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铁11号线开通以来,除了为乘客带来国内最快地铁以及海景地铁新体验外,每趟列车所设两列商务舱,共112个座椅,同样引人瞩目。运行近一个月来,存在一种现象:大多数时间,普通舱人挤人,商务舱空荡荡。故而引发质疑,设置商务舱究竟有无必要?

地铁设置商务舱,并非深圳地铁11号线首创。11号线特设商务舱的必要性,声音也不止一种。质疑的一方主要为日常乘11号线通勤的市民,每天搭乘,选择商务舱票价自然不划算。上下班高峰期时往往在普通舱挤破头,看着商务舱里乘客寥寥无几,自然十分不悦。
而地铁方面对此也有作解释,商务舱并非一直这般萧条,周末时照样火爆。同样也有乘客支持设置商务舱,考虑到11号线接驳市中心与机场,可能存在大量乘客携带大件行李前往机场,以往那种摩肩接踵的车厢自然会产生各种不便,甚至导致安全隐患。提高票价后基本能保证乘客拥有更大更舒适的乘车空间,确实为来往机场那一部分乘客提供了方便。
须注意到,深圳地铁除11号线外,其余地铁线路均无设置商务舱,挤破头、挤不上车的事同样存在。解决这个问题,单靠把商务舱换成普通舱恐怕无济于事。原本花三倍票价可买个松快,撤了商务舱,无非是一车人一起挤。以这种绝对平均主义手段解决市场经济问题,显然是不对的。
诚然,地铁运输有一定公益性,但地铁公司毕竟也是市场机构,仍需顾及便民公益以及商业利益的平衡。所以地铁是否设置商务舱,要综合运营情况以及市场反应不断作出调整,绝非萧规曹随一劳永逸。现在地铁11号线试运营不到一个月,认定商务舱没必要,稍嫌武断。试运营中既然暴露出来问题,地铁管理部门确应采取必要措施。
商务舱不论是去是留,都应以充分的市场调研、综合考虑为前提。如果要留,就有必要设法提高利用率,如需求量小的时候,减少商务舱节数;需求量较大时,再恢复两节商务舱,甚至还可增加。当然,有个规律人们也不应忽略:贵的餐厅肯定比大排档人少。商务舱空置率高、座位多,本身就是它的卖点。

客观来看,设置商务舱,丰富乘客选择,是件好事。地铁公司有盈利需求,在承担公共交通任务同时,也应满足市场需求。就像城市里有公交,也会有出租车和网约车,满足不同需求。车一多起来,马路资源必然紧张。不能因为公交具有公益性,且使用人数最多,就该为了保障公交通行,统统取缔出租车和网约车上路。然而采用适当手段进行疏导,如设置公交车道,这是必要的。所以对于地铁公司而言,商务舱可以有,但其管理配置,有必要变得更加机动灵活。
事实上一些乘客对商务舱的抱怨,根本上是对普通舱运力紧张的不满。解决地铁运力紧张,一般也就两种手段:一是增开趟数加大运力,二是增加线路丰富选择。对于地铁11号线而言,在增加趟数方面仍有进步余地。11号线串联深圳中西部主要几个市民工作或居住集中区域,试运行以来客流量较大,而每10分钟一班车,发车频率在深圳所有地铁线路中算低,自然会存在运力紧张问题。至于说增加线路丰富选择,深圳市城市轨道网络共规划了20条线路,现投入使用线路包括11号线在内,仅6条。应该说未来的深圳地铁,大有值得期待的空间。
来源:深圳晚报
啸谈:最近有关深圳地铁11号线的争议很多很热闹,我比较赞同本文的观点。有不少人质疑公共交通工具出现VIP服务是本末倒置、主次不分(如光明网刊登的时评文章“地铁设‘雅座’有违公共交通属性”,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认为公共交通工具就应该是大家公平的挤在一起,认为深圳地铁是国企享受政府补贴就不允许差别化服务,否则就是补贴富人……我想他们大概混淆了“公共交通”和“公共福利”的区别,诚然,公共交通带有公益性的属性,但不代表公共交通只能是纯公益的啊,企业无论国企还是私企都应该想着盈利才对,否则就是公益组织了。我们不能只算小账而不算大帐,我们发展公共交通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多运些人而已?大家会认为车厢拥挤度稍稍下降一些就能吸引有车一族放弃开车来乘地铁么?影响人们交通方式选择的因素有哪些?如果通过提高公共交通的舒适度能吸引更多的人放弃开小汽车或者乘出租车,因此而减少社会整体的能源消耗、污染排放是不是一件更有意义更划算的事?关于补贴,有国外文献研究显示(友号“一览众山小”曾发布过),实际上,从社会整体效益角度考虑,国家补贴开小汽车的人均费用是最高的,是公共交通的人均的好几倍,所以,看似有补贴“富人”的嫌疑,实际上是在减少政府补贴支出呢……
————————————
分享最新交通资讯
交流互动热点话题
关注啸谈阡陌
关注交通·科技·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