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至20日,北京遭遇了今年入汛以来的最强一轮降雨过程。来自气象部门的数据显示,这次强降雨过程,北京全市平均降雨量已经超过四年前的“7·21”暴雨,影响范围之广、社会关注度之高也堪比“7·21”。 面对超强降雨,首都防汛排涝做了哪些准备来避免再次出现大灾难。
要应对北京的汛情,先要了解北京的降雨情况和积水原因。
降雨主要集中在6-9月,据统计,北京市多年平均降雨585毫米,汛期(6月~9月)雨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85%;
旱涝交替发生,在年际之间,年降水量(或汛期降水量)变化幅度较大,如1869年降水量为242mm,1959年降水量1406mm,相差4.8倍;
根据北京气象台统计,北京年降雨量呈逐年减少的趋势,但中心城区降雨量呈升高趋势;
中心城区小雨天气逐年减少,中到大雨天气逐年增加。暴雨强度大,次数频繁,据统计,2004年以来小时雨量大于70毫米的降雨共发生88次。;
降水分布不均。北京地区暴雨中心多发区沿燕山、西山的山前迎风带分布,年降水量在650mm~700mm以上,其中枣树林、漫水河等地是特大暴雨发生地。由此向山前和山后逐渐递减到500mm左右。

7月20日6时,中央气象台发布了全国降水量预报图。 中国气象局供图
7月18日起,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出现较强降雨过程。河北、河南、山西等多地出现小时雨强超100毫米的短时强降雨。受黄淮气旋北上的影响,19日凌晨至20日白天,北京市出现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降雨持续时间较长,雨势相对平缓。

此次降雨过程持续时间长,从19日1时开始,西南部山区就已开始陆续降雨,此后陆续向城区及东北部山区移动。20日凌晨开始,全市开始普降中到大雨。
连续46个小时,北京的天好像“漏”了,如注大雨下个不停。气象部门的数据显示,从19日1时至20日23时,全市平均降雨量202毫米,达到大暴雨量级,局部地区达到特大暴雨量级。市气象台发布暴雨橙色预警,房山区和门头沟区相继发布了暴雨红色预警。
本次降雨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总量大、范围广,雨势相对平缓,为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数据表明,202毫米的全市平均降雨量已经超过2012年的“7·21”特大暴雨170毫米的全市平均降雨量。
1、雨水系统设计标准偏低:
部分雨水管渠重现期为0.33-0.5年, 一般地区为1-2年,特别重要地区为5年;雨水泵站设计重现期一般为1-3年,重要地区为5年。
2、施工破坏排水设施或未按要求恢复排水设施:
部分地下工程对排水设施保护意识不强,时常出现施工破坏雨水口及雨水口支管现象;部分重大工程施工时,对排水设施进行临时改移后,导致管道排水能力不足或无下游。
2012年7月21日至22日8时左右,中国大部分地区遭遇暴雨,其中北京及其周边地区遭遇61年来最强暴雨及洪涝灾害。根据北京市政府举行的灾情通报会的数据显示,此次暴雨造成房屋倒塌10660间,160.2万人受灾,经济损失116.4亿元。我们忘不了4年前的灾难,但也同样关心现在和未来:我们如何做才能抵挡住下一次暴雨的侵袭,尽可能减少损失。

7月20日,北京会城门桥下积水严重。中新社记者 张浩 摄

房山区二道沟村,村里的路被山洪阻断。新京报记者 彭子洋 摄
7.21过后,北京对排水设施隐患进行了抢修和补救,并在当年年底着手对全市排水系统制订更新改造规划。2012年7月27日,《北京市河湖保护管理条例》审议通过,明确禁止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2013年年初开始,北京市启动24座下凹式立交桥升级改造工程,并准备了多套防洪排涝预案。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2013年汛期前,各地区要认真排查隐患点,采取临时应急措施,有效解决当前影响较大的严重积水内涝问题,避免因暴雨内涝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7月20日,就在北京再次遭受暴雨侵袭时,《北京市气象灾害防治条例(草案修改稿)》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增加了建立气象安全红线制度的内容。北京市人大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安钢表示,气象灾害易发区域也应当纳入禁止、限制建设地区进行管理,作为划定生态红线和城市增长边界的重要依据。
1) “畅通”的雨污水管网是城市安全运行和内涝防治的先决条件!三年解决“失养”专项行动:2011年-2013年,累计养护疏通管线4856公里,清出管道淤泥6.4万方;
“老旧方沟”专项清淤:2013年,针对东、西城区内老旧合流制方沟开展专项清淤,累计清淤方沟41公里,清出管道淤泥1.3万方;

