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为之城,日中为市”,建造城市无疑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亦是人类文明进程的标志之一。作为建筑和人类的聚集体,城市凝聚着时间与空间的统一,记述着留存与回忆。城市的本质是历史的积淀,他的“旧”如同是人的记忆,投影着彼时的里弄街巷和屋瓦山墙,窗外的小桥流水和亭台楼阁,又或是零星而又深刻的生活片段。
凭着我们对城市记忆的理解,城市被不断的营造和改变,在一次次的更新与变革中,其必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舍弃和叠加;城市的肌理也在我们对时代记忆的延续中,一次次的被洗礼与沉淀,蜕变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坐标。
“规划漫谈”是今年新增的第三个版块,本期刊登了张松教授与罗志刚老师的两篇文章,我们希望将“规划”以更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呈现出来,不拘于形式的畅谈与之相关的零零总总。张松教授以京都为例详述了其在保护过程中逐渐健全的地方法规体系以及融入的文化关怀和景观意识,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乡村在当下已不再是贫穷与落后的象征,而是一个新的产业市场和精神生活家园,罗志刚老师在对浙江富阳的乡村考察后也提出了自己的评价:“村庄的发展不仅要美其表,也要谋求新的提升与突破。”
还原理想的城市空间、尺度、格局和秩序,是对历史的尊重;将陈旧的街区从被遗忘的角落拉回到城市的轨迹之中是对历史的包容。本期刊登的“创新项目”皆以城市历史作为城市更新的出发点,诠释了规划在保留传统空间记忆的同时,如何创造出新的记忆价值与意义,让城市的脉络开出更加绚烂的花朵。
请戳 →2040,浏览“聚焦上海2040”专题系列讲座集锦
请戳 →⑤金经昌,浏览“第5届金经昌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论文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