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位于贵州西部乌蒙山区,现辖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钟山区4个县级行政区和5个省级经济开发区,87个乡(镇、街道),总面积9965平方公里,总人口328万。
一、规划基本情况
1、规划前提
根据《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六盘水市的城市性质为“国家战略能源基地,中国凉都,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市,贵州西部中心城市。”城市规模为远期(2030年)城市人口12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20平方公里。城市空间结构为构建“一主两副三城区、峰丛湿地绿相融”的多极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
2、规划任务
逐层落实和深化上位规划和相关规划要求,从城市整体自上而下落实细分城市总规确定的城市定位与目标、规模与容量、功能与布局等,并实现控规与相关专项规划有机衔接,达到对城市实施整体性调控的目的。
二、规划技术特点
1、分层控制与分层审批相配套
本次规划制定分层控制体系,分层体系由编制分区—管理单元—街坊—地块构成。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共划分为12个编制分区、87个管理单元。我院承担其中7个编制分区的规划编制,本次规划任务涵盖管理单元(含)以上层面。
通过分层解决控规与总体规划的衔接,逐级分解指标,增加控规的稳定性,牵一发不必动全身,有利于施行动态维护。规划设置分层审批,将法定审批和技术审批分开,提高实效性,将编制分区与管理单元的规划内容作为法定审批程序,将街坊规划编制内容作为技术审核程序。
2、刚性控制与弹性控制相协调
一是明确分类控制内容。单元控规编制方法分为刚性控制和引导性控制内容,刚性控制内容以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和“五线”控制为主。对于刚性控制以外的用地和指标则为引导控制,按照一定条件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调整,从而有效避免传统控规“什么都管,什么都管不好”的问题。
二是采取具有弹性的控制方法。在刚性控制内容中提出灵活的控制手段,可采用“实线控制、虚线控制、点位控制、指标控制等多种方式,既保证了设施的刚性控制要求,又具有了对接市场的适应性与弹性。能够避免因控制过死而导致的规划控制失效问题。
3、指标体系科学性与探索性相融合
规划改变以往靠经验拍脑袋确定容积率的方法,探索指标赋值的科学性。规划积极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的要求,探索以更科学的方法确定开发强度,建立人口—用地—开发规模之间的理性联系。为此,规划开展了《六盘水中心城区建设强度专题研究》,专题提出主要对开发类用地进行总量控制,确保城市规模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实现城市的宜居性。规划对居住用地(R1、R2)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1、B2、B3)以管理单元为空间单位实施容量整体控制,对与市场需求关联不大的其他类别用地按通则性规定进行控制。
适应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在规划中引入海绵城市控制指标。规划海绵城市建设指标分为强制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两大类,强制指标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单位面积控制容积;引导性指标包括下沉式绿地率、绿色屋顶率、透水铺装率、年调蓄总量。海绵城市强制性指标在编制分区—控制单元—街坊—地块之间分解,下一级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单元面积的加权平均值应满足上一级总体目标的要求。海绵城市引导性指标根据各项目、各地块自身情况标适度调整,但是调整后的引导性指标对年降雨控制总量的贡献必须满足径流总量控制率的要求。
4、规划布局的地域性与宜居性相适应
规划围绕山地城市特点,开展《山地城市设计专题研究》,合理利用山水格局,确定城市天际线与建筑高度分区、景观轴线与景观视廊、建筑风貌与建筑色彩分区。并对重点管理单元制定城市设计图则,提出城市设计管控要求。

单元控规分层控制示意图

片区划分图

开发强度分区影响因素示意图

单元法定图则

单元引导图则

单元城市设计引导图则
注:本文出自《城市规划通讯》2016年第15期“中规院专栏”.责任编辑 马赤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