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来,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建筑大师王澍主持的富阳区洞桥镇文村改造不断刷爆网络,2016年1月30日文村在中央二套《经济信息联播》中再次出镜,博足眼球。富阳洞桥镇的文村为何能有如此魅力?本文的作者们在前不久造访了这个村镇界的“网红”,一探究竟。
文村地处杭州市富阳区远郊,地理位置较为偏僻,至今已有940多年历史。因老村背后形似倒立“毛笔状”的文笔峰,环绕犹如砚台的溪流,顾名“文村”。造访当日恰逢小雨,开眼望去,犹如水墨。
由于地处偏远,古时村民建房大都就地取材,以本地常见的杭灰石、黄泥土、纸筋灰等为主,房屋极具地方特色。村庄东部及南部尚有建造于明清和民国时期的民居40余幢,斑驳晦暗的粉墙、静穆的杭灰石墙、漆黑的瓦片屋顶、院墙上葱绿的爬藤,安静且完整。当然也不乏修整过的道路,还原成旧时的青石板,重塑其原有的味道。排水渠虽也经过改造,但还是保留了传统明沟的样式。

文村改造计划新建房屋24 幢,外立面整治16户,老建筑保护修缮3户。

文村的新、改建延续了沿山势、水势而走的特质以及就地取材的传统。已建14幢新农居主要集中于村庄西部临河区域,布局延续了原有弄堂肌理,临河形成西新东旧的建筑界面。新建民居基本形成灰、白、黄3种基础色调,以夯土墙、抹泥墙、杭灰石墙、斩假石的外立面设计。夯土外墙的融入使得新建筑与原有破旧土色老建筑形成了较好的融合度,同时大面积白墙的应用使新老建筑形成较好呼应,但大面积杭灰石的使用也使得部分建筑稍显突兀,整体与老村原有白墙灰瓦风貌相比稍显复杂。其他还有诸如简单的杭灰石护岸、后加的楠竹水泥栏杆都融入了地方材料,注重美观的同时兼顾了实用性。滨水台阶的保留,也是对村民传统生活方式的尊重。拦水坝的设置满足蓄水功能的同时,丰水期形成小型跌水景观,变静水为动水,增加了视觉与听觉感受。


随着互联网的整体推广文村项目吸引了包括阿卡农庄在内的一批投资者的加入。“阿卡·文村” 项目计划总投资3.5亿元,是互联网+金融+农业+民宿+旅游+文创+养老产业综合性项目,通过移植阿卡农庄在北京的成功经验,利用京东物流资源、阿卡农业产业联盟合作,把富有富阳文化的特色民宿等产品辐射到长三角地区,从而带动洞桥镇的联动发展。

同时新建的14幢(24户)民居中,除了已经分配给村民的住宅外,已有一栋用来作为民宿经营,其他的功能待定。该民宿目前正处于更换经营商阶段。来文村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大多都是走马观花式。未来真正能带来多少旅游消费暂时不得而知。
对于文村的建设方式,村民认为设计师有考虑到他们的生活习惯,比如用传统的方式烧饭,厨房做的很大,要有柴灶、农具室、地下室、祖宗堂屋。以及便于私家车出入的道路:柏油路面、无高差路缘石……
同时设计师将传统民居的设计要素有机融入社区的公共活动空间,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导向。这种既非传统民居,也非现代乡村“小洋楼”的居住方式,对村民还是新鲜事物,完全接受好像还需要一个过程。从村民的评价来看,部分建筑空间和细节,如中庭的使用,以及中庭的墙面雨水排水问题等,确实还有提升的空间。

文村被公众熟知,主要还是因为建筑大师王澍。在“新”文村改造中,处处体现了大师的手笔,这些建筑多数目前依然是以大师“作品”的身份存在。然而部分尚无人入住的建筑总感觉缺少了一些生命活力。
当一个村庄成为大师的代表“作品”时,难免有一些“英雄主义”的意味,从中可以感受到一位当代最优秀建筑大师对当代建设的反思和对传统元素的态度,村庄体现着设计师的“特质”,但这只是大师眼中的文村。居民能否在这里安居乐业应该是文村改造是否成功的最重要判断标准,我们不能忽略墙壁的爬藤、阳台的盆花、烟囱的炊烟和屋主人们的生活起居对建筑的意义。也许只有当它摆脱“作品”的标签,成为居民的文村时,才会拥有更加触动人心的力量。以此来看,文村的未来依然有一些不确定性,只有依靠时光打磨掉外表的光华,内在的魅力才会逐渐显现。毕竟,成为“网红”获得关注只是一个开始,改善居民生活,展现持久魅力才是文村成为“美丽乡村”的终极目标。
文章来源: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美丽乡村规划与实践研讨及培训·范松、赵殿红、汤群群、谢振东
请戳 →2040,浏览“聚焦上海2040”专题系列讲座集锦
请戳 →⑤金经昌,浏览“第5届金经昌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论文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