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 靓仔 王玉焕 高永 凝子
无论华为、小米还是苹果,无论IOS还是安卓,无论滑动解锁、指纹解锁还是密码解锁,如果你打开手机界面却没有出现下面几个logo之一,那么你一定是out了。
打车姿势不重要,APP才是王道。

“互联网+”之下的出行工具新宠
通过一个个推陈出新、花样百出的APP,“互联网+”改变着人与服务的连接方式,进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及出行方式。人们越发青睐“网约车”,甚至因低价诱惑而放弃其他交通方式。扪心自问,你还记得大明湖畔转了一圈又一圈的“的哥”吗?你还记得要陪你走遍海角天涯的“阿迪”、“耐克”、“凤凰”、“永久”吗?
商战与规范
一个APP被淘汰,千千万万个APP站起来。自2014年以来,凭借着“便宜、方便、舒服、倍儿有面子”等特点,网约车平台被广泛应用,网约车规模日益扩张,网约车服务也日趋多样化。仅2015年,滴滴订单已达14.3亿次,相当于全国每人都用滴滴打了次车。这无疑是一个响彻传统出租汽车行业的晴天霹雳,传统出租汽车行业被吓方了。

因此,传统出租车与网约车的矛盾频频出现,关于网约车加重城市交通拥堵、影响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探讨也越来越多。同时,网约车平台之间,也展开价格大战来争夺市场。混战之中,需要监管部门来规范。

出租车与网约车矛盾频发

高德称网约车加重道路拥堵引发滴滴不满

专车补贴大战
《2016中国专车市场分析报告》罗兰贝格
7月28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两个文件”)。从此,网约车终于可以有个名分了。规范的网约车市场,或许可以与传统出租汽车行业和解,实现错位发展。
另外,网约车得到名分仅4天后,合计占中国市场份额80%以上的滴滴出行与优步中国宣布合并,滴滴出行将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在中国大陆运营。“烧钱烧脑”的网约车价格战或可平息。
“自治”与“自制”
监管部门对行业范畴的重新划定,以及网约车巨头的合并,宣告各利益相关方将在新秩序下暂时握手言和。出租汽车行业现有发展模式及关系也因此转变。
本着解决纷争先“划地盘”的原则,上述两个文件重点明确了网约车司机与平台企业、巡游车司机与经营企业、网约车平台企业与巡游车经营企业、平台/经营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文件还明确将出租汽车定位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原则下对公交出行的个性化补充,指明了出租汽车与其他出行方式的关系。关于如何在“两个文件”的框架下,探索一条因地制宜、切合实际、行之有效、定位明确的出租汽车发展路径,各城市拥有充分的自主权。
在规范新业态、升级原有业态、整合新老业态的目标下,各城市下一步应重点解决下列三个实际问题,才能让中央政策更好地在自己这里落地:
? 适宜的出租汽车车队规模及其与公交供给的比例;
? 合理的定价原则及定价方法;
? 对企业及从业驾驶员的动态评价方法。
在大方向的引导下,对三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的回答,将会更细致具体地勾勒各城市出租汽车发展路径。
不过,要解答上述问题,就需要快速、动态、精细化的算法。传统研究方法、统计性数据及思维模式,恐怕很难满足。利用新发展模式的自有思维、方法与数据,结合新时代背景及行业背景,去引导新老模式融合及原有模式的转型升级,以增量带动存量,以市场力量“自制”,或许将是解决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换句话说,我们需要用大数据的思维与方法,用互联网的理念与逻辑,去解决新时代的新问题,发展出特有的出租汽车行业模式。
出租汽车车队规模
城市的出租汽车整体规模决定了其供给上限,并在根本上影响出租汽车服务的质量及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
从出租汽车行业来说,出租汽车车队规模应在保证一定空载率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其利用率。既不能让我们等半天都打不到车,也不能让出租车师傅全部都是空车在路上跑。
同时,出租汽车必然与其他出行方式存在竞争与互补。“两个文件”中也明确了出租汽车在城市交通中的地位。出租汽车车队规模的确定,需要考虑其与公共交通设施的比例,既满足居民的个性化出行需求,又不能让人们过于依赖出租以至于公交无法良性发展。
因此,城市在确定出租汽车车队规模(包括巡游车规模、网约车规模及二者比例)时,可能需要重点考虑:
人口数量,人口结构
人口数量是确定出租汽车规模最直观的依据,人口结构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人口会产生多少出行。这里的人口结构可能包括居住及户籍结构(外来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和年龄结构。手机信令数据,能动态把握城市人口在短时内的变化情况,并能根据个体行为进一步判断用户的多维属性(年龄、性别、本/外地、常住/流动等)。这能弥补传统普查数据周期长、空间粒度粗等缺憾,更好地研究人口数量与人口结构。
钱和习惯:居民收入,职业构成
是有钱任性还是勤俭持家?是金融白领还是低调码农?是稳坐办公室还是穿梭于城市之间?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购物习惯以及职业类型等,直接影响出行量和交通方式。互联网平台消费数据、企业工商登记注册数据、招聘网站数据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居民收入、消费习惯及职业构成,也是对经济普查数据的有利补充。
路和设施:道路拥堵水平,公交发展水平
有时候,乡愁不仅仅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还是一条堵死的马路——我在这头,公司就在几十米以外的那头。出租车与公交车,不同程度上受路况影响,并反作用于路况;挤地铁的人又像沙丁鱼一样在车厢里动弹不得。道路拥堵水平和公交发展水平,影响我们对交通方式的选择,同时影响出租汽车规模的确定。确定合理的出租车车队规模,同样能够改善道路状况并引导公交发展。不同出租汽车规模下交通拥堵程度的变化,道路拥堵与出租汽车规模之间的相互作用,都需要多源精细化数据的融合计算与模拟。
出行模式:出行距离,出行目的构成,昼夜比
出租汽车便捷、快速、直达,是夜猫子和high咖的好盆友,但对较远距离出行而言太昂贵。所以,居民的平均出行距离有多远?跑出去high的比例有多大?天黑了是否还要跑出门?这都是在确定出租汽车车队规模时需要考虑的事情。除了几年一次的综合交通调查数据之外,手机信令数据、出租汽车GPS数据、高德等导航软件的UGC数据、公交一卡通刷卡数据等都能基于个体定量表征各城市居民出行模式,衡量城市居民职住特征,更精细地辅助出租汽车车队规模的确定。
出租汽车定价原则及方法

