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PD】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道路绿地设计策略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6-09-07 01:32:27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点击蓝字快速关注规划师杂志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城市的建成区面积持续扩大、城市体量不断增长,与此同时城市也面临着严峻的雨水问
题:一方面城市的地下水位在不断下降,水资源变得越来越紧缺,另一方面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因此,如何充分利用雨水资源
将成为未来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目标。
作者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讲师
王祝根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讲师
李晓蕾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教授、副院长
张青萍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
李晓策
在《规划师》2016年第8期撰文,
文章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着重从排水分流控制、汇水径流引导和蓄水优化利用的
角度构建了城市道路绿地设计策略,以期为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道路绿地建设提供借鉴。
一、道路绿地设计策略
1.目标与框架
当前,我国已有部分学者从雨水资源的角度开展了城市道路绿地的相关研究,但是所得的研究成果不多,主要侧重于雨水存储、利用等具体的技术方面,关于设计策略的研究成果较少。而随着海绵城市建设战略的提出,国内城市道路绿地未来几年内必将面临着大范围的改造、更新建设。在这一背景下,道路绿地设计策略的研究能够为即将展开的道路绿地更新、建设提供设计层面的参考,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道路绿地设计策略包括设置优化目标、提出基本原则与设计策略,以及系统地归纳生态道路绿地设计方法,目的是为生态道路设计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宏观设计体系参考(图1)。
2.原则
制定道路绿地设计策略的目的是为
了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提升道路绿地
的生态价值,在道路绿地层面落实海绵
城市建设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
设计原则与设计思路的引导 ( 图 2)。
二、设计策略引导
1.排水分流控制
作为城市排水的重要组成部分,道
路排水与城市生态建设联系紧密。排水
分流控制原则指的是在生态雨洪控制利
用理论下,道路应遵循路面与绿地排水
分流的设计原则。从雨洪控制的角度看,
道路路面与道路绿地排水的分流是提升
道路雨洪控制能力的前提。由于道路与
绿地的基质截然不同,与道路相比,绿
地内的雨水水质要明显优于道路,不但
绿地本身具有雨水净化能力,而且结合
了生态技术的绿地还能接纳周围的雨水
径流,发挥调蓄与净化作用。因此,排
水分流就是要从源头上对道路路面和道
路绿地的雨水进行分流。
(1)纵向分流
道路雨水径流的控制主要由排水口与排水通道两部分组成。纵向分流指的是排水口分流,利用排水口的高差—将道路与绿地排水口设计为不同标高来引导分流。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已建成道路的绿地标高多高于路面标高,且没有独立的排水口设计,无法实现雨水分流,对于这一类型的绿地应该通过排水口改造实现与道路排水的分流控制。然而,分流并不是说完全的分离,分流的目的是为了根据道路与绿地径流的水质、水量条件的差异,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法与技术。例如,道路路面的渗透能力差,雨水径流量大,水质污染严重,在将雨水径流引入相对独立的绿地区域时,一方面需要配合一系列的沉淀、过滤和净化等方式处理水质污染的问题,另一方面需要设计适度的排水口、排水通道和足够容量的蓄水空间以适应其汇水速度快、径流量大的特点 ( 图 3)。
