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已得到较好的满足,需求层次不断提升,表现出对更多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整个社会也开始慢慢地反思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种种做法,对于传承历史记忆、反映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给予了更多关注和重视。作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武汉市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历史资源调查和扩充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然而,过去调查的对象大多为年代较为久远的古代和近代历史文化资源,对于代表建国后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设计原则、建筑艺术和建造技术的当代建筑关注较少。这一时期的建筑记录了共和国从诞生到发展的历史,是新中国城市建设和发展历程的见证,同时也承载了新中国建设发展过程中一代人的集体回忆和社会情感,是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伴随着快速城市化进程,大大量建筑文化遗产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尤其是建国后优秀建筑,许多甚至还来不及被人们认识,就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因此,保护好已经弥足珍贵的历史建筑资源,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传承城乡历史文脉,是我们这一代人刻不容缓的历史责任。
2014年,武汉市国土规划局组织编展中心、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团队,以武昌区为试点,开展了《武汉市武昌区建国后(1949-1978年)历史建筑资源调查》,探索了建国后优秀建筑资源调查的工作方法和技术标准,研究制定了《武汉市建国后(1949-1978年)历史建筑评价体系》,并同步推出《武汉市建国后(1949-1978年)历史建筑资源调查工作指南》,为中心城区其他各区全面开展此项工作提供明确的技术指导。随后在2015年-2016年间,通过公开征集的方式,确定中工武大设计院、中信建筑设计院、武汉轻工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设计机构,陆续完成了江汉区、江岸区、硚口区的建国后历史建筑资源调查,目前正在开展洪山区、青山区、汉阳区的调查工作。
建国后历史建筑调查工作的技术路线为:首先,对建国30年来武汉市城市建设的相关史料文献进行整理,全面梳理各行政区范围内的城市建设脉络,尤其是在城市建设方面的重点工程;其次,对各区建于这一历史时期且目前仍然留存的建筑物开展全面勘察和调研,并建立调查档案;然后,依据建国后历史建筑评判标准,对历史建筑进行评判,形成建国后历史建筑登录名录与分级名录;最后,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各区发展实际,针对建国后历史建筑逐一划定保护范围、提出保护整治规划措施,并探讨其与现有的文保单位、优秀历史建筑等历史资源保护体系的关系,研究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方法及途径。
截至目前,已完成调查工作的武昌区、江汉区、江岸区、硚口区共登录建国后历史建筑193处,其中,一级建筑27处,二级建筑80处,三级建筑86处;洪山区、青山区、汉阳区已完成各区建国后城市历史发展脉络、建设活动的梳理,正在针对300余处历史建筑开展现状调查、登录和评判分级工作。下一步,将针对建国后历史建筑建立资源信息库,并划定紫线进行保护,同时,积极推荐纳入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武船机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办公楼

武汉大学工学部八号教学楼

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第一教学楼(已推荐纳入第十批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

湖北省地矿局办公楼

湖北省电影制片厂


武汉轻型汽车制造厂办公楼

国家第六机械工业部办公区旧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