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妈带着儿子霸王龙,探索北京西直门。
文:储妍、康宁、薛雅宁、易斯卿、张帅
一个普通的工作日晚上,一位年轻母亲,身上带10元纸币,独自推着婴儿车使用地铁,带孩子去会朋友。 这个过程中,她究竟能否顺利便捷地乘地铁出行,方便地使用卫生间、无障碍电梯等设施,以及能否轻易地买到瓶装水?这些细节,能够检验北京地铁设施的完善程度。
澎湃新闻原本的任务设定是,希望龙妈在西直门地铁站买一瓶水、使用一次卫生间、进行一次虚拟报警,以此考察西直门地铁站设施的人性化程度。但在前期考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2号线在西直门站的站台没有卫生间;而4号线虽有卫生间,但排队人数较多,而西直门地铁站本身客流量很大。
我们认为,让妈妈带着孩子等待上厕所,加上人多,存在一定安全风险,因此将使用卫生间任务放到起点平安里站来完成;同时,也把买水的任务放到了平安里站。
平安里地铁站和西直门地铁站
在北京,我们选择平安里地铁站作为起点,西直门地铁站作为考察站点,终点为13号线站厅A出口的凯德Mall。虽然平安里与西直门这两个站点客流量相差很大,可比性不是特别强,但我们认为,两个站点依然能表现出“老站”和“新站”在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上的优缺点。
平安里站是北京地铁6号线和4号线的换乘车站,2009年,随着4号线正式开通而投入使用,建设历史不久。各方面设施和标识都很齐全。
西直门站则较为繁忙,也是北京为数不多的几个三线换乘的地铁车站之一。这里汇集2号线、4号线以及13号线,还是13号线的终点站。西直门地铁站的西北侧便是北京北站,周边还有商场(凯德Mall)、住宅、公园、广场(西环广场)以及高校(北京交通大学)。不同需求的人群汇集于此,客流量十分巨大。其单日的换乘客流可达49万人次,高峰时段(早7-9点)峰值可达6.67万。

西直门地铁站
西直门车站是在1984年随着2号线开通而投入使用的,建设时间非常久了,各方面的设施都较为陈旧。如图所示,13号线同2号线、4号线之间换乘距离很长,2号线同4号线车站之间换乘距离较近。早期,由于与13号线车站之间的换乘通道建设滞后,换乘需绕行,西直门还曾有过最“复杂”换乘站的名声。这是因为,2号线建设年代较早,换乘通过能力不足,为引导乘客在换乘通道单向流动,换乘有方向限制,不得逆行,以免双方向大客流相互冲击。
如今,西直门地铁站换乘仍然比较复杂,客流量大时还要设立导流围栏蛇形缓冲区,对不熟悉的乘客感觉如同迷宫。
因此,在这样一个复杂而“历史悠久”的站点,无障碍设施是否完善,各类标志标识是否明确,各条线路之间能否有效衔接,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改进?我们将带领大家一起去探索。
出发
龙妈从平安里地铁站上车,然后乘坐地铁4号线去往西直门地铁站,出站后到达最终的目的地凯德Mall。
这个过程中,她会推着婴儿车带着宝宝(霸王龙)。由于自动扶梯禁止推行婴儿车,因此全程都应该使用无障碍电梯。同时,她还需要买一瓶水,使用一次卫生间,在特定地点“虚拟报警”(假设情景,目的是为了测试地铁内是否有标识能够让乘客迅速定位)。
龙妈平时大多是开车带宝宝出行,很少乘坐地铁,同时她也有大半年没去过西直门地铁站。我们选择的启程时间是晚上七点半——虽然已避开了晚高峰,但西直门的客流量仍然非常大。这对龙妈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进站:平安里站
我们可以看到,平安里地铁站外的环境并不好,道路坑洼不平,人行道被机动车占用的情况非常严重,违章停车问题突出。所幸,通向站内的无障碍电梯很醒目,龙妈一下子就找到了。

