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刚结束的《多巴新城概念规划和总体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活动中,中规院深圳分院在清华院、ARUP、AECOM和上规院等5家设计机构中脱颖而出一举中标。规划对“河湟高城”概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以整合西宁城市结构为目标,构建河湟文明十字体系。通过“高原水柜、丝路高地、高线风景、活力高谷”四大策略,为多巴新城的建设发展提供一个综合的活性解决方案,继续传统思想、响应当代需求、以河湟文化及高原特色为核心,成为西宁汇合城、乡、牧、野的另一种空间方式。今以三篇微信短文,简述要点,分享心得。

作者:龚志渊(中规院深圳分院规划一所主任规划师)
西宁, “海藏咽喉”,一个古老而充满希望的城市,千百年来河湟文明的中心。
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青海省加快发展东部城镇群等背景条件下,西宁作为青藏高原交通枢纽与产业中心,面对城市资源的各种紧约束困境,急需在空间上进一步突围拓展。
多巴新城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支点,西宁市城市副中心,高原生态与河湟文明融合高地,对于西宁市落实国家与区域重大战略,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战略部署,谋划城市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多巴新城区位图
但西宁从东向西的城市发展,不能是再拷贝和再复制,多巴新城需要特色化的设计策略。
规划对“河湟高城”概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顺应大山水格局,基于文化线路视角,重点梳理河湟文化谱系,设计以补足河湟谷地大体系结构,整合西宁城市结构为目标,由此构筑了一个植入自然河谷走廊,以湟水河为纽带, “内松外紧、西疏东密”的可生长带型组团新城结构。

规划结构图
“河湟高城”,是极具高原特色城市的多元文化属性象征,更具高度的城市设计目标。两山夹峙,湟水中流,竣山巍巍,蜿水淌淌;农耕与畜牧和谐共生;汉戎民族共生共荣、互为依存;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茶马古道,交织其间,不断上演着地域文化重塑与改造。文化的重构、创新的活力,都深深根植于河湟内涵。

多巴大山水格局
以高原生态为焦点,平衡城市与自然。
以高原城镇化为触媒,互动生产与生活。
以高原风景为语言,描绘文化与景观。
以高原城区为载体,创新功能与空间。
“河湟高城”,其规划设计正是提供一个综合的活性解决方案,继续传统思想、响应当代需求、实现差异化价值与生命力的集合创新过程。
“河湟高城”,将“生态营造、产业培育、空间组织、形象塑造”按照新发展观和特色发展标准进行集合创新,提出四大发展策略,实现差异化价值与生命力。

河湟高城——目标对应策略
高原河谷:建立整体山水生态格局
永续川田:新技术体系嵌入蓝绿系统

高渠提升系统和分级水资源管理系统

应对季节性变化的水岸空间
牧野城乡:多巴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
产城高地:消费引领国际新产业格局

高原特色新型城镇化分析图

多巴新城整体鸟瞰图
河湟文化:构建新河湟文化体系
集群景观:创新高原景观集群

河湟文化新十字双环体系

河湟高街景观集群
品质服务:中心及公共服务体系
活力绿廊:城市功能布局

多巴新城社会生活圈分析

活力绿廊串联多巴特色场所
基于现状大山水格局和多元历史人文资源的梳理,顺势而为,组合重构形成最具多巴地域性的城市特色系作为规划设计的刚性本底。

多巴新城特色系设计——顺势和重构
为有效地保护高原山谷自然生态特征,将人工环境对自然的影响降至底限,规划通过大气环境和建筑物理环境分析后,“以气定型”,确定总体城市设计的密度分区和空间布局。

多巴新城总体城市设计平面图
基于总体城市设计的思维反馈和综合交通、市政设施、海绵城市等系统支持分析,将一个特征鲜活的城市活力地区落实于用地。各片区强调用地功能的适度混合,以提高功能的融合度与片区活力,由此形成此次多巴新区概念性城市总体规划。

多巴新城土地利用规划图
规划结合新区土地经营预期,提出了“治水先行、风景营造、事件带动”的发展策略,城市设计重点控制多巴新城的生长逻辑,以生态安全网络为基础,通过集群设计方式,形成一个具有明确空间组织能力和显著视觉影响力的城市形象。

集群风景带效果图
规划极富创意的将横贯多巴的京藏高速保留并重塑为线性城市绿廊“河湟高街”,将消极的阻隔空间重新定义为全新的城市活力空间,并成为激活城市中心、促进产城融合、加速城市更新的催化剂,缝合城市。

京藏高速现状穿城而过

河湟高街分断设计示意图

河湟高街河湟文心段效果图
作为重要触媒项目的园博园,设计从生态修复的角度切入,突出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环境景观,并打破园博园的静态边界,通过校场河蜿蜒生长,分场馆从城市边缘延续到新城核心,形成了跨越青藏铁路,与湟水河景观带相融合的另一条城市风景带。

高原园博园生态修复示意图

园博融城带整体鸟瞰图
我们在确定的生态建设计划中,以不变的生态发展策略,应对西宁城市西进的不确定需求。找寻自然和人文演进的规律,凝练中国新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超越浮华的物质空间表象,控制关键资源,系统地设计多巴新城生长的空间秩序,以回应新城“相由心生”特征。
西宁以西,湟水东流,未来这里将以河湟文化及高原特色为核心,成为西宁汇合城、乡、牧、野的另一种空间方式。快速变化的现代世界、宁静永恒的精神远方,将汇入河湟流域的高原生态、高地经济、高线风景和活力高谷之中,臻于高城。

项目主创团队湟水河调研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中规院深圳分院《多巴新城概念规划和总体城市设计》国际竞赛项目成果。
[1] “水柜”是中国古代调节运河供水的蓄水工程,即用于航运的水库。在山丘地区筑坝截取溪流或在运河两岸洼地四周筑围堤蓄积地面坡水、泉水,以及从天然河流引水,设闸控制,蓄水济运。——百度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