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8月16日,“2016(第十一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在长沙召开,本届大会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长沙市人民政府、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主办,并得到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际生态城市建设理事会、湖南省政府、美国能源基金会、湖南湘江新区管委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协助。本届大会以“绿色循环 包容韧性 和谐宜居”为主题,齐聚国内外多个地区的城市规划领域权威专家和城市政府领导,就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现状、发展趋势、建设路径等话题展开了深度交流与探讨。
现将北京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吕斌教授在“产城融合发展”分论坛的演讲报告做一整理,以飨读者。感谢会议主办单位提供资源支持!

朱介鸣
今天会议的主题是产城融合,实际上城乡统筹也是产城融合的问题,农民就业和居住的关系。我国农村发展以前是城乡两元的模式,农村落后,城市要比农村要好得多,现在要想办法实现城乡一体化,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今天演讲主题主要是讲农村非农经济空间不均衡发展,基于对江苏就业区位分布不均匀、农村非农经济发展趋势等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探讨,一是城市还是要拉动农村,二是农村要自下而上地发展。
一 乡村非农经济空间不均衡发展:市场制约与乡村企业家的稀缺
首先我们做了一些简单的分析,中国的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在全国是具体怎么分布的,想得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使用的数据是农村集体企业岗位和农村人口的比例,就业岗位越多,农村就越有机会。1987年时全国平均的数字是5.4%,沿海地区比例较高些。到1996年时是个高峰,集体企业发展得相当不错,全国平均是6.3%,浙江、江苏两省都达到百分之十几。再到2011年出现的现象就是集体企业衰退,改制或破产,全国平均数字下降为0.7%,但大的规律还是沿海地区比较发达,内地相比较而言欠发达。
农村还有一种在镇域或是村域开办的非农企业,这种民办企业对农村发展也是有利的。1987年时非农企业岗位和农村人口的比例全国是10%,到1996年时是14%,到2011年时已接近20%(18.8%),100个农民有20个非农企业岗位,发达地区要更多,非农就业机会的产生对农村的发展是极其有利的。

从上面这张图可以看出来,非农企业产值省际空间分布基尼系数要比GDP更不均匀,农村集体企业产值比农村非农企业产值更不均衡,这就是市场制约在起作用,农村非农产业是跟着市场走的,不是国家来投资。市场哪里好,它就到投到哪里去。集体企业还有一个因素要有企业家,村里要有能人,集体企业的发展制约其实更多。
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从1985年到2015年的30年间,农村集体非农企业先扩展,后衰落;农村地区非农企业稳步发展。农村集体非农企业发展取决于区位和农村企业家。农村地区非农企业发展取决于区位,农村非农经济发展比总GDP的分布更不均衡,说明是市场经济推动的因素在起作用。农村非农发展还取决于区域城市化水平,如果这个地方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对农村来说非农发展的机会也比较多,西部由于城市化水平比较低,所以农村相对来说机会比较少。
我们现在看江苏,江苏有三个区域,苏南、苏中和苏北。苏北相对最落后,苏南相对最发达。图示颜色越红、越往暖色发展非农产值比重就越高,越往绿色(偏冷色)发展非农产值比重就越低。

2006年江苏省镇域非农产值比重分布(注:图片显示不包括图例)
用非农产值做为一个指标来说明农村的经济发展——还是要靠工业,苏南基本上工业化程度很高了,苏北工业不是很发达。到了2014年苏南、苏北的差距在缩小,苏北地区的非农产值在提高,听说江苏有政策支持一些苏南产业向苏北转移,这样苏北的非农产业发展状态就有所改善了。

2014年江苏省镇域非农产值比重分布(注:图片显示不包括图例)
人均产值指标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2006年江苏省人均产值基尼系数是0.431,苏南和苏北差距很大。

2006年江苏省人均产值基尼系数0.431(注:图片显示不包括图例)
到了2014年,同样基尼系数也在发生改变,这个区域如果有工业发展最终会外溢,这个现象在江苏还是蛮显著的,苏北经济发展水平比以前大幅提高。

2014年江苏省人均产值基尼系数0.394(注:图片显示不包括图例)
江苏省存在整体区域发展不均衡的事实,城市化水平越低,农村越落后,城市化水平越高,城乡两元现象就弱化,我们现在看看城乡统筹发展一些特征。基于江苏的数据,X作为非农产值比重,非农产值比重越高,说明它越向城市化方向发展。Y轴是人均GDP,反映了实际经济发展水平,江苏的非农产值比重基本在60%以上,但是在60%到80%甚至到90%对人均GDP的推动实际上不显著,达到90%以上时人均GDP就上去了,说明工业发展要达到一定的程度,要有产业链,发展要有深度。

镇非农产值比重与常住人口人均GDP之间的关系(注:图片显示为表格局部)
虽然非农发展一开始在镇域内是比较平衡的,村和村之间的差别不大(农业禀赋条件差不多的话,收入相差无几),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发展集中在某一个中心点,村与村差别在拉大。上表中第一列是非农产值比例,比例越低,越偏向农业,比例越高,越偏向工业,比例低的时候基尼系数是0.22,说明贫富比较均衡,差别比较小;但是越往上,到了90%以上,基尼系数上升为0.41,贫困的村和富裕的村在一个镇域里或者在一个县级市市域里贫富之间差别拉大,这是一个不太好的现象。人们可能住在这个村,打工的可能要到比较富裕的村去打工,或者到县城去打工,人口就从边缘流向镇区。非农发展从均衡走向不均衡,相对来说人口就开始集聚,从边缘流向镇区,这是一个必然。

