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PF】动态与人本视角下的城市空间塑造:“艺术流”的力量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6-08-30 02:58:25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点击蓝字快速关注规划师杂志
近年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艺术在推进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换、激发创新驱动和重塑城市空间形态等方面
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祝贺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唐燕
在《规划师》2016年第8期撰文,
文章通过分析城市中文化艺术要素的交换、转移和集聚现象,指出“艺术流”是一种可以左右城市空间利用
和形象特征创造的特殊力量,由此从动态与人本视角探讨了“艺术流”塑造城市空间环境的多元途径,进而提出利用“艺术流”
提升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举措和相关政策保障,以期为艺术介入环境空间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
艺术的流动性及其对城市空间塑造
的影响
长期以来,城市一直被管理者、规划师和建筑师等当作固态的物质空间来规划与建设,即先有房子、街道等“器”的规划和生产,再有人的活动等“用”的植入,二者之间的分割导致传统规划始终困顿于静态、蓝图式的理性悖论之中。在对理性规划展开批判的过程中,先驱者们发现了重塑“器”与“用”两者关系的重要性,“城市流”(Urban Flow)的概念应运而生。“城市流”是指在城市内部或城市之间交换、流动与转移着的各类要素,包括人流、物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等多种可见或不可见的“流”,具有解构及重塑城市和区域空间的潜在力量。本文探讨的“艺术流”是“城市流”的组成部分和衍生概念,它涵盖了与艺术文化相关的各种动态的要素。
在“后工业”“新经济”“新常态”“创新”引导城市发展的新时代,城市中的“艺术流”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城市物质空间的创造和演进,并成为一些城市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量度和空间规划对象。例如,在法国里尔的圣索弗尔(Saint-Sauveur)火车站,正是艺术的介入,使得曾经无人关注的破败空间转身成为每年迎接近百万人的文化载体(图2)。诸如此类的空间转型,往往并非是由规划师指令性的静态蓝图创造出来的,而是由艺术按照自我规律运作和创造的结果。
毕加索认为,艺术只有流变而没有发展,后来的艺术不会覆盖已有的艺术,艺术美的流动也不会抹杀前辈艺术家的光辉。艺术与工艺不同,不是一成不变或只在原有基础上的单方向推进。当今艺术的繁荣更是通过不同地域间的要素流动,借助交流、碰撞与融合而得以升华。艺术在流动和交织的过程中,其要素往往会向着更具吸引力的城市空间聚集,而吸引它们流入的关键取决于环境空间的品质、生活工作所要支付的成本,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保障。现代化的交通、物流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加剧了艺术的这种流动倾向,使艺术要素流动的成本更加低廉、速度更加快捷。显然,艺术作为城市发展的一种动力,不仅需要城市空间能有效承载其流动与发展的需求,还需要制定不同举措对其进行积极引导,以促进其良性流动。这里涉及的流动包含了艺术家、各种类型的艺术作品及艺术氛围等的流动,它们层层递进,相互影响。