平安里站外无障碍电梯
进站过程非常顺利。龙妈推着婴儿车,从地铁站外的无障碍电梯直达站内,随后买票,过安检,婴儿车与普通乘客一样,走的是翼闸——平安里地铁站的闸机全部都是翼闸,婴儿车能够比较安全顺利地通过。
刷卡进入站厅后,龙妈看到自动售货机,于是推着婴儿车去买水。自动售货机的位置恰好就在闸机与无障碍电梯的中间,走过去非常方便。但是,也许因为想着要完成任务,龙妈并没有发现,自己正与6号线换乘4号线的人流形成了对冲。我们发现,虽然在此已设置导流围栏,但地面没有贴上诱导标识,以避免人流冲突。龙妈买完水,再次使用无障碍电梯,从站厅直达站台。

翼闸
平安里地铁站的设施非常齐全,整体式站厅的设计也非常开阔,在容纳较多客流量的同时,也能满足不同人群的要求。特别是无障碍电梯的设计,从站外至站内再从站厅至站台,两者分段设计,即使有特殊需求的乘客,也按照正常的流线进站,可见港铁设计的4号线还是比较人性化的。
无障碍卫生间,是个惊喜
平安里地铁站的站台均为岛式站台设计。4号线站台长度为120米,宽度为14米。整个站台层非常开阔,层高较高,空间很足,虽然是换乘车站,客流较多,但并不拥挤。同时,站台设有全封闭式护墙,很安全。站台中间设有座椅供乘客休息使用。
北京4号线地铁站中,无障碍卫生间的设置比较不错,可谓令人惊喜。在平安里地铁站站台等车时,龙妈顺着标识找过去,很容易就找到了卫生间。4号线站台两头都有卫生间,且为无障碍卫生间。
我们前期考察发现,6号线的设计也与之类似。平安里两条线路,共有四个卫生间。这一数量应该能够满足乘客需求。但对于龙妈而言,仅仅是空间充足的无障碍卫生间,还是不够的。因为,带着孩子的妈妈,如果要如厕,就得把孩子固定在座椅上,这就需要母婴设施。

普通卫生间以及无障碍卫生间引导标识
相比平安里站,西直门站的情况显得更加尴尬。虽然4号线在西直门地铁站站台两头有卫生间,但排队人数较多;通车较晚的13号线情况类似——2016年初刚刚完成改造,以解决卫 生间排队久的问题。而2号线的站台并未设置卫生间——如果乘坐2号线的乘客,到达西直门,如果要用洗手间,则需要通过较长的换乘通道,去4号线或13号线的站台。这一路将格外辛苦。关于2号线“老线”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在龙妈一路的体验中,还会经常出现。
登上地铁:不被知晓的无障碍车门
地铁进站后,我们观察到,站台与列车之间缝隙很小,但站台和车厢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高差,无法实现完全水平登程,龙妈不得不把婴儿车的前轮用脚抬起来然后才能上车,这对推着婴儿车的龙妈来说是非常不方便的。这些细节就能体现出人性化设计的不足。
北京的乘客见到推着婴儿车的龙妈,起身让座。这一幕的确令人感到温暖。不过,婴儿车或轮椅,与普通乘客混行,也并不方便。
实际上,在4号线地铁列车的一些玻璃门上,是有无障碍标识的。其车门对应的是不设置座椅、可安放固定轮椅或婴儿车的空间。龙妈原本可以从对应的门进入列车。但是,龙妈显然之前并不知道地铁列车上的“无障碍标识”,这次也并未留意。我们回想起,在上车时,孩子被卡通图像所吸引,她蹲下身照顾孩子,视线中确实很难容纳这个标识。

来到西直门站:人流拥挤
龙妈来到西直门站。与平安里站类似,西直门站虽有全封闭护墙,但依然无法做到水平登程。龙妈下车时,还是要小心翼翼地将前轮先探出,然后将婴儿车慢慢推下去。这样仍然非常不方便。
在西直门站,我们可以体会到与平安里站完全不同的感受。首先,4号线西直门站台客流非常大,本来已经十分拥挤。其次,由于多线换乘,在站台两头和中间都设有换乘通道,站台宽度也较窄(4号线站台建成于70年代,作为预留站台,到2009年才投入使用),所以剩余空间很小,使得站台更加拥挤。