(2)横向分流
横向分流指的是排水通道分流,通
过道路、绿地排水通道的分离实现分流。
道路排水与绿地排水的特点不同,其排
水通道的设计方法也不同。道路排水通
道的设计应针对道路排水的特征,尽可
能地延长排水径流时间、分散排水径流
通道,以延缓暴雨进入城市管网的时间,
有效减少雨洪流量 ( 图 4)。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海绵城市建设
背景下的道路绿地设计应首先实现道路
路面与绿地排水的分离,再制定相应设
计策略,引导市政排水管网与生态景观
的排水分控。如此一来,既可以有效增
加绿地蓄水量,减缓市政排水管网(尤
其是在暴雨期)的排水压力,又能够根
据道路与绿地雨水污染程度、滞蓄能力
和径流特点制定相应的设计策略,选择
合理的设计方法与技术,以高度优化、
利用雨水资源。
2.汇水径流引导
道路是城市雨水径流产生、汇集与
排放的主要区域,根据美国环境保护署
(U.S. EPA) 的测算,当降雨发生时,在
自然地表只有10%的雨量形成地表径
流,50%的雨量形成下渗;而在城市建
成区,同强度的降雨有55%的雨量形成
地表径流、15%的雨量形成下渗
。因此,
合理引导城市道路雨水径流对发挥道路
“雨水管理”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处理好道路与绿地排水径流的关系也成
为生态道路绿地设计面临的重要任务。
基于雨水存储利用的汇水径流引导
策略是根据绿地汇水过程与道路用地差
别而构建的,该策略包含两个部分:
(1)根据汇水过程实施源头—汇流—
终端的过程引导。该引导主要是根据雨
水径流的产生过程,对雨水径流实施从
源头到终端的过程引导。以美国波特兰
12号大街为例,当降雨发生时,12号大
街可汇集道路范围内的雨水径流,并由
进水口将其导入4个连续的雨水种植池
中,雨水在种植池中完成吸收、滞留、
净化和下渗等过程,不能消纳的多余雨
水通过溢流口流出并进入城市排水系统。
针对雨水径流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12
号大街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与技术手段
成功地将雨水径流从道路引入绿地并排
入城市管网,实现了对雨水径流的过程
引导控制。
(2)从用地差别的角度出发,对人行
道、车行道与绿地分流进行空间引导。
人行道、车行道与绿地上的雨水径流的
汇水量、水质、径流速度与径流特点均
有很大差别,如采用透水铺装的人行道,
其透水性要优于车行道,而绿地的透水
性又优于人行道。
因此,在源头—汇流—终端的过程
引导的基础上,未来的道路排水设计应
进一步根据人行道、车行道及绿地的雨
水污染情况、雨水径流量与径流速度制
定相应的设计方法,以指导不同环境下
汇水径流的优化处理。
3.蓄水优化利用
基于雨水存储利用的道路绿地设计
应从以下两个方向构建其蓄水优化利用
的指导框架:
(1)基于渗透的设计。通过道路绿地
进行雨水渗透,是雨水就地存储消化的
有效途径。雨水通过地表土壤或者辅助
设施渗透到地表以下重新参与到自然的
水循环当中,可有效补充道路用地范围
内的地下水源,促进水资源的再循环[6]
。
因此,基于雨水利用的渗透设计首先应
从雨水渗透存储的角度出发,对用地范
围内的降雨量和降雨特征进行分析,该
分析是制定道路绿地雨水渗透设计的前
提与基础;其次应根据降雨量及降雨特
征确定土壤基质的配置、铺装材料的选
择,同时根据植物的吸水性、耐水性特
点进行植物配置;最后在综合分析渗透
特征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设计模式以
及渗透与过滤技术。
(2)基于存储的设计。在渗透策略的
引导下,一部分道路雨水资源实现了就
地消纳。但是道路绿地也需要结合相应
的存储设计策略(如建设雨水花园、生
态蓄水池等)储蓄一定量的雨水,用于
道路景观水体的补给、绿化,以节约城
市水资源。因此,基于雨水利用的存储
设计首先应根据场地的地理环境、降雨
特征与空间条件,对汇水特征、蓄水量
和下渗量进行分析,以合理地划分汇水
区,实现对雨水存储的科学规划布局;
其次应分析场地形态、高程、坡度和面
积等相关特征,以确定可采用的设计手
段与存储模式;最后根据上述分析的结
果,选择合理的存贮模式与净化技术,
确定相应的物理、植被土壤净化技术。
道路绿地收集雨水的功能体现了它
在重建水循环和补充城市水源方面的作
用,这也符合当下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
需求,具有积极的生态意义。因此,充
分发挥道路绿地的雨水渗透与存储功能,
增强道路绿地对雨水资源的消纳与利用
水平应该成为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道路
绿地设计的重要支撑点。
三、设计方法与技术引导
1.
