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杨映雪(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总听到身边朋友问:如果我想了解所在城市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方案去哪里呢?如果我想参观一座城市,用最快速度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和特色可以去哪里呢?
答案都是:城市规划展览馆。现在我国地市级以上城市一般都有城市规划展览馆。它们往往气势恢宏,是展示城市形象的“主窗口”,让市民参与和了解城市事务的“会客厅”,也是传承城市特色文化的“大教室”。
我来到宝岛台湾,第一反应是想去看看台北的城市规划展览馆,可找来找去,只发现了台北市政府大楼内一座免费向市民开放的台北探索馆。据了解,台北探索馆2000年由台北市政府新闻处所属的市政资料展示馆改建而成,旨在向民众推广市政建设成果,进行科技教育、历史教育及艺术教育。

走进台北探索馆
究竟台北有什么值得探索的呢?怀着疑惑,我来到台北市政府大楼,左转,是熙熙攘攘如菜市场一般挂牌服务的市政大厅;右转,在鲜花绿植的簇拥之中,就是全年免费向公众敞开怀抱的台北探索馆了。
对于一个初来台北的人,这里绝对是一个可以第一时间感受台北的博爱和好玩儿、追寻台北时空历史面貌变迁以及体味台北文学、电影、艺术、生态环境特色的好去处。请带上儿童般的好奇心,跟我一起来这里探索你心中的台北吧。
台北市民狂想曲:城市印象厅
一进探索馆一层,就被一面巨大的不断滚动的主题墙所吸引,主题是“我心目中的台北”。这里收集了上百位参观者对于台北的印象留言。从他们的留言中,你能读出众人心目中的台北。
显示屏滚动着一条条留言。很多人认为“探索馆很赞”。我很认可其中一位参观者的评价:“台北多元,可容纳四面八方来访的人群,过去与现代并存,最喜欢找到台北温暖的小店小角落,忙碌中有自由悠闲”。

台北城市印象厅
台北意象:探索真实的台北生活
探索馆的三层是主厅,常设“台北探索”主题展。探索一座城市的定义,可能得到上千种不同的答案,但是亚里士多德说得好:“人们进入城市,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因此,展览最重要的就是还原城市的生活场景,让人们在这里动动手,动动眼,动动脚,认识一个完整的台北。
从台北城市规划的“总平面图”可以了解到,台北市位于台湾岛北部的台北盆地,是台湾岛仅次于新北市的第二大市,总面积271.8平方公里,全市下辖12个区,2014年总人口270.1571万人,位居岛内第四。展厅中陈列的沙盘图,颜色好像没有多么的“丰富多彩”,但是对普通市民来说,黄色是居住用地、红色是商业用地、道路按等级显示亮度,非常通俗易懂。

台北城市总平面沙盘图
街道
馆内选出了串联起台北市的六条街道,藉由街道意象,引导我们追寻台北发展轨迹,我们选几条感受一下吧。
忠孝东路。忠孝东路是台北市最贵的地段,包括忠孝东路一、二、三、四段(至基隆路),连续穿越四个行政区(中正区、大安区、信义区及南港区)。这里不仅百货公司云集,由忠孝东路还辐射出去带状商业区(如SOGO商圈、敦南商圈等),带动了台北东区的发展。相对于台北西区的西门町,忠孝东路也曾被称为"东门町"。
“忠孝东路走九遍,脚底下踏着曾经你我的点点,我从日走到夜,心从灰跳到黑,我多想跳上车子离开伤心的台北……”在这条充满了繁华热闹商业气氛的街上,往来穿行的衣着时尚的年轻人,鳞次栉比的百货大楼,原创的商品,个性的主题书店,温馨的咖啡糖果屋,以及各国的特色美食小店,却越发让失恋的人感到落寞,这首《忠孝东路走九遍》每次听都很有一种沧桑和别离的感伤。

忠孝东路
迪化街。台北大桥以南方向的迪化街一段,始建于1850年代,是台北最完整也最具意义的老街,这里是台北富商的发源地。当年贸易繁盛的艋舺(今台北市西部)发生了严重的移民械斗,失败的福建同安人仓皇逃抵艋舺以北的大稻埕,以迪化街为中心开始经营各种布匹、药材、南北杂货、五谷杂粮等,开辟了首批商号。随着台湾通商贸易的发展,外国商人纷纷在大稻埕的街道上设立洋行,大稻埕一跃成为台湾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这里至今还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台北最早的味道:闽南骑楼模型、药材标本、五谷杂粮陈设……,我们可以在这里暂时穿越时空,仿佛看到那些古老的招牌,微风中晃动的旗幌,班驳的门板柜台。这种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历史地段对一个现代城市仍然十分重要,因为它联结着本地居民的历史记忆,为处于传统和现代巨变中的人们保留一点空间去追溯、缝合和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说,迪化街不仅是一条街道的故事的载体,也是台北市民集体记忆的文化场域。
都市更新
城市如同生命,有婴儿期、童年期、青壮年期,也会有一些角落、一些街道进入暮年,变得衰败、消极而缺乏生机。21世纪台北都市空间改造活动展位列出了30个近期完成的公共空间活化项目,包括“艺术自然会发生”西门町的非正规艺术摊贩、“社区的梦想引擎”永康公园及周边环境改造、“光之盛宴”台大医院旧馆核心区灯光夜景设计、文山区“力行童行无忧”步道改造、“人行道的新故事”敦化南路企业认养路面改造计划等等。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无不让人感受到台北“小而美”的城市规划就在身边。

