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房子热可以开空调,城市热了怎么办?
微信公众号: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热浪滚滚,不开空调也能入眠的日子似乎已经越来越远,是我们变娇气了,还是城市真的变热了?

摘录:有办法让城市凉快点吗?
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城市热岛效应还在逐年加剧,带来室外空间舒适度降低、建筑制冷能耗增加、过热导致的疾病人数增加等问题。短时间内虽然无法根治,但我们也不是完全无计可施。
如今,城市规划者已经想出了很多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方法——比如增加城市绿化和水体,就可以增加城市区域的蒸发散热,增加遮阳减少热量吸收。
建筑采用反射率较高的浅色外表面材料,再做好隔热层,就可以减少建筑吸收和储存的太阳辐射热。
合理设置城市风道,就可以增加空气对流帮助散热。减少机动车、空调等的使用,节能减排,也可以减少城市热源,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很多城市和地区已经把降低热岛效应加进了城市规划和设计的要求之中。比如天气湿热又高楼林立的香港,曾经建造了很多连排高层住宅,也就是当地人称的“屏风楼”。

香港的“屏风楼” 。图片来源:zh.wikipedia.org
后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屏风楼严重阻挡了香港的城市通风。
经过数年的研究,香港政府推出了空气流通评估准则(Air Ventilation Assessment),屏风楼也成为了历史。现在香港的新建建筑都需要遵循这个准则,连政府大楼也不例外。

香港政府总部大楼,中间的开洞能引导城市通风。图片来源:zh.wikipedia.org
别小看这些改动,良好的城市设计对热岛效应的降低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比如韩国首尔市进行的清溪川生态河道整治。

清溪川改造前和改造后。图片来源:http://www.geog-daily.org/22823388672766522283--beyond-korea/4
在改造前,河道上部覆盖了钢筋混凝土构筑物和高架桥,气温比首尔市区的平均气温高5度以上。拆除覆盖物,还原生态河道以后,河面上方的平均气温要比首尔市区平均气温低3. 6度。同时,清溪川周边地区平均风速至少增大了2. 2% 、最多增大了7. 1% 。

清溪川改造后吸引了很多前来纳凉戏水的市民。图片来源:重新思考“清溪川经验”:“自然”的论述建构与城市使用想像(上)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f374170100qmjq.html
另一个成功的例子是新加坡克拉码头步行街的重建。这个项目增加了遮阳和导风的设施,设置水幕和喷泉,很好地缓解了新加坡湿热气候带来的不适,给市民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室外休闲空间。

克拉码头的遮阳导风的构筑物和水幕喷泉。图片来源:www.tuniu.com
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气候区域,导致热岛效应的关键因素是不一样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比如一些本来就处在盆地、静风区的城市,通风廊道的降温效果有限,增加植被、水体,增加遮阳的作用可能更明显。而一些夏季多发台风和暴雨的地区,使用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要更加小心,以免结构遭到极端天气的破坏而发生危险。
今年5月,香港城市大学的一个种植了草皮的天台顶棚就因为结构设计不当,加上连日降雨,排水不畅,导致荷载过大而倒塌,造成3人受伤。
摘录:
在生态福州实施十二大行动中的减缓城市热岛行动中,提出加强热岛效应严重地区的生态化改造,明确各城区热岛缓解重点,推进热岛减缓行动;而在通风廊道建设行动中,提出拆除或改建违章建筑,完善绿地结构,控制建筑高度。
在人居环境舒适性提升方面,对中心城区热岛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等进行系统分析,提出缓解热岛效应的措施;分别从城市通风廊道建设以及工业区、居住区等功能区改造等方面提出提升人居环境功能舒适性的措施和建设指引要求。

项目创新点:
提出环城绿带的管控,沿三环和闽江、乌龙江的环城绿带,占环城绿带的66%。
针对热岛及减缓的分析,热岛与不透水表面面积的快速增长同步,不透水表面对地面温度的影响超过植被和水体之和。分析用地类型与热岛效应关系,工业用地平均地温明显高出其他用地;其次为物流用地、商业用地、交通用地、三类居住等。
城市通风廊道及其控制研究,分析通风廊道的特点,结合现状河道和道路两侧的建设实际,划定福州通风廊道的宽度。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全文

█ 2、中国乡村风貌的危机、成因与应对:基于13省480村的调查
微信公众号:市政厅
我去年做了一个调查,走访了全国13省480个村,调研乡村规划、景观建设等。习总书记2013年提出“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对乡村建设寄予厚望。实际上,我们过去对乡村建设不够重视。但是现在,越是重视,越是看到很多问题。
我们调查的历史文化村落样本类型非常多。包括东部、中西部;贫穷的、富裕的;山区的、丘陵的;种植业的、渔业的、畜牧业的;汉族的、少数民族,等等,各个方面都涉及到了。

