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座与深圳特区同岁的建筑,正在轰然倒地中走向死亡。
它位于蛇口,它与深圳同岁,它亲历了城市的变迁更迭,它是曾经辉煌领头,它也努力再生崛起,但尽管如此,终究逃脱不了轰然倒地的宿命。

大成面粉厂的“生平”(深圳客制作)
1980 年 4 月,作为招商局为蛇口工业区引进的第一家外资独资、 独家经营的企业,深圳蛇口大成面粉厂正式开办,成为深圳的商业开放与进程的标杆与试验田。
它也没有让人失望。
1982 年上半年建成投入使用。在远东面粉厂筒仓群施工中,创造性地将铁路冲孔桩技术成功应用于工民建基础工程,成为 1983 年深圳市十大优质工程。
20世纪90年代,其外销的“大成”牌与内销的“铁人牌”畅销香港和珠三角等地区。
直至2010年,大成面粉厂随着蛇口的产业升级转型而结束运营。

大成面粉厂的标志,也是蛇口工业印迹的标志——筒仓
30年如白驹过隙,大成面粉厂也看似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理所应当的走向废弃,面临被拆除的命运——它在城市新的规划蓝图中早早被打上“X”,一条通往港口的崭新马路将取代它的位置。
但它还想最后一搏,如《老人与海》中那位梦见狮子的老人,它还想留在这座城市,再做点儿什么。
被2015深港双年展选中作为展场仿佛是天赐良机。
要知道,上一届的深港双年展展场玻璃厂原来在太子湾改造规划中是全部拆除的,但因为上一届双年展得以全部保留。
更别提四年前的展览地,华侨城原东部工业区内的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不但未拆,通过三届深圳双年展,早已成为人气爆棚的经典案例。
2015深双的主题是城市原点 Re-Living the City,提倡对于现状建筑进行重新利用和重新思考的建筑、对于城市的再想象以及通过设计重塑人们的日常生活。
作为对深双“Re-Living the City”主题的回应,几乎与城市同岁的大成面粉厂与8号仓经由改造重生了。


3个月前的8号仓和现在的8号仓
来到8号仓,你会被它独特的建筑结构和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所震撼。
混凝土柱一列列排开,柱头覆斗型放大和加厚楼板取代了梁的作用,充满气势和力量感,却也不乏古典的诗意,这种经典的工业建筑构造在今天已经很难见到。
策展人将来自世界各地参展人的作品放进这个特别的空间中,“RE”的重生宣言被编织在入口处的钢架上,建筑外立面则画上了一条垂直的“道路”……
8号仓的照片作为“被激活的城市新文化地标”出现在国内国际各大媒体报道中,那时大家对它的未来充满希望。

8号仓的照片作为“被激活的城市新文化地标”出现在国际媒体报道
但,命运终究爱捉弄人。
这次被给予厚望的“重生”,原来只是一次回光返照,最终成为一个巨大的玩笑与讽刺:
“重生”不到一年的大成面粉厂8号仓最终没有逃离毁灭的命运。2016年7月19日,8号仓库正式开始拆除。取而代之的将是一条道路,通向“将崛起世界级邮轮母港”的蛇口太子湾。

得知8号仓拆除的消息后的朋友圈
主人公和尚兴高采烈回到庙中,因为终于修好佛像,正举行隆重的开光仪式,不巧的是,县里来人,说小庙正在计划中的“致富路”路基上,来年立马拆掉。看着墙上大大的“拆”字,喇叭中传来“阿弥陀佛”之声不绝于耳,和尚只能无语忘苍天。
大成面粉厂这座“城市原点”之死,叩问着我们拆除是城市更新的唯一方式吗?
一座城市的“香火”,到底该怎样延续?
2015年深港双年展策展人刘珩认为,如果道路规划做出合理的调整,这栋坚固而特别的建筑就会作为蛇口重要的工业遗产得以保留,即使道路一定会和建筑所在地相冲突,也不一定只能简单粗暴地拆毁已有建筑。
刘珩主持的南沙原创建筑工作室曾提出过一种共赢的可行方案:
拆除城市道路所经之处的8号楼的首层及二层,通过结构加固的方式保留其他部分;这样既可以保留经典的旧工业厂房空间,也能满足未来城市发展对交通空间的需求。
这种道路穿过建筑的方式在国内外均有成功案例可寻,在平衡城市交通需求与建筑保留之际,也提供了一种不可多得的体验空间。


改造效果图
但是种种努力并没能阻止8号仓的拆除。
[深圳客]团队今日也赶赴大成面粉厂现场,还未到门口,挖掘机的轰鸣声已透过车窗入耳。
下车后,几乎不敢相信这是前几个月刚刚参观赞叹过的深港双年展举办地:钢钻灵巧的从废墟堆中拨下石板墙面,“轰轰轰”的击穿粉碎;印着“城市原点”“UABB”的深双横幅,有些在墙上被灰尘覆盖,有些在风中残破的飘扬;

挖掘机正在拆除8号仓
承载两代人回忆与梦想的8号仓,也几乎只剩钢筋骨架在废墟中矗立;
门前斑驳的大门森严紧锁,透过铁丝网,可以看到还未拆除的、大成面粉厂的标志,也是蛇口工业印迹的标志——印有“大成面粉 铁人面粉”的筒仓下,清晰写着“拆”字。

筒仓上清晰写着“拆”字
多年后不知是否有人记得这栋装满记忆的建筑,有人曾带着梦想在这里挥洒过汗水,也有人曾在这里谈论过城市的原点、谈论过物尽其用、谈论过”千城一面“的现状,还有归属和乡愁。
某种程度上,这座建筑历经辉煌与衰落,见证着深圳商业的兴衰起伏与发展方向。它带着城市最初的记忆,站在原点看着高楼拔地而起,荒滩变成繁华的码头,而它的死亡,又预示证明着什么呢?
是的,一个通往世界的港口即将崛起,仿佛城市往昔的回忆理应灰飞烟灭,因为这样的消失我们已经习以为常:
2014年9月1日,位于深圳莲花山脚下的展鹏足球场结束了长达12年的运营。展鹏有7块非标准场地,是深圳市中心最大的公共球场,也是300支业余球队足球梦想的家园。
根据深圳市国土规划委的修编草案显示,这片每周可接纳约300支业余球队的绿茵场或将被两栋高档写字楼取而代之。

2015年8月,于上世纪80年代末建成的原洲际酒店主体建筑被拆迁,该酒店是原深圳国际展览中心的配套会展型酒店,多彩城酒店的拆除,意味着深圳乃至中国第一个会展酒店的建筑部分将消失。
湖贝等正在不断消失的城中村。
……
对于承载深圳记忆与城市情感的建筑,我们到底该怎样处理面对?
关于建筑和时代的关系,英国建筑评论家迪耶·萨迪奇(Deyan Sudjic)强调,人类修造建筑物“有着情感上和心理上的目的,同样也有意识形态的和实用的原因”。
他相信,建筑和时代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化学反应——好建筑是时代的碑柱,坏建筑则是时代的伤口。
我们怎样处理面对历史建筑,取决于我们怎样看待过去,决定着我们怎样迎接未来——
深圳,这座只有36岁的年轻城市,绝不应该再不断拆出一个更新的城市。
(部分素材图片由深港双城双年展提供)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平台“深圳客”:
○ 微博@深圳客Shenzhen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