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推动城镇化研究的视角多元化,不仅关注城镇化水平、等指标参数,而将更关注人的城镇化集聚、转移过程和空间形态,由此城镇化地域特征描述视角将发生变化,需重新研究城镇化地域特征描述的体系框架。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整个国家地域空间的差距拉大,东中西、南中北部等板块间、省与省间的个性特征日益显著,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语境中研究城镇化路径、特征等问题更需要形成“因地制宜”的思考方式,在这个背景下城镇化地域空间特征需要重新被审视。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之后,中小城市、小城镇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而这轮发展又区别于上一轮单一路径的发展,是工业化与服务消费经济双轮驱动,因此针对这些地区制定城镇化发展路径需因地制宜地研究当地甚至是更大地域的城镇化格局特征,再在此基础上制定发展的策略。
研究基础
综述既有相关研究,发现下列几个方面的趋势:首先分层的视角替代原有城镇体系的视角成为重要的研究导向,典型研究包括麦肯锡研究院(2009),郑德高(2013)等,这类研究为国家城镇化空间政策制定重要依据,但目前尚未形成对全国层面城镇化空间路径差异性比较的相关系统研究成果;其次以地理学系统研究为主,强调方法性应用。泰尔指数、面板数据、变异系数等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研究,这些强调发方法应用与实证,并不直接指向规划实践;就城镇化差异性的具体比较对象而言,正逐步从城镇化水平相关测度及差异性比较拓展,开始关注城镇化动力的差异性,关注人口、产业等视角,并在对全国城镇化模式分类中,开始进一步关注生态、地理环境、交通等要素。
本研究以理论研究与相关研究综述为基础,建立理论模型、界定研究对象内涵及研究单元,构建差异化比较的指标体系。以四大分区为基础,评估并比较四大分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态势,要素集聚能力以及空间路径发展态势;以省为单元重点进行城镇化态势的分类及城镇化空间路径比较。

图1:技术框架图
本研究以增长极理论以及城镇化相关理论为基础,建构城镇化-人口-经济的三维模型。城镇化水平的本质是城镇人口以及常住人口的集聚关系。上述两种人口的集聚一方面依托于经济增长所提供的非农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城镇人口以及常住人口集聚也同时取决于政府公共资源的供给能力。因此本研究提出地域城镇化差异性以城镇化水平高低以及增长快慢为基础,此外关注人口要素集聚能力以及经济要素集聚能力的变化态势。

图2:城镇化-人口-经济三维模型
以上述理论模型为基础,本研究提出城镇化地域特征比较的核心比较内容包括以下三大部分:城镇化的发展阶段、人口/经济要素集聚能力的变化、人口/经济要素集聚的空间特征。
其中:
城镇化的发展阶段:以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统计数据为核心指标,同时观察断面以及年际的变化情况,并以全国平均线为基准,四分类。
人口要素的集聚能力:城镇人口份额占比变化幅度+常住人口份额占比变化幅度,并分为高增速、稳定、低增速三种情况。
经济要素的集聚能力:工业化率变化幅度,并分为高增速、稳定、低增速三种情况。
人口/经济要素集聚的空间特征:按城镇规模划分,分别参照城镇人口份额占比、GDP份额占比两个指标的变化趋势。
鉴于题目为地域特征的比较框架的方法性研究为主,因此本报告从四大区域以及省两个尺度为基本地域性特征的比较单元,相对涉及数据量较小,并易于修正方法。
结论和观点
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梯度差距更显著,宜差异化制定城镇化策略

图3:四区2010年断面比较

图4:2000-2010年趋势比较
东中西板块递减态势仍存在,且差异变大。代表国家竞争力的三大城镇群仍集中于东部地区,且超大城市、大城市化特征显著。现状正进入经济转型阶段,城镇人口集聚马太效应显著,非农生产效率提升的同时对于非农就业供给的需求也不断提升,矛盾凸显。因此宜从特大城市功能疏解的角度,进一步研究城镇群密集地区小城镇及小城市的作用。
中部地区这个阶段显著受到三大城镇群的辐射影响,进入工业化快速增长阶段,中等城市成为推动城镇人口以及经济增长重要载体,小城市作用则相对显著减弱。因此该地区宜进一步强化核心城市对于城镇人口集聚能力,同时也宜重视其特有的中等城市对经济与城镇人口集聚作用。
西部板块内部差异性较大。资源导向型内蒙、胡线以西的省份、重庆均表现出不同的增长态势,但整体对城镇人口集聚力相对较弱。因此宜重点关注胡焕庸线,并针对东西两侧制定不同的城镇化空间路径。
东北地区整体城镇化高水平,但增长缺乏动力;且相较其他地区,二线中等城市衰减显著,小城市及县城的发育度弱。该地区宜在推动重点核心城市增长的同时,对该地区小城镇的作用宜进一步评估。
低水平分散化-增长相对集中化-高水平高端均衡化规律存在
宜建立动态视角判断城镇化空间路径
整体而言经济增长仍然趋向于集中化的规模经济,且人口马太效应越显著地区也越倾向于集中化增长,因此所谓高水平网络化发展,就这阶段看,表现为大城市+特大/大城市的网络化,中小城市小城镇作用不显著。典型省份如:上海、北京、浙江、广东、江苏等。
经济增长停滞往往带动城镇人口集聚的趋缓,除了个别省份(福建、山东),由于原有资源配置关系,仍趋于集中化增长。典型省份如:黑龙江等。
对于经济增长初起步的地区存在分化,工业化带动城镇人口集聚相对良好的地区,经济与城镇人口开始集中化增长,但人口小城镇集中的特征仍存在。典型省份如:湖南、河南、安徽、江西等。
工业化带动城镇人口集聚能力稍差的地区,经济趋于集中化而人口仍分散化布局。典型省份如:山西、甘肃、新疆、广西、青海、四川等。
发展相对停滞的地区,基本处于低水平分散化布局状态,小城镇的作用仍显著。典型省份如:西藏等因此本文认为宜城镇化-经济-人口三维模型为基础,动态判断城镇化空间路径及未来发展态势。
宜差异化研究县级及小城镇单元作用

图5:分省县级单元城镇人口以及GDP占比2000-2010年变化趋势分布
如上文,处于城镇化高水平快速增长阶段的省份城镇化路径趋于集中化,未来在转型经济中是否能够以特色化提升县级、小城镇的作用待进一步论证;对于进入城镇化增长初期的人口大省,或者经济对于城镇化人口集聚带动力不足的省份,县级单元仍起到重要的作用,甚至在城镇群周边省份,如安徽出现人口在县级单元回流的趋势,因此对于这些省份双轮驱动的态势将相对显著;城镇化经济动力相对下降的省份,特别是东北为典型的重工业带动的省份,本身城镇体系发育不完善,小城镇及县级单元作用始终不显著。
课题阶段:中期
课题组成员:陈烨、姚凯、刘振宇、龙微琳、张博钰、晏龙旭、金倩慧
课题来源: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科研项目
请戳 →2040,浏览“聚焦上海2040”专题系列讲座集锦
请戳 →⑤金经昌,浏览“第5届金经昌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论文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