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是全国最早实行限购的城市,也是到目前为止仅有的几个仍然在实行限购的城市之一。但是北京的高房价,依然还在那儿,居者有其屋的目标,北京还可以通过哪些手段来实现呢?高、中、低不同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到底如何能够得到满足呢?现在是买房或者换房的好时机么?
近日,北京房地产协会秘书长陈志做客北京城市广播FM107.3“城市零距离”栏目,就北京住房供应结构进行探讨。
主持人:北京要建设什么样的住房供应结构。
陈志:以北京住房供应的产品类型来分,有保障性住房、两限房、自住型商品房,都属于政策性住房的供应内容。在保障房里,除了买售型的产品之外,还有针对低收入群体提供的廉租房,以及今后可能会更大量推向市场的公共租赁住房,也属于政策性住房供应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除了政策性供应住房的产品之外,还有商品房这一类主要靠市场供应的买售型的产品。从以上内容看,加起来就是住房供应的结构,主要是指产品类型。在住房供给当中,更多的其实是调住房供应体系。

主持人:住房供应结构和住房供应体系的范畴哪个更大些?
陈志: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供应出来的产品类型,但是真正要从体系角度讲,包括如何供地、如何融资、如何规划、如何建设、如何分配、如何使用,这样一整套叫政策性集成体系。每一个体系都有若干个子系统构成,现在北京市正在创新,比如棚改和保障模式这是一种体系性建设方式。
如何改善,如何更好地去做这个保障性住房的供地?如何更好地把保障房建设和疏解人口包括调整非首都功能这样的一些目标融合起来?在建设当中,怎样建设更加节能、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产品?
另外,住房供应在体系建设上更要强调分配公平,分配的效率和公平问题都要兼顾。近两年提出来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是如何实现职住平衡克服过去的城市病问题,建成新的现代化城市。因此住房供应体系的范畴更大,通过调整这个体系来促进住房供应结构更加合理。

主持人:不同的城市,住房供应结构也不太一样,同为一线城市的北京和上海,在住房供应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陈志:上海是带动型城市,它有强大的金融、强大的外贸体系、强大的物流、强大的制造能力,过去我们国家很大一部分经济增长,如制造业、轻工业的增长都来自于上海。从这样的一种历史沿革下看,它和北京的城市发展完全不一样。北京主要是为了保障中央和首都的功能实现。北京作为中央机关所在地,需要文化团结这一点是上海不具备的。就整个经济发展水平来说,北京可能在总量上还不如上海,但近些年从房地产发展的角度上看,两个城市还是有相似性的,都是属于收入相对比较高,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城市聚集能力超强,并且能大量地吸引外来人口。这些年北京市场发展相对平稳,上海有一些超常快速的上涨趋势。一线城市当中,两个城市本身不一样。它的经济地位,或者限购政策的强弱程度不同,也带来了两地房价的发展不同。
主持人: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北京的楼市,基本上呈现了“刚需归自住,顶豪遍地跑,中端受积压”的情况。到底北京现在的商品房是什么状况?
陈志:这个描述相对还有一定的合理性。现在确实存在一些大户型高价盘的成交,这一类产品成交价格的不断趋高,但还达不到遍地跑。不过可能今后像这样的房价的产品会越来越多,从现在土地出让的楼面价和可能形成的市场售价推算,未来就是十万加以上的这种产品,可能大概有几十个,这确实会成为"顶豪遍地跑"的一种现象。
“中端受挤压”,特别是改善型的,是一种家庭生活的升级型的改善,这种改善现在也是不断在向高处发展,这跟单价上升有关系。现在市场上推出来的产品的品质、装修水平,从整体居住品质和生活品质来说,确实有提高,那它的单价也有了一个比较明显的上涨。从这个角度看,确实中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挤压。
那么“刚需归自住”这个显然是没有问题的,北京市有这样一个三段论的住房供给思路,我们叫做“住房有保障”,比如中低收入阶层,特别是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基本上靠保障性住房;“中端有支持”特别是指刚需这一部分或者说中低价位中小户型这样有一定支付能力的家庭;再有就是“高端有市场”,其他国家的一线城市也有各种豪宅,也是比较常见的。