从艺术品的流动性看,环境中艺术作品的不断更新,可以使人们对同一空间环境时刻保持新鲜感,促使人们乐此不疲地多次重返同一地点。同时,高流动性带来的活力也有助于吸引艺术家的聚集,实现艺术创作与城市空间品质改善的循环互动。2012年纽约时报报道称,过去10年中当代艺术活动在全球范围内高速增长,往返于世界各地的策展人利用便捷的航空物流使同一件艺术品可以在几个月内被纽约、伦敦、米兰、东京和上海等不同地点的市民所欣赏。艺术作品不再像从前那样固定收藏于世界各地的美术馆、画廊和博物馆中。
从艺术家及相关工作者的流动性看,艺术从业者因自我雇佣(自由职业者)而比其他职业群体更有可能作出跨越州(省)和区域的迁徙,影响这个过程的要素主要是生活环境品质与社区生活成本。2011年美国社区调查的结果表明,美国艺术家的自我雇佣率为34%(不包括第二职业),高于其他行业平均值的3.5倍。
从与艺术关联的资金流看,越来越多的公共与私人资本正在投入艺术领域中。截至2014年底,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GDP贡献率已经占到全市总量的13.1%。文化与艺术的经济带动效应在发展方式不断转型的今天愈发凸显,蔡武曾指出,我国潜在的文化消费能力高达4万多亿元人民币,目前还有3万亿元的空间可以挖掘。
★
“艺术流”塑造城市空间环境的
多元途径
1.活动作品
活动作品指的是在一定的公共环境
空间中不定期更新的艺术作品—环境
作为相对固定的容器,艺术作品则在其
中不断地更新变化,其形式包括街头涂
鸦、可活动的装置艺术、巡回和临时展
出的雕塑、画作与摄影作品等。常规的
城市公共空间多半是一成不变的,固定
的艺术作品长期安置于不变的环境之中,
由此造成的审美疲劳是在所难免的—
尽管其中也可能不乏经典之作。而活动
作品倡导的是:环境空间中的公共艺术
应及时更新,以满足大众不断变化的审
美需求,甚至于高明的环境空间艺术应
当通过自身的变化来引领每个时期的审
美变革。
2016年4月,为期6个月的费城
艺术博物馆室外展 (Inside Out) 拉开帷
幕,6个普通社区的街道被艺术品装点
成了室外画廊(图3)。活动展出的并非
艺术品真迹,而是费城艺术博物馆过去
一年中最受欢迎藏品的复制品。这种做
法成本低廉,却能极大提升所在社区的
艺术氛围,使附近居民获得艺术的熏陶,
并吸引从其他地区慕名而来的市民。展
览也成为费城艺术博物馆宣传自身的良
机,实现了艺术收藏与环境提升的双赢。
如果说费城的例子是在固定空间中引入
流动的艺术元素,那么荷兰艺术家霍夫
曼创作的“大黄鸭”则是同一艺术作品
在不同空间中快速流动的典型。自2007
年作品诞生以来,这只大黄鸭已经游历
了13个国家和地区的22座城市,并为
它们带来了巨大的价值收益。以2013
年在北京颐和园与圆明园的展出为例,
短短1个月的展期为这两座公园带来了
相较历史同期300万人次的额外到访量
及近两亿元的直接收入。
2.街头艺术
街头艺术体现的是艺术家等创意人
群的流动性。在巴黎、罗马、悉尼和纽
约等城市街头的很多公共空间中都能看
到街头艺人的身影。虽然这些街头艺术
家所表演的多非高雅艺术,但风格流派
各异,且与行人之间往来互动,成为吸
引人流、提升公共空间场所感的催化剂。
一部分街头艺术家以公共表演为生,另
一部分街头艺术家仅仅将公共表演当作
展示个人才艺爱好的方式,这与我国街
头艺人多为非法乞讨者的现象截然不同。
街头艺术的价值不仅在于为特定场所吸
引人流,还在于其以不断变化和流动的
艺术活动营造出的城市整体艺术氛围及
文化形象。每天,不同的街头艺术家流
动在城市的不同场所中,形成不同的表
演组合,由此营造出的艺术气氛带动着
