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 尤其是十六大以来,国家充分重视城镇化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曾专门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推动我国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第一次单列了一个章节“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阐述国家城镇化导向。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城镇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将之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发布,标志着中国的城镇化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截至2015年底,中国城镇化水平已经从1978年的17.92%提高到了56.10%,年均提高1.03个百分点。尤其是2000年至2015年间,城镇化加速发展,从36.22%跃升到了56.10%,年均增幅达1.33个百分点。放眼世界,中国城镇化近四十年来的快速增长创造了全球发展的奇迹,国际社会对中国城镇化的关注度日益提升,聚焦点也更加关注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机制及其趋势。尽管西方的华裔学者近年来出版了若干关于中国城镇化的著作,但是中国本土学者在资料获取、数据处理和田野调查封面更具优势,然而出自本土学者的更为全面、深入的英文著作尚未面世。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组建了优势互补的国际团队,以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的博士论文(作者:张立)为工作基础,通过扩展研究而撰写一本内容全面的中国城镇化研究英文学术著作。我们于2013年撰写了书稿的写作计划书,经世界知名学术书籍出版社Edward Elgar Press邀请的五位匿名审稿人进行了初审,一致同意立项出版。2014年经竞争性遴选,我们获得了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支持,将可在下一年度与来自世界各国的多学科领域学者共赴意大利米兰北部小镇Bellagio Center全心创作。在初稿基本成形的2015年5月,我们在意大利的Bellagio Center完成了书稿的最后撰写工作。书稿提交经出版社后于2016年3月在英国和美国同步出版发行。
城镇化作为全世界发展的空间现象,不同国家的发展亦不完全相同。社会主义中国的城镇化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西方国家城镇化的差异很大,其主要成因就是“政府的干预和调控”,中央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约束着城镇化的发展。实际上,中国独特的城镇化发展过程是在内部制度安排和外部国际环境发生双重变迁的情况下进行的。内部制度安排的转型主要是与城乡人口流动密切相关的户籍制度、与财政分配紧密相关的财税体制、直接影响区域发展的空间政策、与区域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相联系的城市发展方针、影响政府权力分配的行政区划体制等制度和政策的转变。外部国际环境的变化主要是中国的经济全球化为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注入了活力,外资的投放和中国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日益加深,改变着中国城镇化的区域格局;而新时期的国际竞争又重塑着中国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内部制度变迁和外部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大规模的区域人口流动和区域经济和空间格局调整,尤其表现在城市群的崛起和小城镇的曲折发展进程。
在对中国城镇化进程描述的基础上,以二元城镇化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城镇化人口的双层双轨转换模型,解释了中国城镇化发展何以不同于西方,何以能避免拉美等地的城镇化陷阱。
全书除了前言外分为十章。
前言部分主要阐述了我们为什么写这本书、写给哪些人、写这本书的意义、如何写这本书、以及本书与已经出版的其它学术著作的差别。
第一章介绍了中国城镇化的大背景,讨论了城镇化研究的相关重要议题、城市规划和国家政策、研究背景、资料和数据来源、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团队近几年的田野调查。
第二章回顾了户口制度的历史演进和几次关键的户口制度改革,认为户口制度的变革没有跟上快速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研究强调,户口促成了中国社会的二元结构,即使完全取消户口制度,其影响仍然会长期持续。
第三章介绍了中国的城市管理和行政区划体系的演进和构成,并介绍了影响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税制、土地使用权和其它政策的演化历程。行政区划的重组提供了中国城镇化及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制度基础,与经济社会变革相伴随的是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区划变动影响了国家城镇化的统计数据,也影响了分省或包括区域的城镇化统计。
第四章回顾了区域城镇化政策的演进和特点。我们引用戴尔指数测量了区域城镇化差异的变化特点,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有紧密的相关性,城镇化滞后地区需要加快经济发展。但是市场的惯性经常使得(支援落后地区的)政策无法及时跟上和起效果,甚至于有时压根儿就没有具体的实施政策。
第五章分析了全球化及其对中国城镇化和区域人口迁移的影响,并刻画了全球资本和本土资本在不同的区域间流动。我们认为,经典的依附理论难以解释中国的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和经济增长。新近的数据表明,中国的外资增长率已经下降,而内资和消费的重要性在逐步显现,这暗示着中国未来的城镇化演进方向。
第六章阐述了中国的城乡人口流动图景和机制,认为经济因素已经超越了社会因素,成为主导城乡和区域人口流动的决定性要素,并对未来的区域人口流动趋势做出了分析判断。
第七章以大量数据分析为基础,阐述了中国城市体系的演进和城市群的形成过程,认为中国的城市体系是由不同规模的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是由铁路、公路、航运、资金和信息等空间流所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认为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城镇化的核心载体,而且会越来越重要,并指出中国正在形成“宝石”状的城市群体系,这一体系构成了中国的城市空间结构,也是中国参与全球化的竞争力所在。
第八章阐述了小城镇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和中国独特的乡村城镇化特点。小城镇的作用在于其是乡村地区的服务中心,潜在城镇化人口肚饿蓄水池和城乡链接的节点。我们认为,中国城镇化的重要动力是内生的,自下而上的,这个动力最初是来自小城镇和农村的。乡镇企业在早期的中国城镇化进城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九章构建了双层双轨理论来解释中国的复杂的城镇化进程,并讨论了中国当代城镇化进程的重要议题,如人口红利的消失、刘易斯拐点和中等收入陷阱等。我们认为,与中等收入陷阱相对应,中等城镇化陷阱也应该引起政府和各界的关注。
第十章是全书的总结。我们认为,未来城镇化水平上升的压力将趋缓。这个即将到来的城镇化平稳发展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战略机会,从聚焦提高城镇化数量水平向重点提高城镇化质量转变。这一时期为中国城镇化的再次转型发展提供了一个机会窗口。最后作者提出了中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总体而言,本书的贡献之一是从全球层面和区域层面充分勾勒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的转型发展进程。作者解析了全球化进程如何作用于中国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并梳理了中国城镇化的政策演变,如户籍制度,区域政策和行政区划制度等。全书系统展示了中国的城市进程如何从简单的“国家控制”向“国家调控和市场导向”相结合转变。作者认为城镇化转型和区域差异之间有密切的关联性。城镇化转型从时间和空间上重构了区域城镇化差异。
更为重要的是,本书构建了双层双轨理论框架,解释了中国城镇化为什么走出了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的路径,且(初步)成功避免了拉美的城市化陷阱。以该理论为基础,作者将中国社会的城镇化转型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转型(从国家为主导转向市场导向)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是也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现在必须在狭窄时间窗口中抓住机会,推进第二个阶段的城镇化转型,即从过于倚重数量增长转向更为关注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关注经济、社会和空间的公平,关注环境质量,关注城乡一体化发展。希冀本书的研究成果有助于促进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相关政策制定,并能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规划工作者有一定参考价值。
课题阶段:已结题
课题组成员:张立、Richard LeGate、赵民
课题来源: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科研项目,并入选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有关计划(Bellagio residency)
请戳 →2040,浏览“聚焦上海2040”专题系列讲座集锦
请戳 →⑤金经昌,浏览“第5届金经昌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论文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