图片来源:微信号“给水排水”
汛前对雨水口、排河口、机闸等附属设施进行100%清掏养护和维护保养。

7月20日,在大郊亭桥,北京排水集团工人正在清理雨篦子,使路面减少积水。新华社 刘东进 摄
对雨水泵站实施升级改造,提升泵站抽排和调蓄能力,达到10年重现期标准;
对局部排水管道能力不足情况实施更新改造,提高管道运行能力;
对易发生雨水口堵塞道路实施雨水口“平立结合”改造,提升雨水口收水能力。

7月20日,北京地铁10号线莲花桥站D口外,北京排水集团的工作人员帮助行人跨过急水区。来源:新华网
属地政府牵头,建立雨水口“门前三包”机制:
雨中垃圾树叶清理——防积水;
日常制止违法倾倒——防堵冒;
雨水箅子日常看护——防丢损。
有效实行“雨水口包干”后,道路积滞水情况将减少80%以上,排水设施热线事件将减少40%以上。

7月20日,工作人员在北京西站南1出站口抓紧排水。来源:新华社
2014年东西城区防汛保障:汛期共启动防汛响应23次,其中特级响应1次,一级响应6次,二级响应16次;集团启动备勤16次,自主备勤7次;累计出动人员3401人次,车辆420辆次,平均每次备勤出动人员148人,车辆18辆次。

7月20日,北京排水集团应急抢险大队队员在会城门桥附近检查排水情况。来源:新华网
5) 多管齐下,防治内涝的同时,有效管理合流制溢流污染北京市中心城区合流制管网共计800余公里,80%集中于二环路以内的老城区,占二环路内排水管线总量的55%。
合流制管网普遍采用末端截流实现雨污分流,但存在截流管径小、标准低、降雨过程中易发生污水溢流,对河道水体造成污染的问题。
由于合流制管线多分布于老城区胡同内,道路狭窄,多数管线不具备分流条件,因此针对老城区管网因地制宜的提出适当提高截流倍数(3倍)、建设调蓄池、排水管道空间调蓄等综合措施,以改善水环境、控制合流制溢流对河道的污染。
2013年,位于昌平的未来科技城兴建了一条容纳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的综合管廊。未来科技城地下综合管廊不仅是昌平区区2013年的重点工程之一,也是全市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地下市政综合管廊。综合管廊设计为干沟型综合管沟,附属系统设计包括消防、通风、火灾自动报警、视频监控及安防、有害气体及环境监测、井盖监控、网络和标识系统等。
建设综合管廊的同时,也对周边河道环境进行了清理:为确保小月河行洪通畅,恢复河道边沟的排水功能和周边环境的整洁,共清理遗留的各类施工废料、垃圾渣土1000余方,为北京汛期以及人水和谐新环境提供坚实的保障。
在北京“7·21”特大自然灾害中,包括北京市区莲花桥在内的20座立交桥出现严重积水。为此,北京市将在莲花桥一带新增和改造约300座雨水口,铺设雨水管线近7公里,将在莲花桥桥区东南角、西南角等现有绿地下方,建设4个蓄水池,总容量约1万吨。下大雨时,雨水从管道中分流,一部分流入泵站排入旁边的新开渠,一部分流入蓄水池保存起来,待雨后由泵站抽升排入新开渠,或进行绿化。

莲花桥改造后排水流程图,来源:新京报

北京市2013年开始对容易积水的75座下沉式立交桥雨水泵站进行改造,其中一项重要措施是打造强大“动脉”:带压排水管线。来源:新京报
同期,北京也对20做下沉式立交桥配建了蓄水池。这20个桥区是:莲花桥、西南三环、双营(铁路桥)、永定门桥、西浦(玉蜓桥旁)、左安门桥、左安东路、五路居桥、丰台大桥、成寿寺桥、双桥、中古铁路桥、和平里、安华桥、六里桥、农展馆桥、大钟寺、木樨园桥、麻峪、广渠门西夕照寺铁路桥。
朝阳区是市区的排水走廊,属于北运河水系,区内共分布河道222条,总长582.82公里。按照制定的三年中小河道治理计划,朝阳区三年四个阶段计划治理河道90.21公里。