艺术家的聚集和交流,为城市艺术文化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化繁荣的都市不会只有在大剧院
与剧场中表演的艺术,它离不开自下而
上的艺术供养与锤炼,二者相辅相成、
互相汲取养分。相比之下,我国尽管早
在唐代以前的城市中便出现了“瓦子”(即
供民间艺人表演的公共娱乐空间),但大
部分城市目前对街头艺术采取的都是“一
刀切”的禁止态度。我国曲艺文化源远
流长,杂耍、相声、快板、评书、大鼓
和评弹等传统艺术形式都是在街头巷尾
诞生的,近代诸多文艺大家(如马三立、
侯宝林和单永魁等)也都经历过从街头
到殿堂的成长过程,而城市对街头表演
的限制无疑成为了传统艺术发展的无形
桎梏。
3.节庆活动
相较于活动作品和街头艺术,节庆
活动式“艺术流”所囊括的元素更加综
合。节庆活动更容易在较短时间内全方
位营造城市的艺术气氛,实现艺术的聚
集效应,而人才流、艺术家流、资金流
和技术流等的数量与质量在一定程度上
决定着其成败。以澳大利亚珀斯举办的
两届OMFM音乐节为例,澳大利亚希
望以此增强珀斯与亚太地区音乐市场的
联系,并将其培育为区域的文化之都和
创意产业中心,吸引艺术元素流入并打
造城市特色与艺术品牌。OMFM 的活动
内容包括传统音乐表演、现场音乐节和
创意音乐产业会议,以及不定时在酒吧、
俱乐部内举办的各种展示和现场演出等。
第一届音乐节带来了80位国内外艺术家
的表演,周边活动区域承载了107个珀
斯本地乐队的演出。音乐节的活动场所
不是局限于一块固定场地,而是采用传
统表演场地与独特城市空间(如滨海艺
术中心)和非传统表演空间(如停车场)
相结合的模式,广泛散布于珀斯CBD
地区,推动艺术元素渗透到城市空间的
各个角落。
近年来,与艺术相关的节庆活动在
我国也得到迅猛发展,体现出了文化艺
术在生产、服务与消费领域所蕴含的巨
大潜力。以户外音乐节为例,据不完全
统计,2011 ~ 2014 年,我国每年举办
的音乐节次数从69场攀升到148场,
增长约2.14倍;票房收入从1.61亿元
攀升至 3.79 亿元,增长约 2.35 倍;观
众规模从126万人攀升至307.45万人,
增长 2.44 倍。
4.艺术家聚集地与共享空间
艺术家街区抑或艺术村是因艺术工
作者发现了城市或乡村中一些廉价的特
质空间,并聚集在这个空间而形成的,
这些创意阶层也可能因租金的上涨而随
时搬迁到别的地方。在聚集地中,艺术
家经常“非正式”地占用或租用一些废
弃建筑或农宅,抑或自建工作室来开展
创作,他们对空间的利用具有较大的发
言权,决定了空间使用的方式和地区呈
现的面貌。艺术家群体对于空间具有很
强的“集中”倾向,这是艺术元素在某
些特定空间场所自发聚集的原因。由于
很多艺术家是自我雇佣,其创作也具有
极强的独立性,故而对外界的区位条件
并不十分看重,这让他们在选择落户空
间时具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可见,较低
的生活成本、较高的生活质量及空间环
境中不断汇聚强化的艺术氛围,往往是
艺术家群体选择聚集地的首要考虑因素。
“共享空间”是艺术家聚集的另一
种形式,也是新型的空间利用方式。部
分艺术家群体因没有独立租用空间的能
力而会为了降低成本,共同租建或分享
空间;部分艺术家则出于互相交流、宣
泄等需要而进行空间的使用结盟—艺
术本是表达艺术家自身精神世界的媒介,
艺术创作的本源是传达与交流,即使最
晦涩、曲高和寡的艺术品也渴望知音。
崔凯在设计西山艺术家工坊时,认为“扎
堆儿”一词最形象、贴切地反映了当代
中国艺术家的生活状态,他将对这种生
活状态的概括通过恰当的建筑语言反映
到了空间与场所中,建构了一个拥有大
量共享空间的艺术聚集地。
★
利用“艺术流”提升城市空间的
规划设计举措:动态与人本的视角
1.空闲设计
对于城市规划师群体而言,如果能
将艺术思考自发的与城市规划设计相结