图1 调研村庄分布
摘录:以乡村风貌的危机为例,大致总结下来,有几个方面:
第一,是乡村风貌城市化问题。包括城市审美介入乡村、道路硬化、河床改道、 乡村公园化、住房面貌统一化等。很多地方把乡村建设得像城市一样,比如,在山西某乡村内,修建了尺度过大的迎宾大道,破坏了村落整体环境特征。
第二,是乡村风貌趋同化的问题。表现为“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将地方特色保护寄托于建筑形式的表达,将传统院落式住宅不断拆建成独立式楼房。各地都集中搞“集中居住” 、”新型社区”、 “中心村”等建设,使得乡村面貌越来越呈现出集中化、城市化、样板化的趋势。比较极端的情况是,如果没有注明某个村属于哪个省哪个地方,没有人能辨别出这个村在哪个省份。
在乡村的价值观方面,将整齐统一作为现代文明的表征手法,现代化和工业文明对长期缓慢生长的村庄带来巨大冲击。

图2 乡村风貌城市化、趋同化
第三,是乡村规划士绅化的问题。乡村区别于城市的田园景观和山水风光,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这几年,乡村旅游跟乡村休闲建设发展非常快。乡村旅游的出现,是为了满足城市的需要,所以,乡村的建设越来越“高大上”。
2012年全国共有85万个村庄开展乡村旅游,占村庄总数的15%左右。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2600万人,其中农家乐150万家。我们调查的村庄显示超过40%的村庄已经开发了休闲农业和服务业。
例如,某省的一个村子,三年前还非常美,保留着传统村落的风貌。而当它名气越来越大,其建设也相应增加。我们去年去的时候,传统村落就变得景区化,越来越“城市化”、“高大上”。
第四,乡村风貌的复古化。即乡村风貌过于追求传统特色,似乎现在的村庄风貌建设必须回归到100年前的模式,才算是协调统一。其造成的结果是,复制了大批的假古董,或者是仿宋一条街遍地。
诚然,我们漫步在这样的复制品当中,是否还能找到乡村的乡愁和那乡村的滋味?
第五,是乡村风貌的脏乱差问题。乡村风貌在全国各地差异非常大,我们的乡村治理方面相对比较滞后。在我们的调查中,没有好的设施,也就没有好的乡村环境:69%的村庄,没有污水处理设施,仅31%的村庄有污水处理设施;有污水处理设施的村庄中,能够正常运行的只有37.1%;村庄面貌脏乱差,垃圾箱成为摆设,排水沟内垃圾遍布,西部偏远山区仍以动物粪便为主要原料,污染情况严重。


图3 乡村风貌脏乱差
这些危机的成因,有很多方面:
第一,投入不足导致乡村建设品质低。我们经常会说,这几年投在乡村建设上的,会有一两千个亿,但如果按平均到人头上算,投入量很少。
乡村建设历史欠账多,村庄数目基数大,能得到充足建设资金的村庄,数量少之又少。多数村庄的建设品质面临极大挑战。
第二,乡建政策过快推进,导致“建设性破坏”。2005年以来,新农村建设工作全面展开,项目资金接连投入,对乡村的建设有加速作用。
比如,我们这次调查到某省的一个村,这个村庄以前还保存着壮族的传统建筑形态,这次我们进入后,看到的却是建筑全部拆除重建,基本上无法让人回想起壮族的感觉——我们只在村委会电脑桌面上,看到了一张图,反映的是在没有大量资金进入时,这里本来是一个有着夯土建筑、茅草屋顶的传统壮族村落。
所以我们说,在资本进入后,乡村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外界力量介入乡村,导致“建设性破坏”。
第三,人口和农房的双重空心化导致乡村风貌冲突加剧。
一是打工潮使得村庄人口空心化、老龄化,并有大量留守儿童。这是在某省的一个村,这个村曾经有几百户人家,但现在只有15户人家。
二是村容村貌的空心化,(农民工)的资本迅速转化为不断蔓延的新房建设,新房沿主要道路展开,原有的老房不拆除,逐渐废弃。这样的双重空心化导致乡村风貌更加冲突。


图4 乡村的空心化
第四,行政力的过度介入,导致村庄风貌主体认知渐失。一些政府有一种“包办”的趋势,使得农民越来越失去动力,逐渐成为农村建设过程的旁观者,而非建设主体。
这体现为,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小环境营造的农民个体选择差异,淹没在“新农村”、“新型社区”的建设中。行政力强制保护传统村落、冻结式保护手法,这使传统乡村保护与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之间一直存在的矛盾不断升级。
第五,传统乡土文化的式微导致乡村风貌保护日益艰难。
传统乡土文化影响力趋弱,尤其是非传统村落对乡土文化很不认可。我们的调查中,有一项是向村民询问,认为农村中有哪些有价值的地方。在传统的村落中,村民的认识还好;但在非传统村落中,超过50% 的人认为村庄没有有价值的东西。
调查还问到村民,生活在农村,最珍贵的是什么。有的提到景观环境好、邻里关系好、饮食健康自给自足、生活自由无压力,但几乎没有人提到传统和文化。
在调查中,祠堂庙宇和民居是村民觉得最有特色的地方,但有这方面意识的人,仅占受访人数的28.37%和16.17%。传统风貌和文化工艺的传承日渐艰辛。那么,当居民不认为民居是有传统价值的时候,我们的乡村风貌如何能得到保护?