主持人:国外一些城市中小户型房供应量比较少,这种情况是不是普遍的?
陈志:从一些学者和专业机构的调查报道中看,中小户型的供给在一些发达国家并不少。不光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跟土地利用制度不一样有关。我们现在的供应方式,更多是建筑于中国特色这样一种土地利用制度上。所以我们更多的中小户型,还是要靠政府规划管理,特别是在土地利用上一些要求来实现。
我国在房地产发展当中,更多属于香港模式,就是购完地后,建成房子再出售,也有使用期限。我们希望市场能通过购买的方式来解决,而且在保障房这个内容当中,是要通过支付一定的对价关系来获得这样的权益。
而在西方一些国家,除了政府保障房建设外,更多是购买住房以后向社会出租,主要原因是西方一些国家整体社会财富的收益是相对平均的,它的住房出租收益和从事其他方面的收益水平大体相当。因此很多人在购买住房还是租住住房上的选择空间比较大,不会通过买了房之后再卖房获得暴利。
但也有一些国家会通过收取重税来调节买房卖房的差价。从某种角度看,前一种方法使得个人在住房问题上有很多的选择,第二种解决了大城市病当中的职住不平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当中,提出来要大力发展城市租赁住房说明租赁住房也是我们住房供应结构当中很重要的内容。

主持人:租赁住房总价比较低,能接受的人会更多一些,就会有更多有刚需的人有机会通过这些房子来改善自己的住房现状。前些年住建部出台了“7090”政策,具体什么是“7090”政策呢?
陈志:“7090”政策就是在一个土地出让项目中,住宅小区的建设,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户型是九十平米左右的。我们市场当中的中低价位,中小户型的成交数量在减少,可能未来这一类的产品供给在短期内会出现断档。在这种情形下,政府调控措施就会加强,要解决更多人居住问题,就要强化“7090”政策的执行。
主持人:“7090”的这种住房结构是不是北京下一步房地产发展的主要方向呢?到底在目前这样一个情况下,买房合不合适呢?
陈志:从供给结构这个角度看,除了一些新城发展区针对“7090”政策还有腾挪空间的一些可能,对于一些比较敏感的区位,比如棚改区和与减人口目标相结合的地区就不太适合实施“7090”的政策,但是政府只要觉得这个区位适合做“7090”政策,我相信在土地出让合同当中都会有明确要求。未来“7090”政策在我们国家特别是北京这样的住房供应结构当中,应该会占很大篇幅,特别是满足民生性的要求,政府会更加重视和优先安排。
“7090”政策是针对开发商的一个要求,实际上要求90平米以下的住房,占到整个住房开发的70%左右,就是说90平米左右的房子需求量还是非常大的。
而且现在一些二手房,尤其是90平米左右的房子成交还是蛮活跃的。从2014年的9月份“930”政策发力以后,二手房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回升。2015年全年一直延续到今年的4月份,二手房市场呈现了一个比较高涨的上涨趋势。仅2015年全年的二手房成交,接近20万套,这在历史上是第二高的高度。而今年1到4月二手房成交数量,已经达到2015年总成交量的一半左右,可见现在的二手房交易用火热来形容也不为过。

根据我们对最近的房价的连续观察,二手房的房价走势,是一路向上的折线,整体的环比涨幅不大,但是同比上涨幅度很大。在改善型住宅当中,很多家庭在一手市场已经买不到相应支付能力的住房了,进而选择二手房。比如300万左右这样的产品,更多通过二手买卖来解决,其实“二手”这一类,就是我们说的100平米以下的产品,也是前些年“7090”政策执行以后的产品,正好在这个时期弥补了市场供应的一种短缺。
主持人:保障性住房是政府为城市的低收入人群提供的基本居住保障,现在咱们北京的保障性住房是什么情况?
陈志:北京城市发展的空间有限,从供地角度来说,保障性住房要通过棚户区改造来解决;从建设总量来说,其实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已经累计建成100万套,还有一些用地会拿出来。“十二五”期间,北京市供应了4166公顷的土地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是“十一五”期间的1.2倍,而投资则是“十一五”期间的三倍多。
北京现在有两千多万人,城市保障压力非常大。因此棚户区改造和住房保障要相结合,这也是北京接下来发展住房保障的一个特色。保障房供地、融资包括下一步的运营,都作为北京市政府保障性工作当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来抓,这是北京市政府决心要在“十三五”期间做好的一件事。
新城建设因为是新增的,在空地上建设,所以是有地可建的,但棚户区改造的过程当中,除了拆迁使得一些家庭自身得到了改善,可能还会有大量腾退或者盘活出来的存量用地,这些用于保障房的建设,可能会解决很多的家庭住房问题。

