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李振宇演讲集锦视频
16年来,他透过飞机舷窗,用独特的视角观察着世界各地的城市。通过他的摄影,我们观赏到了一张张惊艳无比的照片、一座座气势磅礴的城市,而他却在其中察觉到了城市发展的脉络。
7月9日的SEA-Hi!论坛上,李振宇院长不仅与我们分享了这些在飞机上俯拍的珍贵照片,还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令人温暖的信息,那就是城市规划回归人的尺度。听了他的演讲,我们才真正理解“小的是美好的”其中包含的意义,“小”是符合人的尺度,一个美好的城市,一定是强调人的存在和需求,注重每个市民在城市空间中的体验,让生活在那里的人感到安全,感到方便,感到舒适。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 李振宇
1940年代的上海,可以看到里弄和高楼大厦在交错生长。如果我们对那时的传统街坊做一个统计,在陆家浜路,每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大概可以统计出89个街道节点。1980年代初,高楼继续建造起来,而城市细密的肌理依然存在。到了1990年代,城市开始“长大”,不仅高度在长大,街坊肌理也在变大。
上海1940s

上海1980s

上海1990s
无独有偶,在西方柏林,城市原来也由与人的尺度比较接近的单元组成,每个街坊150到200米。对1920年代柏林的城市肌理进行分析,每平方公里可以达到80个左右的街坊节点。

但是,以柯布西耶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建筑师改写了城市历史。与现代主义建筑相匹配的生产力、与现代主义思想相吻合的交通和生产方式改变了城市。1950年代开始建设的东、西柏林,虽然在两种不同的城市管理模式下,却同样产生了迅速扩大的尺度变化。
50年代以后在柏林出现的马克西斯街区,对传统的城市尺度做了绝对性的改变,形成宽马路、高楼、足够的间距、绿化,人的行为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法兰克福聚集了德国最多的高层建筑,是一个大尺度、小尺度互见的城市,有传统的100米左右尺度的街坊,到了远处,街坊开始变大。
再看洛杉矶,城市中心是高层聚集的地方,而越往外围越平、越缓、越散。当然洛杉矶除了散出去的肌理之外,在每个街坊里都蕴藏着一种后现代城市的产业和生活方式。
首尔则是另外一种肌理,穿插地将原先低矮的城市尺度和新插入的大尺度并置在一起,而原来有山头的地方都自然地变成了城市绿化公园。
从东往西看上海,短短几十年间就形成了一种“长高”的势态,城乡结合部或者新区同时还“长大”了,街区已经经常出现四五百米的尺度。从闵行上空往徐汇、黄浦江、南浦大桥、世博场地看,城市尺度变得越来越大。

我和同事曾经在青岛做了很多住宅设计实践,也做过个别非常大的街坊。当时我觉得,大好,大完整、大整体。现在回过头看,大也有大的困境。首先交通会出现问题,因为没有办法以步行5分钟或者10分钟的方式出行,所有居民要以车为本;其次,街坊大了以后,周边的街道消失了,都变成了道路。在回归小尺度的反思过程中,德国著名建筑师克莱胡斯做了一个尝试,就是SWB街区,试图寻求小马路、密路网、开放社区这样一种方式。他当时提出了三个口号:(1)住在城里,living in the city。(2)批判的重构,向传统城市学习,把空间关系学过来适应当前的生活方式,进行重构。(3)谨慎的城市更新,必须遵循城市原有的特质、规律发展。
Josef Paul Kleihues(克莱胡斯)
并提出了几条原则:(1)小街区,小到100米左右或者100米以内。(2)高密度,保持城市街道生活。(3)形成形式上的封闭,而实质上的开放,也就是说人的行为可以穿越,但是建筑应该是一个闭合的轮廓。(4)最后定了22m的檐高,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尺度,站在这边可以看到对面是谁,但是你看不到他的表情,过马路也只需要一两分钟就可以,22m在他心目中是一个黄金数字。于是他在全世界找设计师商量,如何在柏林写一段历史,改变对城市、建筑、住宅的观点。160多位建筑师与他一起做了充分的尝试,由不同的建筑师在里特大街做了22米檐高、有院落、遵循原来的街坊结构的居住混合的理想。
但这时,一位法国建筑师鲍赞巴克提出了不同意见。他同意小街区、高密度,但是他认为形式不应该封闭,不仅管理要开放,形式也要开放。另外,他认为不能把现代主义的所有成绩都扔掉而重新回到中世纪的传统城市,因此要允许高度的增加。鲍赞巴克给出回答的一个地方,就在巴黎左岸十三区再往东的马塞纳。他主导了一个开放社区的建设,首先街坊不是闭合的,其次有高低错落,地块也非常小,小到几千平方,大不过1公顷。
我们对比一下克莱福斯和鲍赞巴克,两个人虽然意见不合,但是有共同之处,就是把城市街道、街坊尺度控制在人步行可达范围内。
传统城市是与人的尺度相关的,所以一般来说表现为细密的特点,但是人们一直在追求大壮的过程。到了现代主义,我们有条件实现更大的尺度、功能分区,甚至以车为本。今天我们又开始重新思考,回归近人尺度,重塑街道空间,探索开放街区,这个历程从欧洲到中国,整整经历了将近30年的历程。我们规划师对回归小尺度的解答是低层高密、功能混合、小型街坊,以及密窄路网。但这些并不是唯一的解答,而是我们今后需要持续补充和探索的。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建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德国包豪斯基金会学术咨询委员、柏林工大客座教授、《时代建筑》编委等。主要从事建筑学教学、设计、研究工作,重点关注住区与住宅设计、外交建筑、国际建筑教育合作。设计项目超过100个,代表项目有:中国驻慕尼黑总领事馆(2010-2016)、都江堰灾后重建壹街区住宅(2009-2012)、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留学生公寓(2011-2013)等。SEA-Hi!论坛由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发起、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自去年6月启幕以来,已吸引了一批关心上海城市发展的设计师、作家、摄影师、艺术家,甚至政府公务员、跑步爱好者,前来分享经验、共享智慧。这里为每一爱上海的达人提供一个思想创新与智慧绽放的空间,让每一滴城市的人文情愫在论坛上激扬成思想的浪花,汇集成奔流的海洋。只要你有创新性的观点,都可以站上论坛,与公众分享自己的灵感与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