客流较大,空间狭小的4号线西直门地铁站站台
比较好的一点是,站台标识很清楚,对出站口、换乘线路指引清晰。

西直门地铁站出站引导标识
出站:无障碍电梯缺失
西直门地铁站最大的问题就是无障碍电梯的缺失。因此,出站对龙妈来说很困难。
首先,龙妈根据标识,看到去凯德Mall要从A2口出站,便往A2口方向走去。但是,当龙妈走到站台末端,准备从月台进入到换乘通道时,她发现,这里没有无障碍电梯,也没有自动扶梯,只有楼梯。这对独自一人推着婴儿车的母亲来说,是非常有难度的。龙妈一只手抱着小孩,另一只手提着婴儿车,才能从站台到达换乘通道。这个过程中,我们明显能感到她很吃力,而且很难注意脚下,也非常危险。

龙妈一手抱小孩,一手提婴儿车去往换乘通道
在站内无法准确定位
在西直门站的换乘通道内,龙妈按照任务,准备“虚拟报警”。但当她接通后才发现,她自己不能准确地描述所在位置,只能用从几号线站台出来、往哪个出站口走这样的语言。这显然不够清晰准确,有效信息传达效率较低。
西直门地铁站缺少能帮助乘客快速定位的标识。相比之下,上海地铁做得很好,上海地铁车站内每隔几百米会有一个GD开头的数字串,方便快速确定报警者的位置。整个北京地铁系统都没有这方面的机制。
另外,换乘通道内的标识也不清楚。在这里,龙妈稍有犹豫。因为A出口利用了去往13号线的换乘通道,但进入通道后,相关标识只说明“去往13号线”,没有再说明A出口的位置。龙妈询问路人后,才继续前进。所以,诱导标识不连续,会让乘客在寻路过程中不断犹豫,质疑自己的行走路径。

换乘通道内无明显的出口标识,空间狭小,客流较大
自动扶梯不安全,但走楼梯太累
通过人行通道后,还要乘坐一段较长的自动扶梯,才能到达站厅。实际上,自动扶梯是禁止推行婴儿车的。据媒体报道,婴儿车轮卡在自动扶梯内、到达时无法拔出等危险事故,已发生多次。不过,在只剩下楼梯和自动扶梯的情况下,龙妈只好选择后者。而地铁工作人员则做出温馨提示:“小心”。
过程中,龙妈不得不将婴儿车前轮置于自动扶梯上,另一端抬起来以保持平衡。最终小心翼翼完成了这一段“漫长”而“艰辛”的路程。因此,缺乏无障碍电梯是西直门站最大的问题之一。

