功能空间单元
都市人文与生态交融空间由基本功能空间单元组成,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都市地区的生态本底环境,主要包括大气、土壤、河湖水网、植被和动物生态群落等。此外,由于城市周边往往分布大量经过人类改造的农业地区,因此农田格局也是重要的生态本底条件。一般的,生态本底优良的河谷地带、水网密集的湿地、浅山地带是最容易吸引开发建设的区域;而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又体现出生态多样性价值,应加强保护。第二类是城乡的人文要素空间,主要包括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市镇、历史古村落[1]、分散的文物遗址等;包括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包括文化创新空间、特质文化博览园;此外也包括因现代服务业郊区化发展形成的郊区商业、娱乐场所、特色服务功能区等。第三类是以郊区休闲功能为主的空间单元,主要包括体育与健身空间、生态宜居村镇、旅游度假区,也包括风景林地、休闲农业区等。
表 人文与生态交融空间的功能空间单元
分类 | 功能空间单元 |
生态本底空间 | 本底环境:一般空间大气、土壤、河湖水网、植被和动物生态群落 |
| 开发导向空间:河谷地带、水网密集的湿地、浅山地带 |
保护型空间: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 |
人文要素空间 | 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市镇、历史古村落、分散的文物遗址 |
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 |
文化创新空间、特质文化博览园 |
郊区商业、娱乐场所、特色服务功能区 |
郊区休闲空间 | 体育与健身空间、生态宜居村镇、旅游度假区 休闲农业区、风景林地 |
2.3 都市人文与生态交融空间体系
都市区内由不同功能空间单元组成的人文与生态交融空间是一个具有网络化特征的地域空间体系。其空间组织与布局随都市空间的拓展而同步扩展,并且随着中心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该空间范围也将逐渐扩展,最后将覆盖到都市区能够辐射影响的地区。
因此,都市人文与生态交融空间体系具有核心和外围的组织关系,具体来讲可以分为以下组成部分:
(1)都市人文或生态核
可以是都市区的重大人文空间,如历史文化核心区、都市文化创新区等,该空间一定是与城市的绿地系统和开敞空间相关联,是文化交流活动的密集空间;同时也可以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如城市中心或边缘的大型景观泊湖、湿地,该类区域也承载了大量的人文景点,或者即将成为都市地区新兴的休闲服务聚集区。位于城市建成区内部的都市人文或生态核与城市外部的绿色开敞空间是紧密关联的。
(2)郊区型交融空间
该区域主要是分布在都市区核心城市周边10-15公里范围内,集郊区商业、娱乐场所、特色服务功能区、郊野公园、农业休闲区、风景林地等为一体的综合地域空间,空间范围面积较大。郊区型交融空间实际上是城市化最为彻底的农村地区,即承接了城镇的日常服务与文化、休闲、旅游功能,又承担着农村的都市经济发展,因此该类空间兼具城市功能和都市乡村的风貌特点。如成都中心城市周边密集分布的农家乐及休闲绿地属于郊区型交融空间。
(3)城乡过渡景观带
该区域主要由成片的农业区、大片生态型防护林地、乡村与自然交错的生态缓冲区等组成。城乡过渡景观带的功能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但随着中心城市空间的拓展,越来越多的城乡过渡景观带将转化为郊区型交融空间。
(4)远郊型生态空间
该区域主要是都市远郊地带以生态保育功能为主的区域,主要包括生态公益林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该区域主要体现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也是整个都市地区气候调控、水源地涵养的重要区域。
(4)多元的绿色廊道
主要是以休闲步道、自行车道和部分郊区公路(郊区公交线)为纽带,以特质的自然景观空间为载体,以基础设施系统、服务设施与标示系统为支撑,串联大量功能空间单元形成的绿色廊道。根据绿色廊道与城镇组团、生态本底空间的相对关系,可分为都市型绿道、郊野型绿道和生态型绿道[2]。其中,位于郊区型交融空间的都市型绿道最为活跃的区域,郊野型绿道主要位于城乡过渡景观带内,生态型廊道位于远郊型生态空间内。

图 都市人文与生态交融空间体系示意图
3 规划理念
3.1 国内外规划实践
