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城·思考】历史城市景观(HUL)保护的杭州经验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6-08-30 02:57:47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城市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发展动力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诸多问题与挑战。由于快速城市化发展破坏了城市固有的特色,在中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千城一面”问题。今天,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我们要痛定思痛,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再干边建设边破坏的蠢事。因为,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产生于,也只能产生于其固有的特色,也就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差异性、独特性,甚至是唯一性,而这种特色,这种差异性、独特性,甚至唯一性,只能来自于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城市景观(HUL)的内涵与实质
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不仅要重视文化遗产点的保护,更要高度重视历史城市景观的保护。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台了《关于历史城市景观(Historic Urban Landscape)的建议书》(以下简称“建议书”)。根据建议书的表述,历史城市景观是文化和自然价值及属性在历史上层层积淀而产生的城市区域,其超越了“历史中心”或“整体”的概念,包括更广泛的城市背景及其地理环境。简单说,历史城市景观是指历史城市所有互相作用的自然与文化、物质与非物质属性要素的总和,涵盖了自然系统、土地使用、地形地貌、生态结构、植被水体、视觉结构、社会功能、建筑构筑等多方面,使各要素在多层次上表达和记录了不同文化形态的自然观、利益诉求,是城市价值的承载体系。
在这个景观体系中,遗址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而不是全部。建议书的实质是要解决历史城市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也是西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长期积累的经验。它启发我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局限于遗产本体,必须在历史城市或历史区域这样的大背景下,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保护历史城市景观的科学方法
如何让保护和发展“鱼”与“熊掌”可以兼得?研究和实践证明,保护历史城市景观的科学手段是“城市有机更新”,要保老城、建新城,处理好“保老城”与“建新城”的关系。目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矛盾不是建新城,而是保护好老城,其中最为迫切的是停止拆老城,将老城原汁原味进行保护。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杭州,先后实施了西湖、湘湖、西溪湿地、运河、市区河道、良渚大遗址、南宋皇城大遗址和中山路等综合保护工程,相继推进了市区老房子、历史街区、农村历史建筑、工业遗产、校园遗产保护等各项工作,对历史城市景观遗产“应保尽保”,将城市打造成“建筑历史博物馆”。
1、保老城、建新城
杭州按照“保老城、建新城”的理念和“两疏散、三集中”的思路,把保护的重点放在老城,把建设的重点放在新城,疏散老城区人口和建筑,推动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高校向高教园区集中、建设向新城区集中,不仅使历史文化名城尤其是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的保护,而且有力地推动了杭州城市沿江跨江发展,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双赢”。西湖申遗验收的时候来了一位韩国专家,她看了西湖就提出了疑问,如果真的如汇报那样土地不能卖、工厂不能办,那么杭州究竟要不要发展,杭州老百姓的生活品质究竟要不要提高。后来,杭州请她参观了钱江新城,讲了“保老城、建新城”的做法,她才相信西湖的保护是可持续的,否则她根本就不相信“还湖于民”目标不改变、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侵占等“六个不”承诺。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杭州之所以能够实现保护和发展的“双赢”,关键是走了“保老城、建新城”这条新路和生路。
2、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杭州在城市建设上既借鉴西方“城市更新”理论的合理元素,又吸取不少城市“拆旧建新”的现实教训,提出了城市有机更新理念,把生物学中的“生命”概念引入城市建设,把城市作为一个生命体来对待,突出“有机”二字,由点到面,由线到片,大力推进城市形态、街道建筑、自然人文景观、道路设施、城市河道、城市产业、城市管理的有机更新,让杭州这座古老的城市青春永驻、生命长存。比如,杭州坚持以“路(河)有机更新”带整治、带保护、带改造、带建设、带开发、带管理,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3、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保护体系
杭州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系统综合、有序推进,形成以“点”为基础、以“线”为纽带、以“面”为突破、以全“城”保护为终极目标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对文化遗产实行“应保尽保”。一是做好“点”的保护。按照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可识别性原则,推进各级文保单位保护、市区老房子保护、危旧房保护与改善、农村历史建筑保护、工业遗产保护、校园遗产保护等各项工作。在法规上明确已建成50年以上的有价值的老房子一律不准拆。二是做好“线”的保护。坚持积极保护、可持续发展,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老街古巷改善、古城墙以及历史河道、水系的保护。三是做好“面”的保护。按照保护第一、生态优先,传承历史、突出文化,以民为本、为民谋利,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重点推进文化遗址区、历史城区、名镇古村及湖泊、湿地等的综合保护。
4、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原则,健全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积极开展活态保护,申报重点保护项目,抢救濒危遗产。
同时,为了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这篇大文章,杭州坚持“研究先行”,以研究带规划、带建设、带保护、带管理、带经营,先后建立世界遗产保护杭州研究中心和中国历史城市景观研究中心,成立历史城市景观保护联盟,设立杭州学六大分支学科,推进《城市学文库》、《杭州全书》编纂工作,开展钱学森城市学金奖、西湖城市学金奖优秀研究成果征集评选活动,举办年度杭州世界文化遗产国际会议等等,切实将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城市文脉作为每一个杭州人的历史责任,不遗余力地保护与传承,当好“薪火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