通惠河三间房乡段,曾经的臭水沟已无异味。人民网 陈一诺摄
朝阳区水务局在2013年第一阶段完成治理大羊坊沟、大柳树沟、青年路沟、黄杉木店沟和红军营沟等5条河道治理,治理长度23.96公里;2014年第二阶段完成治理曹各庄沟、西干沟、沈家坟干渠、半壁店沟、东南郊灌渠和通惠排干等6条河道,治理长度25.26公里;2015年第三、四阶段治理亮马河、南大沟、大稿沟、横街子沟、沈家坟干渠上段、东南郊干渠下段和孙河组团水系等9条河道,治理长度40.99公里。
《大兴区河道综合整治与管理意见》于2013年10月28日正式印发执行,为使各镇、各街道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工作方案,区政府于11月27日召开了河道综合整治与管理工作部署会议。

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让大兴的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美好。京郊日报 张磊 摄
为改善区域水环境,大兴区分阶段推进中小河道治理工作。一阶段涉及老凤河、北小龙河及瀛北支流三条河道,现已铺设管线23.6公里。第二阶段涉及埝坛引水渠、新凤河中段及大龙河,总长29公里,目前埝坛引水渠治理工程基本完成,新凤河中段、大龙河正在疏挖土方,年底前完工。第三、四阶段涉及7条河道,总长76.9公里,目前项目已启动,预计2017年6月完工。项目内容中多涉及“河道疏挖、护砌、河坡绿化、沿岸雨水口改建”等内容。
近日,通州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将着力打造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据悉,试点区域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两河片区,西南起北运河,东至规划的春宜路,北至运潮减河,总面积19.36平方公里。

通州温榆河畔,来源:北京晨报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实现试点区域开发建设后水文过程基本与开发建设前保持一致;水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水体黑臭基本消除;水安全得到切实保障,防涝标准达到50年一遇,北运河和运潮减河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雨水资源利用率不低于5%(雨水资源利用量占多年平均降雨量的比值);生态岸线恢复率达到85%以上,天然水面控制率达到23.2%。
根据官方资料显示,近年来,密云聚焦于7大类25项重点工程,提高全县水务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密云也参与到了雨水利用工程建设项目中。2014年11月19日,北京市节约用水管理中心组织项目办及专家,率先对密云县和怀柔区2014年雨水利用工程建设项目进行了现场复验。两个区县共建设完成集雨樽161处,总容积208立方米,完成工程数量约占全市计划总数的30%。

石城小流域河道治理,来源:北京水务局网站
为应对暴雨来袭,北京市政、交通等多部门联动,采取了应急保障措施。

7月19至20日的这轮降雨将是北京今年入汛以来的最强降雨。中新网记者 李泊静 摄
20日11时50分,北京市防汛指挥部将应急响应由III级升为II级应急响应,要求领导到位指挥,加强巡查,快速处置防汛突发事件,并及时报告。
北京市排水集团的防汛响应也在20日由一级升级为特级(最高级别)响应。响应启动后,集团全员备勤。截至20日5时,集团所有泵站人员全部在岗备勤,出动大型抢险单元28组,中型抢险单元31组、小型抢险单元64组、车巡组46组、人巡打捞组260组,设备抢修组23组,出动防汛人员3102人。
另外,此前北京公交集团也启动了防汛应急保障措施。为应对暴雨,北京公交集团增配各市区线路的机动运力,在满足工作性客流通勤需求的基础上,着力缩短上、下午低峰以及晚二次高峰的雨天行车间隔。
地铁方面,北京地铁公司及时启动了防汛预案,在所辖各车站铺设防滑垫、摆放防滑提示牌并发放一次性雨衣。为保证20日早高峰运营,北京地铁公司20日早共加开临客11列。

7月20日,一名旅客在查看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值机大厅的电子显示屏。截至当日中午12:00,首都机场已取消航班169架次。来源:新华社
截至7月20日15时,铁路方面205列列车晚点、27列折返,出动出租车1000余辆及时疏散,目前无旅客滞留。首都机场延误航班565架次,取消航班223架次,无人员滞留。
暴雨橙色预警、洪水蓝色预警、凉水河、清河洪水黄色预警、房山区,门头沟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地质灾害气象风险橙色预警……不断升级的预警信号说明了此次降雨的强度。
相比于“7·21”的惨痛教训,虽然部分地段出现积水,但截止目前尚未报道人员伤亡。截止7月21日6时,全市因本次降雨出现的道路积水、地质灾害、树木倒伏、房屋进水、水利工程水毁等险情灾情,目前已全部进行了及时的抢险处置。
排水防涝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还清历史欠账,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相信未来,面对强降雨,我们的城市将能够更加沉着地应对。
参考资料:
给水排水 | 汛期,看首都排水防涝怎么做
中国水网 | 又到“7.21” 时隔四年的北京准备好了吗?
本内容由清华同衡 科研与信息中心综合整理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info@thupdi.com;请在标题处标明“微信投稿”字样。