为了维持平衡,在自动扶梯上将婴儿车抬起
由于站厅与商场的负一层相连,因此,出站后龙妈很容易找到了商场入口,也就完成了本次的任务。
但是,商场入口处是推拉门,而且阻力很大,推着婴儿车进出非常危险。如果能改成自动门也许会好很多。这也是人性化设计存在的不足。
另外,我们注意到,龙妈这一路没有遇到自动售货机。也就是说,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感到口渴需要买水也是无法实现的。这说明西直门地铁站的乘客服务设施不足。
考察总结
总而言之,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北京地铁存在的很多问题,主要集中在像西直门这样的“老站”身上。
对于西直门地铁站,上世纪70年代地铁规划设计时,并没有做无障碍设施的考虑。近些年,再想增加无障碍设施时,却因为空间条件、硬件设施条件等限制无法实现。在1号线和2号线沿线的各个站点,还有很多这样的“老站”,这些站点已经不适应现代人的需求,但由于不可替代性而难以修缮。这是摆在政府和地铁运营公司面前的一道难题,需要尽早解开。
其他方面的问题包括:洗手间数量不足导致高峰时段排队较久,地铁站台空间不足无法满足较大的客流量,缺少自动售货机,人性化设计的细节不够。
当然,北京地铁也有很多优点,这些优点几乎都集中在像平安里地铁站这样的“新站”。各类设施相对齐全,标识醒目,空间充足,使得这些站点能够很好地服务于当下。
考察感受:易斯卿147
最开始看到这次拍摄人员招募的通知时,我就眼前一亮。作为一个半只脚踏入公共交通领域的学生,我们关注公共交通的各个方面,但特殊群体在地铁中的便利度问题确实是我们很少考虑的。
确定拍摄地点、流程时,我们查了北京地铁各条线的无障碍设施条件,很遗憾地发现,1号线、2号线这样的“老线”,在这方面十分欠缺。我们拍摄的终点西直门站就是这样的一个没有直升电梯等无障碍设施的“老站”。
我们的探索者龙妈在西直门站踏出列车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需要面对二十几级台阶。我看着龙妈十分利索地单手抱起霸王龙小朋友,另一只手在几秒内就把婴儿车收了起来,提起婴儿车就开始爬楼梯。上去之后一边喘着气,一边重新打开婴儿车把小朋友放回去。这一过程已经十分熟练。
我不禁想到2年前的另一件事。那次我和妈妈带一个坐轮椅的亲戚奶奶坐地铁,在东四站,需要从6号线换乘到5号线。如果走无障碍电梯,需要先出站上到地面,走上百米,过个十字路口,再从另一个直升电梯下到站厅。如此麻烦,我们当时选择直接走站内换乘,把奶奶扶下轮椅一路搀扶着上电梯、楼梯,我扛着轮椅走在前面。
相信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不论是婴儿车、轮椅,还是大件行李,我们仿佛早已习惯遇到不方便的时候咬咬牙,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有时,从另一角度想,这也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吧。
那其他国家是怎样的呢?
我在美国上学时,发现照顾特殊群体的理念处处存在。不论在哪个城市,公交车上一定有固定轮椅的地方。这不稀奇,北京公交也有。但今年一月在华盛顿,我看到它真正被使用时,还是惊呆了。公交车在林肯纪念堂附近停站开门,等车的人里有个坐轮椅的奶奶,司机立刻降低右侧气囊的压力,然后清空轮椅固定装置周围的乘客,把座位收起来,接着打开前门的衔接板,调整角度,让奶奶慢慢上车,推着奶奶到固定装置旁,固定好轮椅,再收回前门的板,回到驾驶座开始开车。整个过程至少4、5分钟,车上没有一个人有任何不耐烦的表现,还有些年轻人在帮忙。这一过程同样十分熟练。

