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PR】香港地铁站点地下公共空间组织模式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6-08-18 14:55:35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点击蓝字快速关注规划师杂志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深度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加剧,开发城市地下空间已经成为扩展城市空间的一个
重要手段。而轨道交通建设的全面开展,为开发城市地下空间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香港作为亚洲地区土地资源稀缺的典型区域,
其依托发达的地下轨道交通系统,在地铁站点周边开发了大量地下空间,这些地下空间的组织与利用方式值得我国其他地区学
习借鉴。作者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蒋巧璐,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博士后
刘堃
在《规划师》2016年第7期撰文,
文章以香港地铁站点地下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建设规模、功能构成及空间布局特征,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单功
能星状、单功能树状、多功能树状和多功能网状四类空间组织模式,并结合外部环境特征探析各类模式的适用范围,以期为我
国大中城市地铁站点地下公共空间规划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
基本概念与研究对象
1.地下公共空间
地下空间的概念较为广泛,既包括
地下通道、商业街等人们日常使用的空
间,也包括人防、地下管线等市政基础
设施所使用的空间
。本文主要关注对
象为向公众开放、服务于日常生活的地
下空间,借鉴《辞海》对地下空间的定义,
对其进行再划分,并选用“地下公共空间”
一词来限定研究内容。地下公共空间是
指向公众开放的,可供广泛参与、交流
与互动的浅层地下空间,如地下广场、
商业设施、休闲娱乐设施、步行通道及
停车场等,不包括地下生产存储设施、
市政基础设施及防灾设施。根据相关研
究,地下公共空间的特征主要可从建设
规模、功能构成和空间布局三方面进行
表征
。
2.地铁站点地下公共空间
地铁站点地下公共空间是指与地铁
站点相连通的地下公共空间。它与一般
地铁地下站点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空间
具备综合性,集合了交通、集散、休闲
和娱乐等功能。地铁站点地下公共空间
主要包括地铁大堂、商业街、停车场、
商场、通道与出入口等功能空间(图1)。
3.香港地铁站点地下公共空间
香港地铁线路从1975年开始建设,
截至2013年底,全境范围内共建成10
条线路,全长 218.2km( 图 2),有 84
个地铁站点,其中包括地面站点18个、
架空站点 26 个及地下站点 40 个。
在40个地下站点中,有5个独立
站点和2个联合站点与周边地下空间进
行了综合利用和开发,分别是黄大仙站、
九龙塘站、北角站、铜锣湾站、金钟站、
中环—香港联合站点(以下简称“中环—
香港站”)及尖东—尖沙咀联合站点(以
下简称“尖东—尖沙咀站”)。从区位看,
7个站点从属于观塘、东铁、港岛和将
军澳等8条线路,站点均位于香港都会
核心区内,其中有4个站点位于港岛,
有3个站点地处九龙半岛(图3)。从站
点类型看,仅有2个为非换乘站点,其
余均为双线换乘甚至四线换乘站点。
香港地铁站点地下公共空间开发
建设特征
1.建设规模
地铁站点地下公共空间建设规模主
要由总面积、占地面积、出入口数量和最
长通道距离4个指标进行表征。通过数
据收集、整理发现,香港地铁站点地下公
共空间总面积与占地面积规模相差较大,
总面积和占地面积分别为86950m
