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不断变革的社会,以绿色为价值导向的规划创新势在必行。邹涛所长分享了整体生态效益控制(TEB)、绿色产业资源发展优先性评估(GII)、人居环境需求评估、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低影响开发设计等一系列精细化数据的空间量化分析方法及规划应用实践案例,并提出在未来零边际成本的信息共享时代,要不断打破信息壁垒,推动绿色规划创新。
在第四届清华同衡学术周“未来城市:智慧+绿色”专场上,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生态城市研究所所长邹涛做了题为“创新·绿色·规划”的精彩演讲。
全新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正在消解传统商业街区的繁华,极端降雨事件频率的增加印证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外部大环境在悄然发生着长趋势的剧烈变化。面对未来世界、未来城市的各种不确定性和新的可能性,城市规划、设计相关行业需要加速适应,不断发挥创造力。
城市规划的创新,需要首先确保以良性的价值为导向,再强调以创新的技术方法,形成对城市问题在概念层次上的再认识、再梳理,以及在工具层面的快速化、精细化。这样做的根本目标,是要不断地降低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成本,让更多的专业人员和决策者能够了解到、接触到、使用到这些信息。打破信息不对称,消除信息壁垒,是解决城市规划长期以来缺乏科学合理支撑问题的关键,是实现未来城市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作为对未来城市发展要建言献策的规划设计机构,大家需要为此共同努力。
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基本价值导向,清华同衡技术创新中心绿色生态板块开发了一系列基于GIS的空间量化分析方法和工具。
1)TEB 整体生态效益控制——量化分析支撑实现保护利用相平衡
整体生态效益控制(TEB)是基于空间生态学理论研究建立的场地评估方法,根据场地生态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进行生态效益的评估分析,进而精细化地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循环系统。
在某岛屿规划项目中,如何确定合理的开发范围、保护岛屿上的鸟类等生物多样性是一个挑战。常规的生态规划分析方法,尤其在涉及动物物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往往缺乏理据支撑。该规划试图实现“消极被动保护”向“积极主动保护”的转变,通过生态敏感性和整体生态效益控制(TEB)分析,以鸟类警戒、逃逸距离为参数,计算缓冲区范围,确定关键的保护区域;同时应用Connell提出的中度干扰模型,结合景观格局指数拟合干扰度分析,量化确定开发的建设量及建设强度,帮助实现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开发利用的平衡状态。

2)GII绿色产业资源发展优先性评估——在限制中找到发展机遇
目前城市规划中的生态专项分析比较注重限制性要素,缺乏对规划的直接指导和提示。应用绿色产业指数(Green Industry Index,GII)可以实现绿色资源发展的优先性评估。这种方法综合考虑生态、旅游、教育、商业等绿色产业资源的重要等级、资源密度、政策管控约束、资源空间可达性等发展条件及限制因子,通过GIS运算分析,探讨绿色产业资源发展的优先性,以及绿色产业资源如何能在限制条件下发挥最大效用,为规划决策提供支撑。

3)基于精细化数据的人居需求空间化表达——“城市病”不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公众对宜居城市的需求日渐强烈,而实际的城市却存在诸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尖锐矛盾,更大的问题在于,我们很难判断这些“城市病”到底是怎样发生、怎样分布的。在生态西城规划项目中,应用城市管理和遥感影像等精细化数据,通过GIS空间量化分析,识别城市功能在生活性服务需求、停车需求和绿色空间需求的“矛盾点”和具体位置,提出实现更新改造的可行方向。在各类矛盾需求都重叠的地方,建议建设“屋顶花园+便民服务中心+地下停车场”复合功能的小综合体,满足各类需求,为建设和谐宜居城市提供理据支撑。


4)回归“流域管理”概念的海绵城市建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规划
城市内涝频发,雨洪风险加剧。城市失序扩张和全球气候变化是导致极端事件频率增加的重要原因,需要特别关注各个地方气候变化的实际变化趋势和不确定性。因此,团队正在开发气候变化预估数据提取及分析工具,为未来城市的气候适应性规划方法提供计算基础。
与此同时,需要反思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的路径手段,回归“流域管理”概念,以全面系统性的应对策略,规划气候适应力强的韧性城市。而针对规划专业人员难以把握模拟分析技术的问题,需要以“时间-空间”转换为思路,为低影响开发措施建立空间尺度概念,研究出以非模拟技术为基础的小区绿地分散式排水系统设计方法。

综上所述,团队进行多样化实践探索的根本目标,是面向可持续性的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降低这些所需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成本,让这些信息在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城市决策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未来城市将不断走向零边际成本的信息共享时代,要以更低的成本瓦解基础信息壁垒,以更好的方法提高信息的价值,加速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升级过程,以更快的产出扩大分享,共同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内容由清华同衡 生态城市研究所提供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info@thupdi.com;请在标题处标明“微信投稿”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