类似的便利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出租车必须能容纳轮椅、停车场最方便的车位一定是残疾人停车位、演出场馆比赛场馆一定有可停放轮椅的残疾人特殊区域,等等。美国1990年通过的ADA残疾人法案,对残疾人的权利做了非常细致而人性化的规定。
反观国内,记得实习期间有一次讨论街道设计时,同事说纽约对过街安全岛的设计宽度要求是最低2米,因为考虑到轮椅的大小,另一同事说在中国不需要这么宽,因为几乎没有人坐轮椅出来。前段时间,我在和朋友讨论这次拍摄时,朋友的观点是:“那些带婴儿车、坐轮椅的人为什么还要跟我们挤地铁,其他人还要特地让他们,双方都不便利,他们出门开车、打车不就好了。”
我不禁陷入了反思,似乎在国内,不论是特殊群体还是其他人,都普遍认为,特殊群体是没有优先权,甚至正常权益的。特殊群体的特殊导致他们就应该想办法解决自己的特殊问题,比如扛婴儿车扛轮椅上楼、开车打车出门,甚至不出门。于是公共服务可以不考虑特殊群体,或者有相关设施,却因为缺乏频繁的使用,被认为是浪费、无用,比如爬楼车、公交车上的轮椅固定装置、卫生间内的婴儿护理台,甚至盲道……
到底何时我们才能转变这一错误观念呢?到底何时我们才能明白其中的权利与责任呢?到底何时中国的特殊群体能够放心地像正常人一样出行呢?我想这次澎湃的专题拍摄就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考察感受:薛雅宁
在北京,地铁是北京居民的主要出行方式。
这次体验的是妈妈独自推着婴儿车带着小朋友乘坐地铁,起点在平安里,终点在西直门地铁站。
平安里是北京的4号线,站台比较新。因此,进入站台的时候是有直梯。但是,觉得不够方便的一点是,对于直梯没有清晰的指引。很多时候,需要坐直梯的人群不能第一时间找到直梯所在位置。所以,在地铁口的时候,应该多增加一些指示标志,从进站开始,就可以让使用直梯需求的乘客能够第一时间找到直梯。
从平安里进站过程中,一路比较顺利。在平安里站台,妈妈还带着小朋友去了卫生间。值得一提的是,平安里地铁站的卫生间设有无障碍的卫生间,比较适合妈妈带婴儿车和小朋友。这是在地铁站比较方便的地方之一。
到达西直门地铁站时,妈妈自己凭借标识,一路找到了最终会合地。说明地铁4号线的指示标志做的还是比较完善。但出地铁站时,西直门的站台没有直梯,妈妈需要先爬一段楼梯,然后乘坐扶梯出地铁站。
上楼梯过程中,妈妈多少有点吃力,需要自己一手拎着婴儿车,一手抱着小朋友上楼。乘坐扶梯时,妈妈要直接推婴儿车到扶梯,多少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在扶梯口,个别工作人员会提醒:带着婴儿车的妈妈不能一个人乘坐扶梯,需要有他人帮助。
但是,独自出行的妈妈只有两个选择:爬楼梯或者乘坐扶梯。对于两个都不是很满意的选择,妈妈只能选择使用扶梯。
综合前面的拍摄,我们认为,对带着婴儿车出行的妈妈而言,地铁站一些已经规划建设好的地方,之前没有将其纳入考虑;而一些细小的、体现理念的地方,也没有考虑使用者的感受。
所以,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在已经有的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考虑各类弱势群体需求,改造设施。另一方面,比较重要的是:要站在每个地铁乘客的角度,改变服务思路。无论工作人员的态度还是小到地铁站的每个指示标志,都应该体现对每个乘客的关怀。
考察感受:张帅
在本次调查的过程中,地铁设施是否能满足婴儿车的顺利通行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在平安里地铁站,由于安装了无障碍电梯,因此婴儿车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从地面到达候车站台的过程。另外,平安里地铁站的闸机都是翼闸,因此在进站时婴儿车能够比较安全顺利的通过闸机。总体来说,平安里地铁站的设施比较齐全,能满足特殊人群的要求。
而到了西直门地铁站之后,就是另外一番情景了。由于西直门是老站(最早于二号线时投入使用),很多基础设施都跟不上。因为西直门是较大的交通枢纽以及换乘车站,因此出站的过程会比较漫长。
首先,从月台进入到人行通道时,没有无障碍电梯,甚至没有自动扶梯,这对于独自一人而且还推着婴儿车的母亲来说,是非常困难的。虽然有无障碍设施,却是斜挂式平台——婴儿车不能使用,轮椅在没有地铁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也很难使用。这是很大的缺陷。
通过人行通道后,还要乘坐一段较长的自动扶梯到达出站口,但实际上婴儿车使用自动扶梯是非常危险的。因此,没有无障碍电梯是西直门地铁站最大的缺陷。当然,好的一点就是,西直门站的出站闸机也都是翼闸形式的,也较为安全。
因此,本次选择的起始点,实际上是比较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两个站点。对北京市大部分的地铁站来说,那些修建年代较晚的地铁站,都有比较好的基础设施,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但还有一些地铁站,主要是一号线和二号线沿线,由于建设年代比较久远,加之后期使用较为频繁,没有时间修缮,造成了基础设施无法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