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99期(2016年第45期)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倡将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绿色城镇化理念,全面融入城市群发展建设中,共守生态安全格局,实施环境共治,建设绿色城市群,推动绿色永续发展。
△共守生态安全格局,共筑成渝城市群生态屏障,实现区域生态建设一体化。一是强化省级统筹,共建川西、川北、渝东北、渝东南等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维育大小凉山、武陵山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保护三峡库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二是优先保障长江干流生态基流,维护流域水生态空间,构建以长江、岷江、大渡河、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乌江、赤水河为主体的城市群生态廊道;三是依托龙门山、龙泉山、华蓥山及盆地南北部边缘和川中等自然丘陵、山体,构建城市群生态隔离带;四是加强生态空间管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确保成渝城市群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共保成渝城市群生态空间。
△坚持流域分区管治战略,实施环境共治。一是深化川渝跨区域水污染联防联治,在长江干流、岷江、沱江、渠江、乌江、嘉陵江等江河源头、饮用水水
源保护区及其上游,严禁发展高风险、高污染产业;建立跨境断面区域联防联控和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强三峡库区水生态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消落区综合整治工程;加强沿线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做好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推进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二是联手打好川渝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大工业源、移动源、生活源、农业源综合治理力度;全
面推进清洁高效利用,大力推进实施“气化长江”工程;推行绿色交通。三是加强固废危废污染联防联治,构建区域性资源回收、加工和利用网络;强化城市间
固体废弃物联合处理处置,优化生活垃圾填埋场、焚烧厂等环境基础设施布局;优先建立完善的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产生源数据库和独立的收集运输体系,鼓励跨区域合作共建危废处理设施。
△建设绿色城市群,推进城市建设绿色永续发展。一是适度扩大城市生态空间,严格城市“三区四线”规划管理,合理安排生态用地,合理控制建筑物高度,统筹规划地下地上空间开发。二是推广低冲击开发模式,加快建设海绵城市、森林城市和绿色生态城区;推广绿色建筑,构建绿色交通体系。三是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和生态化,以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园区为重点,推进循环化改造和生态化升级,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废弃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深入推进广安、达州、长寿等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和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四是倡导生活方式低碳化,培育成渝生态文化,引导绿色消费,鼓励低碳出行,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节约的生活方式。
△结合川渝独特的自然山水资源禀赋,实施跨区域联防联治,构建美丽宜居重庆。一是建设重庆美丽山水大都市,充分利用川渝两地自然山水田园、森林绿化、历史文脉、山城形态等特色资源,实现重庆大都市区与川渝山系、水
系、绿系和历史文脉的有机融合。二是突出重庆两群生态涵养、环境保护的屏障地位和作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要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突出生态涵养和生态屏障功能,集中开发建设万(州)—开(县)—云(阳)一体化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要突出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功能,推动集约式开发、绿色化发展。三是分区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实行区域或流域共治。结合川渝城镇群环境保护目标,大都市区重点解决次级河流污染问题,以PM2.5污染防治为突破口,强化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渝东北继续加强对江、河、湖流域的生态治理和水源地的保护,优化生态、农村、城镇和区域性设施四大类空间结构比例,全面推进三峡库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建设,减轻城市和农村地区的面源污染;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重点加强生态管制区、水源涵养和连片林区、生态敏感和脆弱区污染防治,积极发展特色资源产业和生态型旅游业,限制高污染和高资源消耗行业的发展,强化对锰矿等矿产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