再来看非农产值比重和人口流入流出之间的关系,X轴是非农产值比重,Y轴是人口净流入占户籍人口比重,这个数据也是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如果户籍人口小于常住人口,说明外来流入的人很多,如果常住人口小于户籍人口,说明人口在流出,可以看出这个和非农产值比重有关系。产值比较低的话,非农就业比较少,要出去打工;非农产值比较高,在村里就可以工作了,不流出去了。可以看出,到了90%的时候一下子创造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其他外地外省的人跑到这里来打工,在90%以下还是有流出的和流入的。这个情形比较复杂有待于深入研究。

非农产值比重和人口流入流出之间的关系(注:图片显示为表格局部)
我们以镇为单位做了个基本分析,发现非农产值和人均GDP基本是呈正比的关系。苏南是大量人口流入的,苏北是人口流出,靠近城区的镇吸引人口流入,即使苏北整个区域不发达,但还是有像徐州、连云港等几个地级市属于经济发达的重要发展极。对于江苏镇域人口变动,总的来说,苏北和苏中都是流出的(苏北:-2.7%;苏中:-3.9%),苏南流入的很多达到39%,多出39%的人口说明了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产城融合是被理想化的,我住在这里,在这里工作,取决于产业是不是有实力,如果产业没有实力,做到产城融合就有一定的难度。
苏南地区基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昆山的人均GDP比上海还高,昆山的农民不愿意把农村户口变成城市户口,因为他们拥有宅基地这份资产,生活水平比城市里的水平还高,体现出农村的优越性,城乡两元问题已经解决。昆山的非农产业向城市集聚也很显著,1995年时每个镇都有一些产业,经过十几年发展,产业向县城集中,人口也向县城集中,北边变成一个集聚性的城市。
我们发现如果农村的非农经济不是很发达的话,没有办法的只能出去打工,打工有一个引力法则,从A地到B地的打工者的数量和AB之间的距离成反比,B地距离A地越远,去B地的人数也越少,这个可以理解,因为不太方便;打工者的数量和B地的吸引力成正比,B地的就业岗位很好,工资很高,距离再远,也有人愿意去,这叫“引力法则”,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往往是按照这个原则进行。
我们做了两个分析,一个是百色,广州市规划院编制的百色总体规划,百色是穷困地区,外出打工人口占了整个百色人口五分之一的比例,这五分之一的人去了广西、贵州、海南岛等等,北京、天津去的较少,广东占55%、广西占39%、海南占1.3%,上海、湖南都只占0.2%。
第二是位于苏中地区的海门某镇,非农经济比重是85.8%,人均GDP是5.1万,人口流出比例占14.2%,劳动力流出占57.7%,流出的量是相当大的。这个镇企业家精神比较强,香港、台湾、澳门、东北都有,但是人数都不多。在镇内有28.4%,这28.4%包括务农,务农当然是在镇内,镇外县内占了13.1%,县外市内占到了4.2%,市外占的比较多,达到51.7%,大部分是到上海,这个镇距离上海很近,打工者都从事装修行业,上海也有这个市场。
看一下人均GDP的数字,苏州市城区是10万,无锡市是将近11万,南京市是10.8万,苏北比较低,宿迁只有4.5万,淮安是5.4万,盐城是6.8万,发现这个数值越高,周围农村越发达,数值越低,周围农村就越不发达。徐州要比苏北大部分城市数值要高,徐州周围有几个镇非农产值就比较高,这就是发展极所起的作用。

发展极理论(Francois Perroux,1995)
发展极得到应用的核心思想是先就业集聚在某个地方,而非均匀发展,打工者要到这个地方先去打工,然后慢慢再扩散、外溢,这是一方面;第二方面,农村还自下而上地发展,全国有上百个明星村,也就是经济发展很发达的地区,江苏有50多个明星村,37个在苏南,7个在苏中,9个在苏北,苏南占了大多数。村子的集聚发展还是取决于大的区位,苏北区位就比较差一点。淘宝村是一个新的现象,明星村大部分是制造业,但淘宝村是全村从事服务业——电商产业,2013年整个江苏有3个,这3个都在苏北;到了2014年增加到21个,9个在苏北,苏南有7个;到了2015年增加到120个,苏北就56个,翻了一番。淘宝村不是在经济发达的地方,因为经济发达地区机会比较多,不需要做电商,但在经济不那么发达的苏北地区,做淘宝算是一个产业开始发展起来,并且集聚现象明显。集聚现象和物流也有关系,集聚使物流产业发展得比较经济,距离远的话,物流就不太好收集传递货物,这个给我们一个启示,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还是要发展它的能人经济,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企业家,企业家还是关键。
?城市化带动农村非农发展,城市等级体系:地级市—县级市—镇区,这套城市系统很重要,农村的发展主要是靠城市系统;
?城市群分工合作专业化,提升区域产业结构;
?发展极 + 城市网络:政府推动发展极成长;
?农村非农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农场经济),土地流转兼并;
?政府的投入与村庄基层的动力问题,培育农村的企业家经济。
注:本文根据演讲视频整理,未经作者审阅.
相关链接:
?讲座笔记│朱介鸣: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的城乡两元结构(上)
?讲座笔记│朱介鸣: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的城乡两元结构(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