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巴新城概念规划和总体城市设计技术投标

作者:吕绛(中规院深圳分院)
水是高原自然生态的灵魂,是西部地区城市发展、进步的命脉。多巴新城所处地区降雨稀少,水资源匮乏,水土流失严重,如何在规划过程中守好环境、生态底线,解决好水资源管理与利用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多巴新城概念规划和总体城市设计》投标方案围绕四大策略展开,其中构建高原水柜城市,作为项目的一大亮点,亦成为多巴新城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举措。

多巴山型水势分析图
多巴地处青藏高原祁连余脉的西纳川的冲积扇上。湟水河谷内由于冲积扇交叉地出现,河水绕着两边的冲积扇流淌,呈现出极有规律的一个个河曲。河绕扇转,百曲千折,多巴大地景观格局奠定而成。洪积扇前端的肥沃土壤,再加上其特殊的储水特性,成就了高山脚下的万顷良田。由于洪积扇的地下水流走向往往与扇体表面的干涸河道流向一致,为方便灌溉,这里的农田也保持着与扇体和水系相同的排列方向。依据因水而兴、逐水而居的中国传统营城法则,确定两河交汇处为城市中心地区,重点建设经贸商务中心和各级行政文化设施。

多巴中心选址分析图
规划区内地形地貌丰富多样,高程起伏,坡度变化大,存在基本农田、洪泛区及沙坑地陷等诸多不适宜建设区域,为更好的制定城市空间发展策略,需基于大山水格局对规划区进行场地适应性评价。

城市“三区“划定图
地内适宜建设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湟水河河谷中部地区、甘河沟以及西纳川两侧基本农田以外的区域;湟水河河谷西侧、湟水河沿岸等受到地貌或植被保护的影响,需要限制建设与开发。
针对多巴新城的自然山水生态系统面临的各种问题,规划提出“高渠河谷”和“永续田川”双重水资源管理策略,为传统城市蓝绿空间系统注入新的活力,进而达到涵养水土、生态修复、蓄存渗透、防洪抗旱,应对季节变化,实现蓝绿互换的目的。
借鉴都江堰的水利处理方式,由上游多级水闸分流集水,通过一级控制坝至西向东蓄水形成三段核心水景观区,再通过水磨坊、景观桥等水工构筑形成二级调蓄坝精确控制与水岸及跨河步行系统的关系。

多级水闸分流系统示意图
将原有的农业沟渠灌溉系统保留、移植到城市市政绿化中去。提炼多巴最具高原本土特色的“林、渠、城、野”微生态格局系统,作为城市设计的核心基础元素,通过各种要素组合模式的类型学研究,营造独特的在地景观。把生态文明和山水意识贯穿于城乡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落实到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中, 渗透到城市设计、建筑风格等各个环节上。

林、渠、城、野微生态格局提炼演进分析图
多巴新城年均降雨量少,蒸发量大,生态条件脆弱,规划区内降水多为中小雨,符合低影响开发设计对雨型的要求。针对多巴的实际情况,本次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构建了“治山、理水、润城”系统化的治理模式。突出“山- 水- 城”一体共治,形成独具特色的高原海绵城市建设模式。

海绵城市规划理念示意图
山体治理主要包括了山体绿化以及沟道治理两类工程措施。美化多巴大背景自然环境的同时,减少径流损失和泥沙输送,加强水土保持,保障“清水入湟”,做到“水不下山、泥不出沟”。
根据南北山体的地貌、高层特征,结合现状土壤及植被生长情况,科学合理选择不同类型的灌溉方式。北侧山体连续性较强,山谷数量较少,可通过泵站将水引至高点,利用高位水渠,进行重力输水。遇到山谷时采取渡槽架设,遇到凸地时沿等高线敷设。南侧山体连续性较差,山谷数量多,且距离较远,需架设众多渡槽。为节省工程造价,规划以各山包为独立单元,分别设置高位水池,并引胶管作为配水通道,加大灌溉面积。

北部高渠规划图

南部高位水池规划图
结合当地水土流失特点和地形地貌特征,山沟治理工程的作用在于防止沟岸扩张,减缓沟床纵坡、调节山洪洪峰流量,减少山洪或泥石流。规划采用以小流域为单元集中连片治理的方式,通过在各流域主沟道修坝拦洪淤地, 兴建控制性沟道拦挡工程,在侧支、毛沟修建土石谷坊群或营造固沟防冲林, 防止沟道再发育, 巩固沟床。

山沟拦沙坝示意图
水体整治、管理主要包括堤防风貌建设和山洪排泄通道梳理两个部分的内容。根据河岸边坡特征、沿岸用地类型以及现状地形高程将湟水河与西纳川河的堤岸工程分为5 个区域:1. 边坡较缓、大部分地区无需堤坝,局部需要柔性护岸;2. 河道较窄,原规划堤坝防洪标准不高,需提升,可采取分阶堤坝;3. 边坡较缓、大部分地区无需或者需要分阶堤坝、局部需要护岸;4. 边坡较陡、多为单级堤坝、分级堤坝或局部进行地形改造、需要硬质护岸;5. 河道较窄、堤坝与规划道路结合、局部可暂时被洪水淹没。湟水河按照100 年一遇标准设防,堤顶高程介于2291.02 米~2436.89 米。西纳川河按照50 年一遇标准设防,堤顶高程介于2357.35 米~2383.34 米。

堤防风貌分段图

水岸堤防规划图
引水润城是在多巴新城构建多个海绵微单元系统,增大对雨水的储蓄能力,达到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微气候环境的目的。在微单元内,科学、合理布局各类低冲击LID 设施,使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85%,年径流污染负荷削减比例不低于50%。每1000 平方米硬化面积,配建不小于25 平方米的雨水调蓄设施,下沉式绿地率不低于45%,透水铺装率不低于65%,绿色屋顶率不低于20%,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在4-5 毫米。

海绵系统结构示意图
本次多巴新城概念规划和总体城市设计技术投标是一次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高原海绵(水柜)城市建设的有益探索。引入水土保持等理念,增加了传统海绵城市的内涵,也为多巴新城滋长成为生态山水型西宁城市副中心提供丰厚的“沃土”。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中规院深圳分院《多巴新城概念规划和总体城市设计》国际竞赛项目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