2
与
50064m
2
;出入口数量与相连通的地
铁站点数量有关,独立站点的出入口数
量集中在7 ~14 个,联合站点的出入口
数量则为独立站点的2倍以上;最长通
道距离同样相差较大,其中最短的黄大
仙站仅为110m,而最长的尖东—尖沙
咀站则长达460m,其长度是黄大仙站
的4倍之多(表1)。
通过对比发现,地下公共空间总面
积与占地面积、最长通道距离成正比;出
入口数量与连通站点数量成正比,每个独
立站点配建10个左右的出入口;换乘站
对地下公共空间的建设规模并不构成直
接影响。结合各个站点总面积、占地面积、
出入口数量与最长通道距离,可将站点
建设规模划分为小、中、大三种类型:黄
大仙站、北角站及金钟站为小规模站点,
总面积在31000m2
以下,占地面积在
16000m
2
以下;九龙塘站、铜锣湾站
及中环—香港站为中等规模站点,总面
积为 30000 ~ 80000m
2
,占地面积
为 25000m2
左右;而尖东—尖沙咀站
则为大规模站点,总面积为100000m
2
左右,占地面积为 50000m
2
左右。
2.功能构成特征
香港地铁站点地下公共空间的功能
主要由商业、通行及停车功能构成。其
中,商业功能主要指零售、休憩、娱乐
和餐饮等,包括通道两侧的小型商铺以
及与地铁站点相连通的大中型地下商场;
通行设施则主要指组织人流疏散的各种
通道、出入口、踏步与自动扶梯等。
梳理香港地铁站点地下公共空间各
类功能面积及占比可以发现,通行功能
与商业功能是地下公共空间的必备功能,
其中通行功能所占面积不小于地下公共
空间总面积的22%,但是不超过70%,
而商业功能所占面积则不会超过地下公
共空间总面积的50%。基于各站点地下
公共空间的功能构成,可将其划分为两
种类型:一类为单功能主导,表现为以
一种功能为主,以另外两种功能为辅;
另一类为多功能混合,即商业、通行及
停车功能占比较为均衡。在单功能主导
类型中,北角站、金钟站与中环—香港
站地下公共空间以通行功能为主,其占
比达到了60%以上,黄大仙站地下公
共空间则以停车功能为主,其占比高达
72%;多功能混合类型主要包括铜锣湾
站、九龙塘站及尖东—尖沙咀站地下公
共空间 ( 表 2)。
3.
空间布局特征
基于不同的环境限制条件,7个站
点的地下公共空间形态各异,结构复杂。
为提炼其形态布局特征,本文将地下公
共空间抽象为由地铁大堂 (T)、商业空间
(C)、停车场(P)、出入口(■)与通道
等要素构成的三维空间,在此基础上对
7个站点的地下公共空间进行形态分析,
发现其呈现出星状、树状与网状三种布
局特征 ( 图 4 ~图 6)。
星状空间布局是指从地铁月台出发,
通过单个地铁大堂关联地下商业、停车、
通道和出入口等空间要素的空间布局形
态,其三维结构较为简单,占地面积小,
地下连通范围有限(图7),如北角站、
黄大仙站及金钟站地下公共空间均使用
星状空间布局。树状空间布局是指地铁
月台分别与多个独立的地铁大堂相连,
每个地铁大堂与地下其他功能空间相关
联,形成了类似于树形的空间形态(图8)。
此类型空间布局可看作是多个星状空间
布局的复合体,占地面积更大,在地下
的延伸范围更广,如铜锣湾站、九龙塘站
及中环—香港站地下公共空间均采用树
状空间布局。网状空间布局是指一个或
多个地铁月台与多个相互连通的地铁大
堂相连,并与其他地下功能空间相关联
(图9)。在网状空间布局中,人流可在
地下空间非定向流动,其结构更为复杂,
地下各种功能连通程度更高,人流机动
性强,如尖东—尖沙咀站地下公共空间
即属于此类型。
香港地铁站点地下公共空间组织
模式提炼
通过对7个站点地下公共空间的基
本特征进行分析后发现,星状空间布局
的地下公共空间均为小规模建设,属于
单功能主导类型(黄大仙站、北角站及
金钟站);树状空间布局的地下公共空间
均为中等规模,既有单功能主导(中环—
香港站),也有多功能主导(铜锣湾站与
九龙塘站);网状空间布局的地下公共空
间对应大型建设规模,属于多功能混合
类型(尖东—尖沙咀站)( 表 3)。在此基
础上,可以将香港地铁站点地下公共空
间的组织模式归纳为四类:单功能星状
空间组织模式、单功能树状空间组织模
式、多功能树状空间组织模式与多功能
网状空间组织模式 ( 表 4)。
1
单功能星状空间组织模式
(1)基本特征
单功能星状空间组织模式是一种建
设规模小、主导功能明确、采用星状布
