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孙说上海之九
城隍庙
在我的青少年时代,上世纪的六十和七十年代,"白相城隍庙"和"白相大世界",应该说是具有同等意义的,尽管"城隍庙"和"大世界"里面的内容完全不同。只是到了今日,让人叹息的是,一处业已凋敝,一处虽仍繁闹,但也早已旧貌换新颜,全已不是往昔的气息了。
因为有一段时间住得离城隍庙很近,所以那里是我们小伙伴们的日常生活空间之一。尽管那时候庙已被关掉了,但现在所说的豫园商场地区在彼时都是被统称为城隍庙的。豫园是要收费才能进的,所以也就和“大世界”一样,是需要等到一些大日子——比如过节了或者有长辈客人来要去,才能去得的。
城隍与官衙相结合地设置,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创举,其意或许不只在信仰制度,更多是为维护皇权而对地方官员所进行的控制,翻译成当今的话来说,也就是"你在做,城隍在看"。上海自元代设县,到明代设置城隍庙也就成了县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所谓的"邑庙",这才在县衙的北端有了这个庙宇。而城隍庙地区的商业化,则是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的,尽管按惯例在庙前当有些庙市的。由于江海关移至县城的宝带门(即小东门路)内,于是,一些行业公所开始进驻庙园地区,这些行业的商业交易以及为之配套的服务设施开始集聚起来。在此过程中,豫园也多有变迁,不仅园主更迭,从私人园林到邑庙西园,面积也时而扩张时而收缩,例如著名的湖心亭、九曲桥,原来也系园内一部分,后来才又析出。正是在这种不断变动中,逐渐形成了以宗教寺庙为核心的集购物、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县城内最为主要的公共活动中心。而与其他城市以寺庙前广场为核心的空间格局不同,这些商业化地区更多地集聚在寺庙的侧面和后方,这是由其区位及周边设施的分布所决定的。
同样有意思的是,城隍庙本身也由专供"城隍老爷"(秦裕伯)逐渐地转变为各方神仙聚会的地方,无论是道、佛、儒,不管有名无名,只要能治一方水土、与民生希冀有关,皆可塑像列于庙中,是否符合哪宗哪派的仪轨并不重要,实用至上、极具包容性的市民文化特征也开始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上海开埠后,在上海县的地盘上形成了“南市”、“北市”(租界)。南市除了十六铺(在县城外)的以大宗货物交易为主的市场及与之配套的服务业外,城隍庙地区就成为名副其实的县城中心。而且在南北拉锯中,中式产品、日常用件、传统手工艺等商业类型更加集聚,民俗化的活动(如庙会、花会等)不断强化,形成了颇具中国传统风情的市集之地,及至计划经济时代,仍然是各类小商品交易的集中之地。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豫园商场改造,经过几番腾挪,全然改变了其原有的生态环境。
请戳 →2040,浏览“聚焦上海2040”专题系列讲座集锦
请戳 →⑤金经昌,浏览“第5届金经昌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论文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