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八百年前,这里崛起富甲一方的盐场;五百年前,这里遍布农桑兴盛的田园;三百年前,这里成为商贾辐辏的市集;一百年前,这里更是人文荟萃的名镇……如今,城市化的波涛正激荡着曾经宁静的水乡。作为“上海浦东最后一块历史文化遗产地”(阮仪三教授语),新场古镇如何既保护历经沧桑的风貌,又汲取持续发展的活力?

7月27日的新场古镇,浦东新区副区长张玉鑫带领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新场总体规划项目组的规划师们在近40度的炎热高温下,走遍每一座古桥、廊道,每一条街巷、水系,与民宿、茶馆老板详细交流,深入挖掘历史风貌特色,解码新场古镇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十三牌楼九环龙,小小新场赛苏州

悠悠水乡古镇,千年的历史从这里走过,馈赠给她众多的古迹,也为她积淀下深厚的人文特色
“十三牌楼九环龙”是指新场历史上牌坊和石拱桥众多的古镇景观。新场古镇风貌区面积1.4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保护区面积0.48平方公里,由现存清末民初江南传统风貌为主的商业、居住街坊建筑群构成,是浦东地区规模最大、历史建筑保存数量最多、古迹遗址留存丰富的历史文化风貌区。江南水乡古镇所特有风貌要素齐全,古建筑、古街、古门、古桥、古寺、古树、古风等保存完整。核心保护区内有10万平方米成片古建筑、68座古仪门、2000米老街、1200米明清石驳岸、4条“井”字形河道、20余座石桥、17座马鞍水桥,文物保护单位占浦东新区的30%。
十字中轴井环河,三横三纵九宫格


庭院深深,古朴宁静,人们在舒缓的节奏里看书、读报、洗衣、做饭,这一泓似水的宁静与安详令人向往
古镇由洪东街、洪西街和新场大街构成的“十”字轴线,环绕着由东横港、包桥港、后市河、洪桥港4条河道组成的“井”字形格局,构成“水陆双行街河汇、跨水为园枕水居”江南水乡典型特色的城镇形态风貌。张玉鑫区长在调研中提出,要总体上强化“十字中轴”和“井字水环”特色,形成古镇“三纵衔接、三横锚固”的紧凑有机空间格局。同时,再现明清殷实人家天井相套的民居建筑群和前街后河的典型水乡格局,中西合璧的宅院和跨河花园的传统空间布局,使新场成为一座活的上海水乡民居博物馆。

突如其来的暴雨打断了疾行的脚步,张区长与调研人员一同在回廊里讨论(左),青旅老板向调研人员介绍运营状况(右)
更新之地,更新之场

紧邻上海自由贸易区、张江高科园区和迪士尼乐园,古镇面临全球性市场与文化的挑战。新场或者在传统商旅开发的侵蚀中名存实亡,或者通过自我创新的途径实现自我复兴。展望古镇的未来,张区长认为要最大限度维系好“活着的古镇”原有的肌理脉落,同时又注入古镇可持续发展的新产业、新活力。古镇今后的发展将按照古镇风貌保护的总体要求和突出历史、文脉传承的定位特点,结合中心片区严格保护,东西片区升级更新的原则,把核心保护区和风貌控制区内外协同起来。今后还将结合上海市规划院新场镇域总规和历史文化名镇规划编制,邀请国内外优秀团队对古镇区域即将实施的基础设施改造区域进行城市设计。
新场的未来更值得期待……
本文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详细规划研究中心)沈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