局结构的空间组织模式(图10)。此类
模式以单一地铁大堂为核心集散空间,
放射状连接各个方向的通道与主导功能
空间。此类地下公共空间的建设规模在
16000m2
以内,其中商业空间占比较
少,主导功能多为通行或停车,空间结构
简单,导向性强,但连通与服务范围有限。
(2)适用范围
黄大仙站、北角站和金钟站地下公
共空间均采用单功能星状空间组织模式。
本文选取站点周边土地利用、住房均
价、地铁客流量与站点建设年代等相关
因素,分析此类地下公共空间的环境特
征(表5)。可以发现,此类地下公共空
间的地面土地价值、站点客流量均大于
全港及城市中心区的平均水平(全港住房
均价为7241港币/平方尺,地铁客流量
为8.19班次/小时;港岛、九龙的住房
均价分别为9732 港币 / 平方尺、8020
港币/平方尺,地铁客流量分别为12.0
班次/小时、10.2班次/小时)。从站点
周边土地利用看,黄大仙站与北角站周
边以居住用地为主,金钟站周边分布着
大量商务办公用地,地下公共空间的使
用者多为上下班通勤人群,故简单的星
状结构基本能满足其功能;同时,黄大
仙祠是香港最著名的庙宇之一,常年吸
引大量本地与外来人流,因此在地下设
置公共停车场也是对地面功能的呼应。
从站点建设年代看,黄大仙站、北角站
和金钟站均建成于20世纪70~80年
代,之后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可见
单功能星状空间组织模式是一种较为早
期的地下公共空间组织模式。
由此推断,对于地处城市中心区、
土地价值较高、客流量较大以及站点周
边 500m半径范围内以商务或居住为主
导用地功能的地铁站点,适合开发小规
模、以通行功能为主、以商业与停车功
能为辅的星状布局的地下公共空间。如
果地面有大型文化旅游设施或公共服务
设施,可考虑在地下公共空间加设停车
功能。城市中的商务区、居住区及大型
服务设施所在地的地下公共空间开发建
设均可采用此类模式。
2
单功能树状空间组织模式
(1)基本特征
单功能树状空间组织模式是一种建
设规模中等、主导功能明确、采用树状
布局结构的空间组织模式(图11)。此类
模式以多个地铁大堂为核心集散空间,
向外放射状连接各个方向的通道与主导
功能空间。此类地下公共空间的建设规
模在 70000m2
左右,其中商业空间占
比较少,以通行为主导功能,空间结构
较为复杂,导向性强,服务范围较大,
但内部连通性与机动性较差。
(2)适用范围
采用单功能树状空间组织模式的中
环—香港站地下公共空间地处香港住房
价格最高的地区之一,地铁客流量是黄
大仙站的3倍之多。从站点周边土地利
用看,用地功能以商务为主导,中环是
香港商务办公楼最集中的区域,同时中
环—香港站及周边集合了地铁、航运、
大巴与直升机场等多种交通设施,属大
型综合交通枢纽,故采取以通行功能为
主的树状空间组织模式,能够使多个地
铁大堂在第一时间对出站人流进行分流
与疏散,而较少的商业功能也减少了人
群驻留的机会。此站点最早建设于1980
年,1998年与机场快线、东涌线、国际
金融中心建筑群进行一体化建设后,才
逐渐形成了目前的树状空间组织模式。
由此推断,在地处城市商务中心区、
土地价值高、客流量大、靠近大型交通
枢纽或多种交通设施集聚、需要快速分
流及疏散大量人群的地区,地铁站点地
下公共空间适合采用以通行功能为主、
商业与停车功能为辅的树状空间组织模
式。处于或靠近商务中心区的火车站、
地铁换乘站等地区的地铁站点地下公共
空间开发建设均适用于此类模式。
3
多功能树状空间组织模式
(1)基本特征
多功能树状空间组织模式是一种建
设规模中等,通行、商业和停车多功能
混合的采用树状布局结构的空间组织模
式(图12)。此类模式在空间布局及建设
规模上与单功能树状空间组织模式类似,
但在功能上具有多元复合的特点。此类
地下公共空间的建设规模约为65000
~ 80000m2
,通行、商业和停车功能
配比均衡,结构较为复杂,导向性强,
服务范围较大,但内部连通性与机动性
较差。
(2)适用范围
采用多功能树状空间组织模式的铜
锣湾站、九龙塘站地下公共空间的周边
土地价值远高于全港、港岛及九龙的平
均价格,地铁客流量也是全港日均客流
量的数倍之多。这两个站点周边用地功
能以商业及居住为主,其中铜锣湾是港
岛著名的商业中心区,九龙塘则聚集了
