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蔡燕飞(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1996版《深圳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的轨道网络方案构建了深圳轨道网络的基本架构:轨道一期工程实施的“十字型”网络,布局于原特区内,与城市的空间相契合;而随着中心区的逐步发展,与原特区外区域的联系日趋紧密,轨道线路需随之延伸,在关口地区形成的环线则承担了原特区外地区的联系功能,支撑了二元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随着特区范围的扩展,要求强化原特区内外联系,推动城市一体化的发展,因此轨道交通网络规划进行了滚动修编,规划将轨道线路进一步延伸,并出现大量的放射型线路;同时由于中心区密集度的进一步提升,轨道线路持续加密以支撑城市的发展。

未来,随着“东进战略”等相关政策推进,原特区外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点,因此深圳下阶段轨道交通发展的重心将是加快原特区内外的联系,同时加密原特区外地区的轨道服务。从深圳轨道交通发展的经验来看,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已得到深刻的验证。

1996版《深圳市总体规划》规划方案图

深圳市地铁一期工程

2001版《综合交通和轨道交通规划》规划方案图

深圳市地铁二期工程

2007版《深圳市道交通规划》方案图

深圳地铁三期建设规划(含调整)

2015版《深圳市道交通规划修编》方案图

深圳地铁四期建设规划(环评公示稿)
在经历了以上多个阶段的发展,深圳的轨道交通规划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但未来该如何发展将是深圳轨道交通规划面临的重大难题。从国内外城市发展经验可知,城市的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每个城市都将面临从快速发展阶段转入平稳发展阶段的过程,而轨道交通也必须始终如一地服从城市的需求,进入与之相适应的发展阶段。今天的深圳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想必距离转入平稳发展阶段的拐点已经不远了,如果仍以原有的技术框架谋划未来的轨道交通,将难以应对未来城市的发展的要求。
从快速发展到平稳发展,城市的显著特征表现为从快速扩张到生活品质的提升,因此“质量”将成为未来城市公共服务的主题。而对于轨道交通规划的要求,也将经历以下转变:
从“工程”建设到“运营”服务:从目前深圳轨道交通规划的内容来看,规划的重点在于支撑线路的“建设”,在规划过程中对线路的运营考虑甚少,涉及的内容均为“运营”必需的物理条件,如折返线、渡线设计、联络线布置等,即使是在工可研阶段,对于线路运营的设计,也是局限于实现线路的基本运营要求。随着轨道网络的逐步建设完成,为线路的网络化运营提供了基本的条件,这里所说的网络化运营,并不仅仅是面向运营单位的实现各条线路之间的控制中心、车辆段等资源的共享,而是面向乘客服务的网络化运营服务,如东京、伦敦等城市的灵活的线路运营组织,开行与客流需求相契合的多类型服务列车,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客流的变化对线路进行组合拆解等,提供多元化的服务。这些服务需求的实现,要求轨道交通在规划阶段具有前瞻性,预留足够的弹性,为以后运营服务提升提供改造的可能性和条件。
国内地铁常规运营模式

(1)普速线路站站停模式

(2)快速线路站站停模式
东京都市圈轨道线路灵活运营模式

(1)东京都市圈轨道线路快慢混跑列车运营模式

(2)东京都市圈不同线路列车直通运转模式
从服务“有无”到“好坏”:在以往的轨道交通规划的公众咨询阶段,会收到大量的民众意见,而在这些意见中,“有没有线路经过,有没有站点,有没有出入口,什么时候建设”等问题所占比重较大,民众的关注的重点是自己可不可以享受到轨道交通服务。未来,在大部分区域已经实现轨道交通覆盖时(这在目前已有轨道交通服务的区域已有所表现),民众关注的问题就发生变化,“站点距离人流聚集点太远、出入口设置不合理、换乘通道过长(过于曲折)”等将成为主要问题,如目前已开通使用的深圳地铁购物公园换乘站,换乘距离长,通道曲折,当选满意度最低的换乘站;而从换乘客流的反应来看,老街站的同台换乘,则吸引了大量客流选择此站换乘。由于轨道交通设施的建设是城市的大型基建工程,一旦建成就基本稳定,改造难度大,如在规划中未有足够考虑,将错失提供良好的服务的机会,因此在规划中应对线路建成后的“服务质量”予以足够的重视,不能因减少“麻烦”而放弃了本可以提升服务质量的机会。


《深圳市轨道交通一、二期工程规划设计检讨》换乘站服务评估结果
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为市民提供的公共服务,因此一直以来处于“政府主导”规划、建设、运营的状态。正由于是“政府主导”,则怎么提供、提供何种服务、服务水平均由政府决定,民众感受到的却是各种与之需求不符的无奈。随着民众服务意识的提升,对于轨道交通的要求不可能满足于现状,而互联网的发展又为民众通过各种途径反映实际的需求提供了客观条件,从而推动政府“有所作为”。目前,随着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模式的多元化发展,运营主体的竞争性准入已促进了轨道交通服务的提升,未来全民参与规划、建设、运营将成为趋势,因此规划需“走出家门”,更多的聆听轨道服务对象的声音,真正地做到以需求定规划。

深圳地铁乘客满意度调查
从搭建框架的“规划”到关注细节的“设计”:在目前的轨道交通规划中,无论是网络层面还是详规层面,均处于粗线条的规划阶段,难以评估规划实施的服务质量,体现服务需求;也正是在这样的规划体系之下,部分已投入使用的轨道交通设施难以满足服务要求。因此,轨道交通规划亟需“精细化”的提升,实现从搭建框架的规划阶段转入到关注细节的设计阶段,如在出入口的设计及与周边建筑的衔接关系上,乘客在轨道出入口的接驳换乘服务,站内的流线设计以及在大客流或突发紧急情况下的安全疏散指引等方面做进一步的考虑。

轨道车站出入口及接驳设施布局规划(与商业衔接)

行人流线组织

自行车流线组织

公交接驳线路布局

地铁站台流线组织优化设计

地铁车站人流密度分布模拟


地铁站换乘客流模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