与都市人文与生态交融空间相关的规划实践在国外大都市区已经有长时间的实践积累。20世纪80年代后,特别是在90年代后,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思潮下,郊区绿色开敞空间成为城市规划的热点。这个时期英国、法国、荷兰、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特大城市先后建立起“绿色廊道系统”,它是融文化、休闲、居住、景观、休闲农业、生态服务等的绿色开敞空间。英国伦敦自1929年以来先后制订了6版开敞空间规划[3],主要是在法律明确的“绿环”(Green Belts)之内构建郊野公园体系。1991年伦敦在《伦敦开放空间规划的绿色战略》提出了网络化的绿色廊道概念,在原有的“绿环”内建设步行休闲绿色廊道、自行车通勤绿道和生态绿色通道等系统。其中,步行绿道串联郊区的火车站、购物中心、学校、郊野公园、风景河谷地区;自行车绿道约1000英里,直接连接伦敦的各级服务中心;生态绿色通道是保障野生动物迁栖的重要通道。美国弗罗里达州先后建立了连接城市和30多个自然保护区、休闲旅游区的州立绿带系统,承担了新的生态经济发展功能。新加坡于1991 年开始建设一个覆盖全国的绿地网络,该网络通过连接森林、郊区公园、体育场所、滨海休闲娱乐等空间,为生活在高密度城区的居民提供足够的休闲娱乐和交往空间。目前国内一些经济发达的城镇密集地区也开始了这样的试点。如广东省了提出“珠三角区域绿道”,计划未来三年在珠三角城镇群地区规划建设总长约1678公里的六条区域绿道。这些区域绿道将各市的城市绿道与社区绿道相连通,使郊区农庄、休闲旅游能够融入城市空间。但当前国内的规划多侧重绿色空间和休闲功能,对于文化创新的载体建设缺乏考虑。
3.2 规划思路探索
本文认为都市人文与生态交融空间的规划应纳入都市区、城镇群规划,或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的都市区协调发展规划内容,作为引导城镇布局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依据。因此,都市区的总体空间结构应包括城镇组团布局、城乡中心服务体系、人文与生态交融空间体系三大部分。同时该类规划也需要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或城镇群规划中给出明确的指导要求。
都市人文与生态交融空间的规划理念应符合“慢空间”的特征。当前基于文化、生态、休闲功能导向的规划多为侧重单一目标的专项规划,这类规划多注重实体空间本身,而对人之间的交往、创新等活动较为忽视。人文与生态交融空间往往是多个空间功能的叠加,与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又是一个不断拓展和延伸的体系,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系统性、网络化的规划理念。该类空间规划类似于城市总体设计,但城市总体设计偏重于外在形态和整体尺度的风貌特色。都市人文与生态交融空间规划重视人文活动和生态修复,是对整个都市空间的再塑造,因此对于文化创新、生态修复与改造空间节点应予特别关注。特别的,人文与生态交融空间中承载了一定人口规模的城市社区,也包括大量的镇和乡村居民点,其中一些居民点自身就是重要的特色交融空间,因此应结合城乡社区体系来组织都市人文与生态交融空间的布局。
[1]特别的,对于具有上千年农耕文化沉淀的村落,保护整个区域城乡居民点的原生风貌特色具有重要意义。如成都平原地区的林盘,是川西地区传统民居、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方式的载体。
[2]绿色廊道的分类,参考了《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中关于绿道网的分类。
[3] 韩西丽、俞孔坚,伦敦城市开放空间规划中的绿色通道网络思想(J),新建筑,2004年第5期
下 篇
1 规划技术方法
都市人文与生态交融空间体系的规划应在充分吸收目前各类专项规划的关键技术方法基础上,建立“点、线、面”相结合的规划技术方法。总的来说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根据人文资源、生态环境、城乡生产与生活、交通道路等要素,识别不同的功能空间单元,同时也要识别具有一定特质发展潜力的区域。
二是研究各类功能空间单元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功能联系,研究与都市区城镇空间、村镇居民点体系之间的空间关系,梳理出都市人文与生态融合空间的结构。
三是按照空间结构,建立人文与生态核心区、郊区型交融空间、城乡过渡景观带、远郊型生态空间等功能区,并以多元的绿色廊道串联各类功能空间单元。在此基础上,分别按照城市设计指导、风貌特色引导、控制性、保护型等要求对具体功能空间单元提出规划要求。
四是以不同功能区为基础,配套完善休闲服务体系与设施网络,并对功能区的城乡居民点提出优化指引要求。五是,建立空间管制,明确应该严格保护和控制开发的内容和区域;研究制订推动规划实施的配套政策。
表 现有规划体系的规划引导要求一览表
对象 | 规划方法 | 关键技术方法 | 目标导向 |
文化类 |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 紫线等 | 保护型 |
景观风貌特色规划 | 点-线-面要素组合 |
生态类 | 绿地系统规划、湖泊水系规划 | 绿线、蓝线 控水工程 | 保护型 |