大量的购物中心,是九龙著名的商业旺
地,吸引了大量的消费群体在此聚集。
因此,这两个站点的地下公共空间除需
满足人群疏散这一基本功能外,还需承
载更多的商业娱乐功能,以吸引人群驻
足与消费。而采取多功能树状结构组织
地下公共空间,一方面能够满足人群的
快速疏散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将地铁大
堂与商业空间相结合、增设商铺等方式,
能够提高商业功能占比,吸引人群进入
商业区。这两个站点的地下公共空间均
经历了多阶段的改建与扩建,逐步形成
了与地面商业建筑群融为一体的综合性
空间。
由此推断,多功能树状空间组织模
式适用于城市级大型商业中心区,此类
地区往往具有土地资源稀缺、客流量大
等特点,在地下公共空间加入商业功能,
有助于提升空间使用效率,而树状的空
间结构则能够高效、较长距离地关联地
面各类商业服务设施,有效缓解大量客
流带来的地面交通压力。
4
多功能网状空间组织模式
(1)基本特征
多功能网状空间组织模式是一种建
设规模大,通行、商业和停车多功能混合,
以及采用网状布局结构的空间组织模式
(图13),是四类空间组织模式中最为复
杂的一类。此类模式以多个相互连通的
地铁大堂及商业空间为核心集散空间,
对各种功能空间进行网络状连通。此类
地下公共空间的建设规模为100000m2
左右,通行、商业和停车功能配比基本
均衡,结构复杂,服务范围大,内部连
通性与人流机动性强,但导向性较弱。
(2) 适用范围
采用多功能网状空间组织模式的尖
东—尖沙咀站地下公共空间地处九龙半
岛最南端的商业中心区,土地价值远高
于全港、港岛及九龙,地铁站点客流量
巨大。其包括的两个地铁站点的直线距
离为 500m左右,周边用地功能较为复
合,不仅聚集了大量商业购物中心、大
型公共文化设施(如香港文化中心、香
港太空馆等)与文化旅游设施(如星光大
道),还是多种交通设施(地铁、航运和
大巴等)的聚集地,大量通勤、购物、
观光及换乘人群在此交织,加之地面建
设密度高,通行能力有限,地下公共空
间需兼具快速分流、疏散、驻留和长距
离引导等功能,且几乎要服务于整个尖
沙咀片区。多功能网状空间组织模式恰
好可以连通多个目的地,为人群提供多
样的地下活动类型与路径选择,并有利
于空间的不断拓展。尖沙咀站与尖东站
分别建成于 1979 年与 2004 年,2004
~2009年,结合地面建设,两个站点
之间的通道逐步关联并向周边目的地延
伸,形成了香港占地面积最大、服务范
围最广和连通程度最高的地下公共空间。
由此推断,在商业、商务、博览、
交通和居住等功能高度混合的高密度城
市中心地区,在两个临近的地铁站点之
间,可采用多功能网状空间组织模式开
发地下公共空间,从而营造四通八达的
地下通道系统,连通各种服务设施,引
导人群方便、快捷地到达各自的目的地,
同时多样的功能设置也可以提升地下公
共空间的使用效率,并缓解长距离地下
通行引发的沉闷感。
结语
香港依托地铁站点建设,基于站点
周边区域的功能需求,积极拓展与改善
地下空间,逐步建立并不断加强地面与
地下的有机联系。为迎合不同的区域环
境特征,本文提炼得出了四类地铁站点
地下公共空间组织模式,其基本对应了
大城市地铁站点周边比较典型的四种开
发类型:高密度居住区、商务中心区与
中心区交通枢纽、商业中心区、功能高
度混合的城市中心地区,这四类空间组
织模式也因此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表6)。
我国各大城市正处于地铁站点地下
公共空间开发建设的起步阶段,如何充
分利用地铁效应盘活地下空间资源,如
何使地下公共空间功能与周边环境相匹
配,如何高效布局空间结构并引导行人
合理流动,是地铁站点地下公共空间得
以有效利用的核心问题,希望香港地铁
站点地下公共空间的组织模式和开发建
设经验能够提供相应的借鉴与启示。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6年7期
《
香港地铁站点地下公共空间组织模式
》
转载须知
由规划师杂志原创文章请遵循以下转载要求:
微信公众号请于文章发布
两天后
转载,
转载时后台回复“转载”二字,
无授权图片的童鞋会被举报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