打车APP这么多,不同情况下,哪种才是省银子的真爱?
钱,钱,钱,永远都是牵动我们神经的话题。大多数情况下,打车的小伙伴们对价格较为敏感,需求价格弹性一般在1.0~1.4,即价格每变动1个单位,需求会相应变动1.0~1.4个单位。另外,研究表明,乘客对起步价的敏感程度要高于公里价。因此,我们认为,一个动态的定价体系,特别是动态的起步价定价体系,能较有效地调节出租汽车市场的供需关系,是在既定出租汽车车队规模下一种基于市场的动态调节机制。
我们认为,出租汽车动态定价方法,可以在一些固定因素的基础上,额外考虑变动因素对供需关系的影响:
的哥成本:固定成本,油价,路况
保险、检修、保养等固定成本,可作为定价时的固定因素。油价在短时间内为固定因素,但可作为阶段性的变动因素。路况与出租汽车价格的双向调节,更能对整个城市交通起到积极作用。从公平公正的角度讲,实时路况及阶段性路况评价纳入出租汽车定价因素,可能需要由第三方(如导航软件)提供外部数据。
用户需求:需求量,时空分布
当需求逐步上升至接近供给水平,可适当提高价格来减少需求,引导人们选择公共交通等。这里的需求,不仅是全市总量,更是局部空间和特定时段内的需求量。
用户需求及出租汽车供给的时空分布现状及动态预测能较高效地匹配供需。利用基于个体的用户订单数据、出租汽车定位数据实现现状分析及预测,现有的网约车平台企业已有一定积累。
需求弹性:高峰/平峰,出行目的,天气及空气质量,出行距离及目的地
靠提高价格来影响需求,并非适用于一切情形。针对一些特殊的时段、天气、出行目的及出行目的地,可以考虑采用不同的调价比例,才能有效调节供需关系。但是,对这些特殊情况下的调价应设定一定上限,避免漫天要价的“惨剧”发生。

服务质量:质量及信用
未来上述两个文件生效后,“的哥”便不再仅包括之前的“老司机”,还有许多刚入门的私家车车主。网约车的合法化,也可能催生更多平台企业进入市场。对出租汽车司机、平台企业及原有传统经营企业,可尝试将其服务质量及信用评价,与价格挂钩,更有效地保障人们的乘车体验。而评价除借助约车APP平台外,还可通过微博微信等渠道完成。
方式比价:地铁及地面公交
除了在车队规模上应考虑其他交通方式的发展情况及定位外,价格间的关联也不容忽视。如何在确定动态定价方法时,实现各交通方式之间的需求转移,同样需要大量基于个体行为的数据并搭建相应模型。
以上这些仅仅是制定定价方法时值得重视的影响因素,但各因素间的重要程度,即出租汽车定价原则,仍然需要因城而易——这也会反映各个城市及地方政府的取向和价值观。
企业及从业驾驶员动态评价方法
“以德服人”、“言而有信”是公认的“江湖道义”。那么,如今需要一个动态、快速、多源、集成的评价机制,来适应如今“错过一分钟,可能错过一个亿”的外部环境。
除上面提到的与价格挂钩外,信用还可与运营资格、审查周期、企业规模等相互关联,构建一套完整合理的运营企业及从业驾驶员评价体系,利用由征信、微信、微博、平台app或专用互联网平台组成的集成统一的平台进行监管。
新治理理念背后的期待
不管网约车还是巡游车,只要能使我们活得更加舒服方便,都是值得借鉴的模式。网约车合法了,或许是对“互联网+”共享经济的一种肯定,也是社会服务理念的一种转变。而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及自身特点的“城市自治”,以及利用新发展模式的自有思维、方法与数据,用市场力量进行“自制”,更是社会治理的一种改革。
新服务理念和治理逻辑下,越来越多的精细化需求需要满足,随之将有更多问题需要解决——这需要精细化的分析予以解答,需要精细化的数据予以支撑。另外,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更加突出。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公众参与将是构建行业评价体系的重要一环。用大数据的思维与方法,用互联网的理念与逻辑,重新规划、规范各城市特有的出租汽车行业发展路径,实现出租汽车车队规模优化、出租汽车价格动态定价、企业与从业人员快速评估、公众多渠道评价、政府实时监督,是新时代背景下出租汽车行业转型升级、新老融合的重要途径。
延伸阅读:
专车博弈|公投失利:分享经济“自我管制”不能包打天下
城市案例|公平融合:公交都市新加坡的专车监管方案
城市案例|Uber vs. 多伦多:新公共政策的博弈
城市案例|法国出租车业的保守与Uber的冲击
城市案例|Uber在纽约:博弈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