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快速城镇化建设的放缓,人们开始对过去的疯狂造城提出反思,大拆大建的旧城改造、疯狂克隆的标识建筑、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千篇一律的居住小区、堵车不止的城市交通、日益收缩的生态绿地等问题,让我们意识到城市规划的整体指引应当实现历史文化、道路交通、生态环境等各方面有序协调。柏林的波茨坦广场作为上世纪末城市开发建设较为成功的案例,其规划设计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与总结。
概况
二战前,波茨坦广场曾是柏林的最繁荣的都市文化及交通中心。二战摧毁了该地区80%以上的建筑,1961年贯穿于此的柏林墙使得波茨坦、莱比锡广场成为东西柏林间的一片雷区。1989年德国统一后,柏林的重建将该地区重设为市中心,新的波茨坦广场的规划设计需要缝补东、西柏林分治导致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割裂。

图:波茨坦广场区位及周边用地
规划理念
1990年初的总体城市设计方案出自希尔默和萨特勒,规划希望从18世纪的柏林城中汲取城市特征,维护欧洲城市简洁而复杂的空间,使波茨坦广场成为城市重续文化娱乐特色的中心标志,因而采取了整齐划一的欧洲传统街块形式,以小的方块建筑作为城市建设的基本单元,满足居住、商场、酒店、公司集团驻地以及音乐厅、剧院的多层次需求,形成以文化娱乐为特色、多功能高度符合的新型CBD和城市中心。
分区规划将基地分为三块:戴比斯群体(奔驰公司投资)、索尼中心(索尼公司投资)以及A+T综合建筑群(ABB公司投资)。

图:波茨坦广场总体城市设计及分区规划
索尼中心
索尼中心是一个占地2.7公顷、地上建筑面积约13.7万平方米,拥有索尼欧洲总部、办公楼、公寓住宅、电影媒体中心以及容纳大量休闲活动和零售商业的城市综合体。虽然上位规划对地块发展作出限制,但索尼公司最终获得允许建造了地区的最高建筑物,该地块由海默特?扬设计,试图在柏林传统的街坊式城市结构与现代科技化图景之间建立平衡。
索尼中心由八栋较为独立的建筑围合而成,以一个4000平方米、椭圆形的内向中心广场——论坛(Forum)为核心向四周的城市街道辐射出一系列收放有致的步行街。同时,中心广场上空设置由张拉膜构成的“富士山屋顶”,为市民提供了一处不再受风雨所限的大型公共空间。除了靠近波茨坦广场的一座26层办公楼外,其他建筑以11层为主。

图:索尼中心平面与建筑布局
戴比斯群体
戴比斯群体是一个占地6.8公顷、地上建筑面积约34万平方米,包括办公、居住、购物、餐饮、剧院、酒店等功能的多功能商贸区。
设计师伦佐?皮亚诺遵循了上位规划构想,并且延续了西南-东北向的原波茨坦大街,使得新老步行街两侧地块形成有机联系,同时在地块西南角规划玛利亚广场,使得现状国家图书馆与东北角中心波茨坦广场形成良好对景。

图:戴比斯群体平面与建筑布局
A+T综合建筑群
A+T综合建筑群是一个占地1.7公顷、地上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的综合办公区。格拉西的设计体现了对德国建筑传统的尊重,以U状、H状与水滴状的简洁形态组织五个街坊,四个小街坊均为八层建筑且均有向附近开放的开敞院落,面向波茨坦广场的北面水滴状建筑有伸入地铁站的独立入口。办公楼保持整体形象统一、色彩一致、开窗均衡。

图:A+T综合建筑群平面布局
案例启示
波茨坦广场已经成为了柏林新面孔的代表地区,在这里摩登建筑群与古典城区交互辉映,令人耳目一新、为之赞叹。对它的成功开发解读也许能引发我们在城市设计与更新时形成以下几点思考:
(1)总体规划可从地理区位、交通条件、历史发展中搜寻城市脉络,在传统城市文化与现代科技文明之间建立平衡,形成特有的空间记忆与城市标识。
(2)功能业态可借鉴相似成功案例,例如索尼中心的办公、居住、混合建筑5:2:3、成熟商圈地块的零售、餐饮、娱乐5:3:2等,深刻挖掘配比身后的地块自身因素,根据地块区位与周边环境诉求合理分配功能建筑比例。

表:波茨坦广场分区地块建筑业态比例
(3)开发尺度可根据功能区需要提倡步行尺度,宜人的小尺度适合应用于活力商圈、活力街区之中,不仅增加城市路网密度和临街商业界面,还可以提供轻松舒适的步行体验。
(4)开发模式可大胆试新,波茨坦广场成功的关键之一是政府敢于把整个城市中心的开发承包给私人公司。强政府指导下的PPP开发模式能够促进灵活开发的市场与合理管控的政府达成双赢,使城市开发真正成为一个能够被多方协调和长期经营的发展过程。
参考资料:
周卫华.重建柏林——联邦政府区和波茨坦广场[J].世界建筑,1999,10:26-31
本期内容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四所(城市设计研究中心)王也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