合,那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
。基
于此,回应“艺术流”要求,规划师群
体应更加专业化、系统化地认识艺术发
展的内在规律和空间需求,充分考虑空
间对于不同艺术元素的适应性,以设计
出更多可以实现临时使用、功能混合和
组合拓展的多类型城市公共空间。例如,
一些空间设计只需做到“半完成”,以
便给艺术家留下自主利用与改造的机会,
体现空间设计的灵活性、弹性和可变性;
一些空间在设计时兼顾考虑组织公共艺
术活动的可能性,强调空间利用的功能
复合,随时可为临时性的街头表演、艺
术展陈等提供场所;一些空间不作强制
性的内容安排,最终通过流动的艺术作
品、艺术家及其活动等来实现空间形态
和场所意义的时时更新;一些城市或地
区可以通过建设歌剧院等重要文化旗舰
项目来彰显艺术地位,打造城市的文化
艺术触媒。从上述分析看,很多城市中
一些现有的艺术空间仍有持续优化的必
要。
例如,北京酒厂国际文化区是在朝
阳区酿酒厂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至今
已经历了10年的发展历程。园区主要由
艺术家工作室、艺术企业与艺术机构等
组成,但由于缺少可灵活布置使用的“未
完成”的公共艺术空间,导致该地区的
外部艺术性严重不足,已有艺术元素以
建筑为单位自我封闭,建筑外部几乎没
有可容纳外来展示、活动举办和公共交
流的必要场所。因此,有必要对其空间
进行优化设计,具体优化方向包括:将
租户封闭起来的交流空间重新对全园开
放;在园区内的中心位置开辟及改造出
公共艺术空间;引导和鼓励租户使用自
家门前空地并作为艺术活动的延伸场地;
对垃圾堆放、街角巷尾的消极空间进行
清理和再利用;实现集中式立体停车,
将节省出的空间与道旁绿化带打造成供
室外临时展览用的艺术长廊等 ( 图 4)。
2.空间包容
在研究创意城市和创意阶层的过程
中,弗洛里达提出了影响深远的“3T”
理论,即技术(Technology)、人才
(Talent)和包容性(Tolerance),指出
艺术家等创意阶层相对于城市中的其他
群体来说具有更强的流动性,总向着包
容度更高的城市和地区流动
。因此,
为了吸引艺术工作者的光顾和驻留,城
市规划及管理政策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
自由、接纳和包容,并减少对城市空间
利用的强制性规定和控制。
首先,城市规划设计应更多地体现
多元化的空间供给、不同类型的空间设
计优化和弹性利用机制。以伦敦的电影
艺术产业发展为例,城市针对相关艺术
门类的实际需求提供了灵活多样的空间
供给:电影企业的管理、财务、后期制
作集中于Soho地区,鼓励在这些地区
建设适宜企业租赁的办公与众创空间;
电影的拍摄与制作位于外伦敦的北部和
西部,利用旧工业厂区的改造进行大型
片场的设计
。
其次,建立包容的城市形象,需接
纳艺术工作者自发改造和利用城市空间/
建筑的一些“暂时性”行为。在我国,
即便是“798”这类享有一定声誉的工
业遗产改造项目,也总是因为现行管理
体制的制约而沦陷在名不正、言不顺的
“非正式”运作困局中。我国工业用地
的使用年限一般为50年,由于现行制度
规定的制约,工业用地在到期之前几乎
无法进行合理的退出、分割、产权变更
或性质升级转型,这对以文化艺术为手
段改造利用旧工业基地的做法形成了较
大的阻碍。因此,深圳、广州等一些更
具包容性的城市,正在尝试通过设置弹
性年期制、缩短土地最高出让时限、转
售为租、分割销售开闸、减少土地流转
约束及允许功能变更等多项管理机制变
革来推动存量用地的有效利用 ( 图 5)。
3.文化艺术活动的规划组织
规划和组织街头表演、节日庆典等
文化艺术活动是利用“艺术流”提升城
市文化创意氛围、建构城市艺术形象及
改变城市空间利用方式的重要措施。传
统的文化艺术活动组织,在空间上往往
被锁定在某个小片区或文化建筑中,在
时间上通常是昙花一现的几天,影响范