图5 是否愿意主动维护村落景观
第六,村民建设行动缺少有效机制的激发。我们调研发现,村民并不是对村落毫不关心,相反,有74%的村民表示关心村庄环境,80%的人做过维护村庄环境的事情。在“你愿不愿意参与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去”的问题上,87%的人选择愿意。
我们认为,这是村民自下而上的机制与自上而下的公共机制的一个冲突。我们要去充分发掘自发的机制,形成村民对村落自发保护、自发建设的机制。事实上,对于提供激励机制的美丽乡村建设,村民充满期待与热情,但现实缺乏有效和双方良性互动的激励机制。
第七,乡村规划学科建设滞后,导致规划手段欠缺。乡村规划这个学科在中国真正出现也才几年,也在摸索怎么把乡村规划做好,怎么搭建乡村规划的体系。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和“重城轻乡”思想,使得乡村规划学科建设与研究一直处于相对薄弱环节。村庄规划初期,很多地方实践中出现以城市规划手段建设乡村的现象,而非进行“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研究乡村规划的编制。”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全文

█ 3、国际观察008|北京大不大,数据来说话:一键定位北京在国际“大”城市圈的江湖排名
微信公众号:cityif
一万个人眼里有一万个北京,对于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北京有多大?评价一个城市“太大”还是“太小”并没有一条准线,所以在《五环之歌》的欢快伴奏下,让我们来看看别人家的首都,客观评判一下让我们又爱又恨的北京到底有多大。
摘录:
1. 从夜间灯光看建成面积:北京size很欧范儿
根据NOAA官网提供的全球夜间灯光遥感数据(来源http://ngdc.noaa.gov/eog/dmsp/downloadV4composites.html,精度1km*1km,2013年度夜间平均灯光强度图像),在这张全图里,北京和它的小伙伴们在全球城市体系中是几个最为显眼的亮斑,表征着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经济水平的空间集聚,可以用于粗略识别城市建成区的范围。

图1北京、伦敦、巴黎、纽约、首尔、东京灯光遥感图对比(2013年平均灯光强度)
用经纬度5°*5°的方框分别捕捉出纽约、伦敦、东京、巴黎、首尔和北京,根据亮斑面积排序后,北京低调地站位于第二梯队,与巴黎相当(半径约35km),略小于伦敦(半径约40km),相比第一梯队半径大于50km的纽约、东京和首尔(没错,首尔也很大),明显身量娇小。
所以可以明确,至少从建成范围来说北京并不大,放在欧洲这个低首位度的城市体系中可以算作大城市之一,但与亚洲大城市和美洲大城市相比并不巨型。
OK,我们这个size,很欧范儿。
2. 从人口密度看城市规模:是“月饼”不是“薄饼”
不过,用灯光数据表征的规模只是一个“平面”概念,可以粗略勾勒城市建成范围,却不能指示这一范围内部的集聚强度,因此第二回合再引入另一个常用的类比指标——人口密度。
这里所有人口数据均来自往期分享的城市数据统计网站(链接:国际观察001 | 找资料不求人!新鲜出炉的国际大城市规划资源集成),相关信息如下表:

戈德曼在定义都市区(Megalopolis)时所使用的人口密度下限为每平方公里至少250人,全球城市化进程发展到今天,以上四个城市的截取范围内几乎所有面积都达到了这一标准。根据截取范围内人口密度的分布特征,统一以40人/公顷、70人/公顷、100人/公顷、150人/公顷、180人/公顷作为子区间临界值,绘制四个城市的人口密度分布图,统一比例尺后效果如下图:

图2北京、伦敦、巴黎、东京人口密度对比图
这样一比较,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图中北京的浅蓝色圈(常住人口密度大于40人/公顷)范围并不大,深蓝色圈(常住人口大于180人/公顷)范围却是四个城市中最大的。为了验证这一直观认识,可以测量一下人口密度临界值所对应的范围在各方向上的平均半径,4个城市的数据整理如下表:

这样看来,北京相比其他世界城市具有人口密度分布的鲜明特征:人口规模较大(仅次于东京),人口集聚范围中等(大于40人/公顷的范围次于东京和伦敦),人口高密度集聚的范围最大(大于180人/公顷的范围最大)。
简单地说,芝麻多,饼不大,中心区挤成了切糕。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全文

认真 坚持 梦想
安卓长按识别二维码安装
苹果商店搜索国匠城
提示:APP可以直接注册,无需邀请码
规划头条 | 城市随拍 | 业内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