台北21世纪城市更新项目
台北故事多:文学、音乐、电影、艺术、名人
城市的个性不限于建筑的风格,还凝聚于一个城市的文学、音乐、电影和艺术中。而台北探索馆专设的台北故事馆,时刻自豪地提醒着人们——台北真是故事多,贴近城市生活的故事,讲出特定时代每一个小人物在台北奋斗挣扎的故事。
按下按钮选择台语经典老歌,移动纸板倾听台北经典电影选段,以这样的方式体验台北,给人以深深的触动:侯孝贤的《童年往事》,触及了上个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台湾物质贫乏的艰难时代的青葱回忆,已不仅是单纯的个人记忆,还是迁台的一代大陆人共有的乡愁和感伤。罗大佑的《鹿港小镇》唱出“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台北不是我想像的黄金天堂,都市里没有当初我的梦想。在梦里我再度回到鹿港小镇,庙里膜拜的人们依然虔诚,岁月掩不住爹娘纯朴的笑容。”这首歌在两岸三地广为流传,难道不是因为它反映了滚滚城镇化浪潮中,背井离乡的“农民工”难以完全融入都市,怀念曾经拥有的赖以为生的小杂货店和小地方人情社会的现实吗?

台北音乐百家争鸣
台北不只是人类的家:河流、动植物和垃圾再利用
台北探索馆还展示了台北市如何爱惜贯穿城市的一条条河流水道,并用“蓝色公路”串联起了一座座供市民休闲骑行的亲水游览站:海岸追风、雁鸭齐飞、波光潋滟、悠游双溪……这些美好的河流观光经验深刻地印在台北人脑海中。
台北探索馆是面向普通市民(尤其是儿童)进行城市科普的场所。因此,这里多用标本和动画的形式与人们互动,告诉人们:人并不是台北唯一的主人,还有野鸭、绿头翁、面包树等等,都需要人类呵护,与它们和谐共处。
现代社会,人的生产生活还会对自然造成很多不可逆的毁坏。“垃圾之歌”骄傲地告诉参观者:自从实行了垃圾费随袋征收后,2014年台北人每天产生的可燃性垃圾从3000余吨减少到989吨,比以前减少了近66.7%,台北人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有环保概念的世界公民。

台北市的特色珍稀植物收藏
台北“城会玩”
一路慢慢看、慢慢玩下来,一天也不够。在台北城市探索馆,有很多大小儿童都喜欢的互动参与式的展览和体验空间:“真人大富翁”、“实景热气球”、“谷歌地图”、“城市脚踏车”等。人们可以亲手操控、进入动态街景游览、体验拍照,还可以预约进入著名的“发现剧场”欣赏穹顶大荧幕特效演绎的“城市身世”、“城市生活”和“城市想象”等电影短片。

台北“乐活”互动游戏
台北“城会玩”,不少陈列的构思之细,让人称赞。透过嗅、触、听、看等不同的感觉体验与互动的展示手法,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结语
什么是台北市的个性和色彩?游览过台北探索馆的你可能会对这座城市有了或深或浅的印象和体会。
台湾文人龙应台说过:“到市政府大楼去办证件时,他自己一个小市民的姿态,是一个非常谦卑的、害怕的、卑微的,还是大剌剌的走进去?其实这都是整体文化的呈现。”公众的参与需要让老百姓有当家作主的感觉,那么可能就需要从一个个城市展览馆做起,气势恢宏的宣传窗口固然需要,也应多增加一些好玩有趣的人文体验和参与性强的“城市客厅”功能。政府放低姿态、社会深度参与、各类流派观点彼此合理地表达和激荡,那么这个社会就会蓬勃发展起来,城市就会因这里的人们而变得博爱起来,成为五颜六色、丰富多彩的心灵家园。
《人类居住》杂志投稿邮箱:rljz@planning.org.cn,电话:010-58323870
喜欢我就搜索微信号:renleijuzhu,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