生态安全体系规划 | 各类缓冲区 |
休闲旅游类 | 游憩系统规划、大地景观(公园)设计 | 游览及服务系统 | 引导型 |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等 | 一定地域范围内的规划, 兼以上三类规划方法 | 兼以上技术方法 | 保护型 |
重点地段 | 概念规划、城市设计 | 表现图 | 引导型 |
2 示范案例:漳州都市区[1]的规划实践
2.1 规划重点任务探讨:漳州建设都市人文与生态交融空间的意义
随着漳州与厦门共同形成的大厦门湾地区逐步向工业化中后期迈进,人文、休闲和生态消费将大为提升,因此漳州打造具有“山江海岛田”特色的都市人文与生态交融空间体系具有重要的前瞻意义。目前漳州市与厦门市、泉州市共同列为了国家级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这是首次将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纳入国家规划体系。因此,漳州建设人文与生态交融空间,实际上是整合利用都市区范围内的历史文化遗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融入自然风光、都市农业和休闲旅游,是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的重要体现。
2.2 区域资源要素评价:区域的生态环境与历史人文资源
漳州都市区的自然环境条件优越,属于九龙江出海口及其平原丘陵地区,是传统的闽南天府,拥有“山、江、海、岛、田”等空间资源要素。从空间类型上可分为四大特质空间:一是北部、西部和南部的山地丘陵地区,区域植被丰富,生物多样性突出;二是江河平原地区,区内水系纵横、城乡田园交错,是都市区的主要人口和产业拓展区域;三是九龙江出海口地区,主要为滨江自然景观区,特有的淤积岛屿及滩涂地;四是东部滨海地区,沿海地带多为低山丘陵,并有风景良好的海湾。
漳州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1400多年的建制。都市区范围内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拥有700多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市和区县级文保单位不下300处。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土特色十分突出,其中约1/3具有涉台文化价值,这对于联系两岸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如芗剧、潮剧、木偶剧等14个剧种,山水画、木版年画、木雕、漳绒、漳绣等,在台湾以及东南亚都有很高知名度。漳州在上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民俗文化传统,如开漳圣王节、摊戏、赛龙舟等传统节庆活动。此外,漳州拥有闽南地区独特的乡土村庄建筑,平原水乡村落、山区特色村落和滨海渔村等特色十分突出。
当前漳州都市区内的城市空间拓展步伐加快,而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众多的历史人文资源也缺乏系统性整理和保护,更谈不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若采取被动的保护方法,将这些资源独立在城市发展之外,漳州也将毫无特色可言。因此,漳州需要通过都市人文与生态融合空间的建设,融合大量的特色功能空间,并加强系统性保护,那么未来漳州都市区将具有非常鲜明的闽南地域特征,并将极大地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2.3 功能与景观体系构思:“伴城市而生长”的空间结构
为配合厦门构筑环湾型特大城市建设,漳州市以开放的姿态提出了向海拓展的空间发展思路,提出了“主副双心、带状网络”的都市区城镇空间结构。在系统整理都市区内人文与生态资源要素基础上,基于都市区的城镇空间拓展思路,规划提出了“一心双带、拥江傍海”的都市人文与生态交融空间体系。这种交融的空间体系是紧密伴随着城镇空间网络的拓展而不断生长的。“一心”是指九龙江出海口地区的生态绿心,是整个都市区的生态核心;“双带”是指九龙江文化风光带和海滨文化风光带,是都市区内最重要的绿色廊道,也是各城镇组团开敞空间的一部分;“拥江傍海”是指交融空间体系的拓展趋势,通过各类功能空间单元的建设使城市更加亲近江河与海洋,并使各城镇空间能够被纳入“慢空间”网络中去。

图 漳州都市区空间结构规划图
2.4 因地制宜施策:具体规划要点
(1)建设都市区生态绿心,实现生态保护与创新发展的统一
九龙江出海口地区是都市区生态环境最为敏感的地区,是整个九龙江下游和厦门湾地区最为重要的红树林分布区域,目前为省级自然保护区。而红树林周边的浒茂洲、乌礁洲、玉枕洲和海门岛等大小岛屿是淤积型陆地,生态环境也较为脆弱。因此考虑到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也考虑到未来漳州和厦门的郊区休闲旅游功能发展,将其作为生态绿心来控制和引导。区域内可建设城市湿地公园,并依托现有的镇村逐步建设生态型小城镇,并引入生态科教服务、休闲度假等功能,走生态创新发展道路。
