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在汽车时代,主导了20世纪的人类最高空间发展形态,是“城市群”,世界目前6大城市群——美国大湖城市群、大西洋城市群、日本城市群、英伦城市群、欧洲西北城市群、中国长三角城市群,业内早已耳熟能详。
然而,下一个时代将超越城市群,进入“国家空间系统”的时代,也可以叫“中国圈”时代。
根据国家发改委2016年7月20日发布的《中长期高速铁路网规划》,到2025年,中国将形成“八横八纵”高速铁路主通道网络(图1),高铁里程将达到3.8万公里左右,由此,中国主要的城市密集区域将普遍实现1日通达。

图1:国家发改委《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示意图【2016.7.20】(来源网络)
据此推测,一个超越世界所有其他城市群的巨型国家空间系统将诞生(图2),也可以把它叫做新一代超级城市群。根据其一日内快速通达的性质,还可以叫做“中国高铁一日圈”,简称“中国圈”。
中国超级国家空间系统的主要构成包括四个圈,分别是:
(1) 三个“一日圈”空间系统:主圈、东北圈、西北圈;
(2) 一个“半日通达”的核心圈:“京沪鲁豫”核心圈,简称半日核心圈。

图2:中国2030年超级国家空间系统(新一代超级城市群)展望
“国家空间系统”理论最早诞生于2003年,超越城市群的巨型结构概念提出于2006年,此后持续研究到2015年,“京沪鲁豫”大十字结构(图3)以及“中国国家空间系统”(图4)一直是“国家空间系统”在理论层面的两个推导概念,研究者一直小心翼翼,曾经“大胆(战战兢兢)”地展望将在2040年前后实现。

图3:“京沪鲁豫”巨型城镇密集区理论推导结果,一个曾经自认为很有点荒诞的想象

图 4:国家空间系统预测,一个曾经不大敢表达其巨大性的想象(2014)
谁料根据卫片比对,才发现“京沪鲁豫”大十字概念已经接近准现实,Google earth的夜景图已揭示了这种快速成型的趋势(图5)。
“中国圈”则是本次基于新发布的高铁网络规划提出的最新概念。

图5:“京沪鲁豫”地带的快速演化结果
由高铁支撑的“国家空间系统”完整结构的空间形态(中国圈)则大大超越了所有人的想象,也超越了研究者的想象,它已被中国高铁的强势突进揭开了面纱。
中国的现实发展比任何理论推导都快,超越了都市圈、城市群、连绵带等等所有基于汽车系统的空间理论,对一度自以为超前的“国家空间系统”理论也提出了修正完善的要求,但也有需要该理论引导调控的内容。根据该理论,在“京沪鲁豫”大十字部位,高铁网络及其衍生体系的建设应有特别的侧重(图6)。

图6:高铁网络特别加密区建议
除此之外,该“京沪鲁豫”半日圈的各相关城市规划,都应有全新的定位与规划思路。京沪之间存在一个超级发展轴,郑州-连云港-青岛段存在一个次级发展轴,在徐州、枣庄、临沂、济宁地带存在一个潜力型后发区(图7)。这个大十字地带,将是未来中国最具活力和实力的地区。

图7:核心圈潜力后发区
在我国整个超级国家空间系统的形成过程中,中国高铁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代新的交通技术,催生空间尺度的巨大跨越、催生一代新的空间形态。
时代不同了,观念要更新了(图8)。

图8:看着密如蛛网的高铁,你会突然头皮一麻:时代不同了!(图:俞静)
作者:罗志刚(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相关理论见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科研课题《从城镇体系到国家空间系统》,作者:罗志刚,2015.8出版,同济大学出版社。)
请戳 →2040,浏览“聚焦上海2040”专题系列讲座集锦
请戳 →⑤金经昌,浏览“第5届金经昌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论文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