围和力度相对较小;新时期的文化艺术
活动具有更加综合的内容组成和更为丰
富的表现形式,持续时间更长,活动地
点更加丰富、多元和分散—城市中很
多地方都被发掘出来作为艺术的舞台,
包括街道小巷、废弃厂房、公园绿地、
社区中心、文化设施、胡同里弄和停车
泊位等。与此同时,城市规划在配套服务、
交通组织和空间串接设施等方面的有效
安排,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文化艺术活
动实现其价值潜力。以美国亚利桑那洲
凤凰城的“PHX Fridays”为例,该艺
术活动旨在将罗斯福艺术区的影响力扩
大到整个凤凰城城市中心区,并与其他
地区的艺术元素相联系,以共同体现城
市的艺术魅力。城市政府在节庆活动中
规划了免费穿梭巴士,以罗斯福大街东
端的艺术区为起点,通过两条线路联系
起西侧大学公园附近的艺术空间、北侧
的汉斯公园与市美术馆,并接驳轻轨线
路以方便交通换乘(图6)。这项规划构
想将分散的城市艺术要素用流动的公交
载体串接在一起,从而以点带线、以线
带面地将整个地区的文化要素和艺术活
动整合起来。
4.政策保障
一方面,公共部门对艺术发展及其
空间建设提供的支持应系统完整并注重
长远,同时将文化政策的目标与更广泛
的社会福利计划结合起来
。从客观现
实看,当前我国的文化艺术政策多聚焦
在艺术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提升上,与
空间规划相关的内容极其匮乏,仅有的
一些也多在强调固定文化基础设施的建
设和使用,因此针对“艺术流”的空间
政策建构仍然具有极大的提升和完善空
间。例如,调控租金以保障艺术家获得
可支付的居住和工作场所;为艺术家初
始创业提供资金支援;确保艺术工作者
在满足相关要求的情况下使用各类城市
空间的合法性;提供艺术相关的培训和
服务等。这些手段的应用需要规划师充
分挖掘政策潜力,广泛了解各地的文化
基因,在明确不同文化背景及影响作用
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提出适宜具体地
方情况的发展建议
。除了维护艺术发
展外,在政策保障方面还需给出必要的
规定,以减少社会冲突和潜在矛盾。针
对街头艺术,我国台北地区自2005年
以来在全市范围内划定了68个公共空间
供取得执照的街头艺人进行表演,但演出
过程及空间使用都需严格符合“社会秩序
维护法”“环境噪音管制法”“交通道路
安全管理条例”等政策要求。这种基于制
度约束的精细化交叉管理,既提升了城
市空间的使用效率、丰富了城市生活,
又满足了街头艺术家的职业生存需求。
另一方面,动态的城市政策是经济
产业发展的催化剂
,“艺术流”和文
化创意产业的综合复杂性使得单一的职权
部门难以对其进行统筹管理与引导,因此
需建立多元化的政策制订共同体(图7),
以快速引导文化艺术的走向,以及应对
大众的审美变化与艺术市场的波动。而
建立有效的政策保障体系,需要实现以
文化艺术主管部门为核心的跨部门合作,
涉及旅游、财政、规划和土地等多个机构,
同时还应逐步建立起由研究机构、智囊
团体、艺术家群体代表、经济产业部门
代表和一般民众构成的多主体咨询与决
策网络。如此,可以促使城市从更加宏
观的角度审视城市、区域、国家乃至全
球的艺术元素流动趋势,把促进艺术交
流、吸引艺术元素聚集及提升价值收益
等作为战略方向,在明确城市定位与发
展目标的基础上,建构多纬度的地方政
策保障体系。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6年8期
《动态与人本视角下的城市空间塑造:“艺术流”的力量》
转载须知
由规划师杂志原创文章请遵循以下转载要求:
微信公众号请于文章发布
两天后
转载,
转载时后台回复“转载”二字,
无授权图片的童鞋会被举报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