排水设计
(1)道路绿地自身的排水设计
根据道路绿地的特点,宜采用生态
排水的方式,并充分利用道路及绿地空
间形成科学的排水与调蓄设计。目前道
路绿地的生态排水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
将道路与绿地边界的局部或全部打开,把
径流分配到临近的下沉式绿地中,并设置
连续的雨水滞纳设施,通过绿地滞纳一定
量的雨水,缓解排水管网的排水压力。二
是设置浅草沟、渗透渠等设施,并结合相
关生态景观技术发挥绿地对雨水的吸收、
滞留、减速和渗透作用,从而达到缓解排
水管网压力的目的 ( 图 5)。
(2)绿地与排水管网的对接设计
道路绿地与排水系统的对接设计能
够科学合理地引导道路排水,是生态道
路设计的重点,其基本原则是建立绿地
与排水管网的间接联系,缓解排水管网
的排水压力。因此,在土壤渗透能力有限
的情况下,道路绿地应将无法下渗的雨水
引入收集池,待排水高峰期过后再排入城
市排水管网中。此外,为防止道路绿地雨
水收集池的集雨量超过其容量,应设计与
排水管网相对应的溢水口和溢流井,以实
现对道路绿地的弹性排水控制 ( 图 6)。
(3)道路绿地与外部空间的排水协同
设计
近年来国内城市由于排水系统设计
标准偏低、管网容量较小,尤其是在排
水高峰期时,地势低洼的节点地区排水
压力负荷较重,道路积水呈现出特定地
点发生率高、排水引流不畅的特征。而
道路绿地与外部空间的排水协同设计对
缓解道路内涝节点的排水压力有积极的
作用。因此,在年降雨量和暴雨期雨水径
流量较大的地区,当道路绿地不能明显发
挥排水作用时,应选择径流引导的方式,
将雨水引导至道路周边的广场、绿地内,
通过外部雨水收集设施缓解道路绿地的排
水压力。这一类型的道路绿地设计应注意
对径流的引导设计,如其坡度选择应满足
排水速度的要求,场地高差应注意与周边
广场、绿地的衔接等
( 图 7)。
2.
蓄水设计
(1)蓄水方式
道路绿地的雨水蓄存不但能用于雨
水调蓄、景观水体和景观绿化,而且可
以减小径流对道路的侵蚀、削减道路雨
水径流的洪峰流量,具有多方面的生态
价值。道路绿地的优点在于不仅可以收
集到对应绿地上的雨水,还能收集到周
围硬地集水面积上的汇流,因此可在降
雨的全过程中加大道路整体的雨水入渗
系数。
道路绿地的蓄水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通过种植基质层和植物吸收储蓄雨
水。在基质层方面,种植的植物种类及
土壤的选择是关键,应选择低密度、高
空隙率、耐冲刷的土壤材料以及耐水性
好、吸水性强的景观植物。二是通过专
门设计的蓄水空间储蓄雨水。道路绿地
常用的蓄水设施有植草沟、生物滞留带、
雨水花园、人工湿地、生态蓄水池和生态
截污池等多种形式。道路绿地应将基质层
和蓄水空间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场地内部
或周边道路、建筑绿地收集雨水
。
此外,利用道路绿地开发蓄水空间
不仅要满足增加雨水存储量的需求,还
应建立弹性的蓄水和排水联系。例如,
美国波特兰12号大街的道路绿地蓄水设
计便通过模拟实验表明:蓄水与径流结
合的引导设计可显著提升景观对雨洪的
控制能力,使25年一遇暴雨产生的径流
强度降低约 70%
。因此,道路绿地的
蓄水设计不应只是开发蓄水空间,还需
依托蓄水空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排蓄组合
设计,通过弹性蓄水与排水的结合,实
现雨水的弹性存储与弹性排放。
(2)蓄水技术
降雨在道路路面形成的径流会冲刷
路面附着的污染物,造成各种径流污染。
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表明,路面雨水径
流污染主要是由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污染
造成的。而绿地可通过土壤基质、植物
及微生物的吸附、过滤、离子交换等作
用净化径流中的污染物,将大部分的固
体污染物沉积下来并转化为植物的营养
物质。由此可见,道路绿地蓄水在减少
径流污染和净化雨水水质方面具有明显
优势。
基于上述分析,道路绿地的雨水净
化设计应与蓄水充分结合,通过渗透、
存储、调节、传输与净化等过程实现对
雨水的净化处理
;道路绿地应结合用
地性质与场地条件(降雨量大小、径流
量大小、污染程度、汇水区位置及面积、
土壤类型及结构、绿地空间形态及结构
等)进行雨水资源利用的需求分析,并
确定适宜的净化技术,有效利用生物滞
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
节塘、植草沟和植被缓冲带等设计方法
与技术,实现对雨洪净化和利用的有效
管控(表2)。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6年8期
《
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道路绿地设计策略
》
转载须知
由规划师杂志原创文章请遵循以下转载要求:
微信公众号请于文章发布
两天后
转载,
转载时后台回复“转载”二字,
无授权图片的童鞋会被举报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