主持人:棚户区改造如果启动的话,除了融资外,北京市会通过哪些方式解决资金来源问题?
陈志:一方面通过企业来承担一部分,比如说企业可以拿出自有用地,来建设用于社会,再如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当中提出的,大力建设公共租赁住房,或者鼓励社会资本、个人出租自己的房屋,甚至比如一些没有发挥功能的商办项目,可以改建成为公共租赁住房面向社会,因为这些区位的交通配套都比较好。
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一些政策性债券,来解决融资的问题。北京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到位,专门成立了北京市保障房建设投资中心,还建立了政策性住房的财政管理机制。从政府各种各样的政策性文件当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资金压力很大,因此通过金融创新,包括这种政策性的集成方式,更多地去挖掘可以用来作为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从这些角度来说,政府在想尽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主持人:您认为现在是买房或者换房的好时机么?
陈志:在房价涨跌这个问题上,我们如果仅看房地产市场,肯定是看不清楚的,首先给大家几个判断的维度。
第一,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特别是房地产之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当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方面就我们现在的市场运行状况来说,房地产是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一个比较有利的补充,短期内房地产发展还是很重要一个的行业门类。从这个角度看的话,房地产仍然会沿着既有的态势和路径去发展,但是过快或者不理性的、过度泡沫化的发展一定会招致政府的行政干预。但是政府的行政干预并不是在打压市场,而是让市场更加合理、稳定,因此调控是让市场平稳地发展。
另一方面目前各个层面的改革都在稳步推进,这意味着房地产市场在平稳发展过程当中,也会逐渐得到调整,也就是说,房地产对于中国经济不好的因素都会逐渐的得到抑制,或者说消亡。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应该对目前的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有相应的这种信心。
第二是货币政策。
房地产更多的要看货币政策的支持,无论企业的运行,还是买房人的金融杠杆,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普通老百姓的住房支付能力。比如按揭贷款的利率水平的高低、按揭贷款的折扣力度大小,这都是和普通老百姓买房的支付能力相关。我想短期内支付能力的优惠或者说利率水平的优惠程度应该还会存在。这意味着,在金融货币政策继续对于房地产购房人有相应支持的情况下,仍然存在着比较好的买房机会,起码现在买房的条件还是具备的。
但是货币政策的这种情形,可能会适度抑制开发投资过度的杠杆性,或比如说企业资产负债,过大的资产负债可能会得到抑制。企业应该更多地关注到金融风险,一旦市场的货币供应量相对出现收缩,企业的运行难度就会加大。在这个时候,消费者要意识到企业的这种风险,要关注自己买房产品企业的负债水平,一旦收缩了,它没有能力保证资金链顺畅的话,就有可能出现项目工程的停顿,所以我们应该关注大品牌的企业,比如保利、万科、首开、金隅,等等,选择他们应该是有一定的保障的。
第三,就北京市总体来说,住房改善性的趋势还没有改变。
现在很多家庭可能会考虑到二孩,那么二孩政策带来的这种变化,可能是家庭结构、家庭人口出现变化,他们就有改善住房的需求。
再有就是从老百姓的角度看,住房还是保障家庭财富的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我们不能回避的话题。因此从短期来看,现在是一个良好的购房时机。
住房是要给人用的,过度地把住房当作一种投资品的话,不是一种良好或者良性的一种选择,我们应该把住房的居住功能凸现出来,兼顾适度的投资。所以说,北京今后的发展应该是建立在居住水平之上的一种住房供应,同时,也希望我们的消费者更加理性和成熟。
本内容由清华同衡 科研与信息中心整理,未经专家审阅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info@thupdi.com;请在标题处标明“微信投稿”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