(2)以两大江海文化风光带为基础建设多元的绿色廊道
九龙江的北溪、西溪、南溪,北溪支流龙津溪、滨海地带等区域是漳州一千多年来人类活跃的地带,因此积累了大量的文化遗产,也形成了诸多风景旅游区。因此,规划以江海地带为纽带,依托沿江、滨海的城镇滨水空间,步行道与自行车道系统建设漳州都市区的绿色廊道。由于漳州都市区既是与江海文化风光带的空间拓展方向一致,城镇空间与其紧密联系,因此这些绿色廊道具有郊区交融空间特征。两大江海文化风光带的内容如表3所示。
表 江海文化风光带规划一览表
绿色廊道名称 | 功能空间单元 | 休闲服务节点 |
九龙江文化风光带 | 传统历史人文轴带: | 漳州古城(漳州文庙、漳州市牌坊、八角楼、霞东书院、台湾街、香港街等)、芝山红楼、林语堂纪念馆、陈元光文化公园、湘桥历史文化名村、江东桥、松州书院、松州威惠庙、长泰杨氏宗祠、长泰石坊、龙文塔、月港老街、龙岩池、白礁慈济宫等若干重要文化遗产节点共同组成 | 城市型服务区:漳州主城区、石码城区、角美临厦新区、长泰县城、漳州新港城(招商局漳州开发区)等 镇与旅游区:丰山镇、浦南镇、程溪、郭坑镇、佛昙镇、官浔镇、隆教乡,马洋溪旅游度假区、花博园等 服务节点:各人文与生态功能空间以及相关的村庄等 |
生态休闲区: | 包括碧湖风景区、云洞岩和瑞竹岩风景区、白云岩风景区、紫云岩风景区、圆山风景区、林前、文浦山、南山风景区,马洋溪旅游度假区、丰山镇、浦南镇、程溪、郭坑镇等郊区休闲镇,西溪、龙津溪、九十九湾、浒茂洲湿地公园等共同组成 |
花都农林风光博览: | 花博园、百花村、百里花卉长廊、万亩蕉园、水仙花基地、荔枝海风景区、杨梅基地等花卉与特色农业节点共同组成 |
海滨文化风光带 | 包括玉枕洲、海门岛、浯屿岛等岛屿风光区、双鱼岛人工休闲岛、火山地质公园、镇海卫城、等生态与文化节点;包括招商局漳州开发区、隆教乡、佛昙等地区的特色滨海旅游休闲区 |
(3)人文小空间挖掘与弘扬
文化是乡愁的重要纽带,闽南地区由于长期的聚居生活,形成了诸多小尺度的人文与生态融合的特色人文小空间。这些特色小空间仍是当地人们的日常活动场所,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或民俗特性。如漳州的码头文化延续了上千年,诸多历史名人、历史事件、商贸活动,以及涉台文化都与沿九龙江地区的码头空间息息相关,因此值得大力保护。
挖掘闽南特色的人文小空间,以实现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如漳州老城文化创意区以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机更新为契机,积极推动芗剧、木偶剧、歌仔戏的发展,并可引入芗绣、版画、花卉艺术、陶瓷艺术、木雕艺术、茶艺等文化创意产业。又如陈元光公园以对台的根文化为主题,开展祭祀文化活动、寻根文化活动和海峡两岸交流活动,并可发展相应的文化创意产业。
表 闽南特色小空间规划一览表
类 型 | 闽南特色小空间名录 |
名人纪念场地 | 陈元光公园、龙池岩寺玉屏讲堂(朱熹讲学处)、松洲书院、黄拢璞山岩寺(黄拢为片仔癀配方创始人,规划重建璞山岩寺)、林语堂纪念公园、许地山故居、众多台湾名人的祖籍地 |
传统村落与古镇 | 浦南镇、湘桥历史文化名村、天宝镇洪坑村、港尾镇浯屿村、海澄镇玉沈村、隆教乡镇海村、佛昙镇岱嵩村 |
码头文化碎片 | 漳州古城码头、月港古码头、石码古码头、浦南镇古渡口、湘桥文化名村古渡口 |

位于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五里沙村的林语堂纪念馆(林语堂出生地)
(4)利用自然“山水林田湖”,打造城乡过渡景观带和远郊生态空间,使都市区更显绿色魅力
依托都市区外围的山林、水网田园,建设山林休闲空间和郊野田园休闲空间,进一步挖掘这些地区的人文与生态资源,成为都市区外围的特色区域。同时,进一步整合大区域范围内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并将区域海绵体串联起来,建成环绕整个都市区外围的绿色开敞体系。

图 人文与生态交融空间体系规划图
[1]漳州都市区的范围包括漳州市区、龙海市、长泰县县城,以及华安县、丰山县、南靖县和漳浦县的部分地区,区域面积在2000平方公里左右。
[2]2007年9月,文化部公布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议在福建泉州、漳州、厦门三地先行开展试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较为集中的区域,实施整体性保护。
[3]《漳州中心城市拓展概念规划(2009-2030)》提出的城镇空间结构“主副双心、带状网络”内涵是:主心为以漳州主城区、角美临厦新区、石码片区构成的中心城区,副心为以漳州新港城为主的副中心;带状网络指漳州都市区沿着九龙江两岸和厦门湾南岸成带状拓展,各城镇中心之间形成网络化发展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